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字体双色标识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3349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字体双色标识模具,包括前模板、后模板、成型组件和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控制成型组件在后模内运动,实现了一次注塑和二次注塑换型,两种注塑原料经由注塑机的两个热流道浇嘴向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的进胶口分别进胶,经过前后两次注塑成型;整个生产过程中无需人工取件换型,无需旋转模具,节约了人员成本,同时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不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字体双色标识模具
本技术涉及模具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字体双色标识模具。
技术介绍
汽车的LOGO标识通常由两种颜色组成;生产时,既要保证LOGO字体清晰,又要保证制品的外表美观,表面不允许有点浇口痕迹。为了达到质量要求,目前多采用两套模具配合完成;具体为,将同种颜色的字体经由第一个模具完成一次注塑成型,再通过人工取件的方式将半成品转移至第二个模具中,进行二次注塑成型,最终注塑完成。这种生产方式,不仅极大地增加了人工成本,而且极易产生由于放置位置不准确导致的字体溶合面不整齐、制品歪斜等质量不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字体双色标识模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微字体双色标识模具,包括:前模板、后模板、成型组件和控制机构,所述成型组件包括:第一成型块、第二成型块、第三成型块、滑块、铲基以及设置于所述铲基上的斜导柱;所述后模板上纵向设置有第一凹槽和通槽,横向设置有开口式的第二凹槽,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成型块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成型块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成型块的两侧对称设置有驱动杆,所述第一成型块与所述驱动杆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成型块的一侧设置有卡台和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成型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槽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三成型块设置于所述通槽中,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成型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滑块设置于所述后模板上设置的第三凹槽中,且滑动连接,所述铲基设置于所述前模板上,所述铲基上设置有向外倾斜的斜导柱,所述滑块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斜导柱配合使用的导向孔,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流道;所述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后模板的开口侧端及底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成型块和第三成型块连接。其中,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油缸和T型块,所述第二成型块的另一侧以及所述第三成型块的下端均设置有与所述T型块配合使用的T型槽,所述T型块设置于所述T型槽中,所述控制油缸的头部与所述T型块连接,另一端通过安装板安装于所述后模板上。其中,还包括:行程开关和行程开关限位板,所述行程开关设置于所述安装板的侧端,所述行程开关限位板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成型块的一侧和所述第三成型块下端。其中,所述第二成型块、第三成型块和滑块的两侧均设置有压板,用于导向和限位。其中,注塑机上的热流道浇注系统并行设置有两个热流道浇嘴,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第三流道的一侧上方。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控制机构控制成型组件在后模内运动,实现了一次注塑和二次注塑换型,两种注塑原料经由注塑机的两个热流道浇嘴向第二流道和第三流道的进胶口分别进胶,经过前后两次注塑成型;整个生产过程无需人工取件换型,无需旋转模具,节约了人员成本,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产品不良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二;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三;图4为本技术前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后模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第一成型块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第二成型块的结构示意图一;图8为本技术第二成型块的结构示意图二;图9为本技术第三成型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滑块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铲基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前模板、2-后模板、3-第一成型块、4-第二成型块、5-第三成型块、6-滑块、7-铲基、8-斜导柱、9-驱动杆、10-控制油缸、11-T型块、12-安装板、13-行程开关、14-行程开关限位板、21-第一凹槽、22-第二凹槽、23-通槽、24-第三凹槽、31-卡台、32-第一流道、33-连接孔、41-第一卡槽、42-第二流道、51-第二卡槽、52-滑板、61-导向孔、62-第三流道。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以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至1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字体双色标识模具,包括:前模板1、后模板2、成型组件和控制机构,所述成型组件包括:第一成型块3、第二成型块4、第三成型块5、滑块6、铲基7以及设置于所述铲基7上的斜导柱8;所述后模板2上纵向设置有第一凹槽21和通槽23,横向设置有开口式的第二凹槽22,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成型块3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21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成型块4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22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成型块4的两