转载机顶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83873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载机顶升装置,设置在皮带机机尾之后,顶部支撑于转载机机头下侧,该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固接两个液压千斤顶,两液压千斤顶上端分别固定于辊筒两侧轴端;液压千斤顶包括通过高压油管相连的高压液箱、阀组、单向锁、三通转接管和抬脚顶,其中阀组一侧设有与高压液箱相连的入油口,阀组设有控制手柄,阀组另一侧设有入液口和回液口;单项锁内具有入液通液腔、回液通液腔以及控制通液的方向阀芯;阀组的入液口与入液通液腔进侧相连,回液口与回液通液腔出侧相连;单项锁入液通液腔出侧通过一个三通转接管与两个抬脚顶下腔相连;单项锁回液通液腔入侧通过一个三通转接管与两个抬脚顶上腔相连,此装置能够自动调整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载机顶升装置
本技术属于矿山井下采煤运输设备
,具体是一种用于转载机与皮带机搭接位置转载机机头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综采工作面的下运转载机在牵引和高度调整使用过程中,使用的是固定一台辊筒,转载机在滚动上通过滚动摩擦进行移动,滚筒下通过多层木板垫底。通过增加或减少木板调整辊筒对于转载机的支撑高度。目前工作面的设计下运巷道多有起伏不定的地面,局部具有一定的坡度,使得转载机机头的高度非常不稳定,给转载机与皮带机机尾搭接位置的稳定受到造成极大的威胁。另外,煤矿井下巷道变形,也使工作环境十分复杂。这种巷道环境下需要频繁调整支撑辊筒的高低,保持转载机平衡,而现有技术中采用木板做底的支撑结构显然不得满足快速调整的要求,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调整若不及时,使用中转载机机头可能会刮蹭到皮带机尾等其它设施上,损坏机尾,使皮带机尾出现跑偏、撒煤等事故。因此,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实现高度调整的机头支撑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转载机与皮带机搭接位置转载机机头支撑结构不支撑高度无法快速及时调整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转载机顶升装置,其具体结构是:一种转载机顶升装置,设置在皮带机机尾之后,顶部支撑于转载机机头下侧,该装置包括底座,底座上固接两个液压千斤顶,两液压千斤顶上端分别固定于辊筒两侧轴端;液压千斤顶包括通过高压油管相连的高压液箱、阀组、单向锁、三通转接管和抬脚顶,其中阀组一侧设有与高压液箱相连的入油口,阀组设有控制手柄,阀组另一侧设有入液口和回液口;单项锁内具有入液通液腔、回液通液腔以及控制通液的方向阀芯;阀组的入液口与入液通液腔进侧相连,回液口与回液通液腔出侧相连;单项锁入液通液腔出侧通过一个三通转接管与两个抬脚顶下腔相连;单项锁回液通液腔入侧通过一个三通转接管与两个抬脚顶上腔相连。此装置可以使转载机在坡度和巷道变形不太严重的情况下保持搭接处的稳定平衡,能够自动调整高度,适应频繁变化的运输环境,保证生产运行,提高经济效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转载机顶升装置设置位置示意图;图2为本转载机顶升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液压千斤顶液压结构示意图;图4为单项阀结构图。图中:皮带机1、转载机机头2、辊筒3、液压千斤顶4、底座5、阀组41、单向锁42、三通转接管43、抬脚顶44、阀芯42-1、入液通液腔42-2、回液通液腔42-3、上腔44-1、下腔44-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以在井下采煤下运转载机移动和调整高度的装置,能够在巷道局部变形和起伏有一定坡度中,保证转载机与皮带机尾正常搭接的一款装置。本说明中提供的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例,而非本技术方案的全部分实例,本说明中所确定的名称、部件的相互方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基于附图而确实的方位,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技术方案,不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一种转载机顶升装置,它设置在皮带机1机尾之后,装置顶部支撑于转载机机头2下侧。该装置包括底座5,底座5上固接两个液压千斤顶4,两液压千斤顶4上端分别固定于辊筒3两侧轴端。通过两侧液压千斤顶4同步升降实现辊筒3支撑高度的快速调节。如图2、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液压千斤顶4包括通过高压油管相连的高压液箱、阀组41、单向锁42、三通转接管43和抬脚顶44,其中阀组41一侧设有与高压液箱相连的入油口,阀组41设有控制手柄,阀组另一侧设有入液口和回液口;单项锁42内具有入液通液腔42-2、回液通液腔42-3以及控制通液的方向阀芯42-1;阀组41的入液口与入液通液腔42-2进侧相连,回液口与回液通液腔42-3出侧相连;单项锁42入液通液腔出侧通过一个三通转接管43与两个抬脚顶44下腔44-2相连;单项锁42的回液通液腔42-3入侧通过一个三通转接管43与两个抬脚顶上腔44-1相连。工作人员根据现场条件控制转载机机头抬高和下降。此装置通过控制液压阀组4中的阀片手柄上下移动,使得高压液从阀片中进出单向锁的入液通液腔42-2或回液通液腔42-3,再从单向锁42进入液压千斤顶上腔44-1或下腔44-2。由于单向锁42的存在,顶升后闭锁液压千斤顶4的下腔,在停止位置时,不会因为转载机的自重是抬脚顶44自行下落,从而达到自动调整。结合图4所示,高压液从A向端进入从C向端流出,进入抬脚顶的下腔,抬脚顶伸出,举高转载机机头2达到理想高度,单向锁42内部通过阀芯与阀杆的作用打开后A向端的高压液流入C向端,静止后高压液向回流液时因为处在闭锁状态时单向锁42内的高压液不能从C向端流回A向端,只能在阀组41反向进液时B向液进入D向液后高压推动单项锁液阀芯先向左移动后,C向的高压液才能流回A向,转载机才能落下来。本专利技术具体的操作方法:操作方法:转载机升起操作:当阀组41动作时,高压液从阀组41进入单项锁42中,在从单向锁42中流入液压千斤顶4,使得液压缸伸出顶出千斤顶升起转载机装置。达到一定高度后,阀组41手柄放置在中位,停止供液,液压千斤顶4在转载机自重作用下回降,液压千斤顶下腔44-2的高压液向回走到单向锁42时,通过单项锁内部的单项导通,逆向截止,使得高压液不能回来。转载机下降操作:将阀组向相反的方向搬动手柄,高压液从阀组41流入单向锁42中,高压液顶开单向锁内的阀芯42-1打开单项锁42,然后高压液流入液压千斤顶的上腔44-1,使得千斤顶和转载机机头下降,此时液压千斤顶的下腔44-2的高压液回到单向锁42没有闭锁的腔内回到阀组41内,再回到支架的回液管内。本专利技术操作简单、灵活、方便、易控制,安装此转载机机头自动调整升降装置后能够较好的解决因巷道局部变形和巷道坡度起伏不定对皮带机尾造成刮蹭和挤压而引起的皮带跑偏的难题,可有效地延长皮带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时间,降低劳动强度、实现安全有效的运输。本技术尚属首创,可推广到其他中小矿井综采下运转载机升降装置的使用,实现了采煤工作面下运转载机在井下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创造了条件。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同时可以缩短缩皮带时间,可以缩短检修时间,降低职工检修机电设备的劳动强度,进而提高原煤运输时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载机顶升装置,设置在皮带机机尾之后,顶部支撑于转载机机头下侧,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底座(5),底座(5)上固接两个液压千斤顶(4),两液压千斤顶(4)上端分别固定于辊筒(3)两侧轴端;液压千斤顶(4)包括通过高压油管相连的高压液箱、阀组(41)、单向锁(42)、三通转接管(43)和抬脚顶(44),其中阀组一侧设有与高压液箱相连的入油口,阀组(41)设有控制手柄,阀组另一侧设有入液口和回液口;单向锁(42)内具有入液通液腔(42-2)、回液通液腔(42-3)以及控制通液的方向阀芯(42-1);阀组(41)的入液口与入液通液腔(42-2)进侧相连,回液口与回液通液腔(42-3)出侧相连;单项锁入液通液腔(42-2)出侧通过一个三通转接管(43)与两个抬脚顶下腔(44-2)相连;单项锁回液通液腔(42-3)入侧通过一个三通转接管与两个抬脚顶上腔(44-1)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载机顶升装置,设置在皮带机机尾之后,顶部支撑于转载机机头下侧,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底座(5),底座(5)上固接两个液压千斤顶(4),两液压千斤顶(4)上端分别固定于辊筒(3)两侧轴端;液压千斤顶(4)包括通过高压油管相连的高压液箱、阀组(41)、单向锁(42)、三通转接管(43)和抬脚顶(44),其中阀组一侧设有与高压液箱相连的入油口,阀组(41)设有控制手柄,阀组另一侧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敬伯孟凡瑞张代军徐云洪孙卫平韩帅张玉川李秀国石长春王旭初袁立志李智一王福焦刚吕景柱
申请(专利权)人:唐山开滦林西矿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