侧对称设置有驱动杆9,所述第一成型块3两侧对称设置有连接孔33,所述驱动杆9穿过所述连接孔33,与所述第一成型块3滑动连接,所述驱动杆9的前后移动可实现所述第一成型块3的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成型块3的一侧设置有卡台31和第一流道32,所述第二成型块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槽41和第二流道42,所述第三成型块5设置于所述通槽23中,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成型块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槽51,所述滑块6设置于所述后模板2上设置的第三凹槽24中,且滑动连接,所述铲基7设置于所述前模板1上,所述铲基7上设置有向外倾斜的斜导柱8,所述滑块6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斜导柱8配合使用的导向孔61,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流道62;所述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后模板2的开口侧端及底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成型块4和第三成型块5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成型块4前后移动或所述第三成型块5上下移动;合模时,所述斜导柱8向下插入所述导向孔61内,推动所述滑块6向前移动,一次成型时,所述第一成型块3、第二成型块4以及前模板1构成一次成型型腔,所述第一流道32和所述第二流道42共同构成一次成型流道;二次成型时,所述第一成型块3、第三成型块5以及前模板1构成二次成型型腔,所述第三流道62构成二次成型流道。优选地,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控制油缸10和T型块11,所述第二成型块4的另一侧以及所述第三成型块5的下端均设置有与所述T型块11配合使用的T型槽,所述T型块11设置于所述T型槽中,所述控制油缸10的头部与所述T型块11连接,另一端通过安装板12安装于所述后模板2上。优选地,还包括:行程开关13和行程开关限位板14,所述行程开关13设置于所述安装板12的侧端,所述行程开关限位板14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成型块4的一侧和所述第三成型块5下端,所述行程开关13和所述行程开关限位板14配合使用,控制所述控制油缸10运动。优选地,所述第二成型块4、第三成型块5和滑块6的两侧均设置有压板,用于导向和限位,其中,所述第二成型块4和所述滑块6两侧的压板为L型,且均通过螺钉分别固定于所述第二凹槽22和所述第三凹槽24的两侧,所述第三成型块5两侧的压板为设有滑槽的方形板,且通过压块固定于所述通槽23的两侧,所述第三成型块5两侧设置有滑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字体双色标识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模板(1)、后模板(2)、成型组件和控制机构,所述成型组件包括:第一成型块(3)、第二成型块(4)、第三成型块(5)、滑块(6)、铲基(7)以及设置于所述铲基(7)上的斜导柱(8);所述后模板(2)上纵向设置有第一凹槽(21)和通槽(23),横向设置有开口式的第二凹槽(22),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成型块(3)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21)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成型块(4)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22)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成型块(4)的两侧对称设置有驱动杆(9),所述第一成型块(3)与所述驱动杆(9)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成型块(3)的一侧设置有卡台(31)和第一流道(32),所述第二成型块(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槽(41)和第二流道(42),所述第三成型块(5)设置于所述通槽(23)中,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成型块(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槽(51),所述滑块(6)设置于所述后模板(2)上设置的第三凹槽(24)中,且滑动连接,所述铲基(7)设置于所述前模板(1)上,所述铲基(7)上设置有向外倾斜的斜导柱(8),所述滑块(6)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斜导柱(8)配合使用的导向孔(61),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流道(62);所述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后模板(2)的开口侧端及底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成型块(4)和第三成型块(5)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字体双色标识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模板(1)、后模板(2)、成型组件和控制机构,所述成型组件包括:第一成型块(3)、第二成型块(4)、第三成型块(5)、滑块(6)、铲基(7)以及设置于所述铲基(7)上的斜导柱(8);所述后模板(2)上纵向设置有第一凹槽(21)和通槽(23),横向设置有开口式的第二凹槽(22),且相互连通;所述第一成型块(3)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21)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成型块(4)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22)内,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成型块(4)的两侧对称设置有驱动杆(9),所述第一成型块(3)与所述驱动杆(9)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成型块(3)的一侧设置有卡台(31)和第一流道(32),所述第二成型块(4)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卡槽(41)和第二流道(42),所述第三成型块(5)设置于所述通槽(23)中,且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成型块(5)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卡槽(51),所述滑块(6)设置于所述后模板(2)上设置的第三凹槽(24)中,且滑动连接,所述铲基(7)设置于所述前模板(1)上,所述铲基(7)上设置有向外倾斜的斜导柱(8),所述滑块(6)一端设置有与所述斜导柱(8)配合使用的导向孔(61),另一端设置有第三流道(62);所述控制机构设置于所述后模板(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月华杨海天
申请(专利权)人:常源科技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