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PT对称侧动微机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824557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PT对称侧动微机电系统,包括衬底、第一微机电结构、第二微机电结构、第一可调阻尼电路和第二可调阻尼电路,所述第一微机电结构、第二微机电结构设置在衬底上,第一微机电结构、第二微机电结构共享衬底,且为镜像对称结构;所述第一可调阻尼电路作用于第一微机电结构的等效阻尼和第二可调阻尼电路作用于第二微机电结构的等效阻尼符号相反、大小相等。本发明专利技术能使微机电系统获得更高灵敏度的微扰响应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PT对称侧动微机电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电子
,特别是一种PT对称侧动微机电系统。
技术介绍
在1998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C.M.Bender教授提出了一种PT对称的哈密顿量,该哈密顿量不具有厄米性,但也同样有实解。这里的P和T分别代表了宇称(Parity)变换和时间(Time)变换。在Bender教授提出PT对称概念后,国际上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很快加入到了这种非厄米的PT对称的研究之中。到目前为止,PT对称非厄米量子体系的理论框架已基本形成。除了在量子体系中的研究,PT对称理论也在不同类型的经典物理系统中得到了验证,同时PT对称系统的一些特殊的性质和现象也被逐步发现。研究最早、报道最多的PT对称系统是光学系统,然后逐步扩散到电学、声学等多种系统。利用PT对称理论构造的经典物理系统获得了一些特殊性质和有趣现象,例如,单向隐身、完美吸收、磁光非互易性等;特殊性能包括:超灵敏传感、单模激光等。但目前对于PT对称系统的研究主要还是集中在光学系统和电学系统,而基于微机电的PT对称系统还未见研究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PT对称侧动微机电系统,本专利技术的微机电系统具有更高灵敏度的微扰响应性能。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PT对称侧动微机电系统,包括衬底、第一微机电结构、第二微机电结构、第一可调阻尼电路和第二可调阻尼电路,所述第一微机电结构、第二微机电结构设置在衬底上,第一微机电结构、第二微机电结构共享衬底,且为镜像对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微机电结构包括第一谐振梁、两个第一谐振梁电极、第一差分电容、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第一加载电容、第一加载电容电极和第一耦合结构;所述第二微机电结构包括第二谐振梁、两个第二谐振梁电极、第二差分电容、第二差分电容上电极、第二差分电容下电极、第二加载电容、第二加载电容电极和第二耦合结构;第一谐振梁的一端与第一耦合结构连接,第一谐振梁的另一端与第一差分电容、第一加载电容分别连接;两个第一谐振梁电极位于第一谐振梁的内部、并分别与第一谐振梁连接,两个第一谐振梁电极关于第一谐振梁的中心镜像对称;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和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分别位于第一差分电容两侧,并分别与第一差分电容连接;第一加载电容电极位于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和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之间,第一加载电容电极与第一加载电容连接;所述第一耦合结构和第二耦合结构正对靠近,形成静电耦合结构;所述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和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分别与第一可调阻尼电路相连;所述第二差分电容上电极和第二差分电容下电极分别与第二可调阻尼电路相连;所述第一可调阻尼电路作用于第一微机电结构的等效阻尼和第二可调阻尼电路作用于第二微机电结构的等效阻尼符号相反、大小相等。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PT对称侧动微机电系统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可调阻尼电路和第二可调阻尼电路的电路结构相同,第一可调阻尼电路包括依次顺序连接的机电转换电路、增益控制电路、相位控制电路和电机转换电路。作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PT对称侧动微机电系统进一步优化方案,第一加载电容为第一微扰加载电容、第一加载电容电极为第一微扰加载电容电极,第二加载电容为第二微扰加载电容、第二加载电容电极为第二微扰加载电容电极。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1)有利于进一步完善PT对称理论体系;(2)能使微机电系统获得更高灵敏度的微扰响应性能;(3)能为微机电系统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原理和新思路;(4)可能发现微机电系统的新现象或新效应。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可调阻尼电路原理图。图中的附图标记为:1-衬底,A-第一微机电结构,B第一微机电结构,CA-第一可调阻尼电路,CB-第二可调阻尼电路,A11-第一谐振梁,A12-第一谐振梁电极,A21-第一差分电容,A22-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A23-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A31-第一加载电容,A32-第一加载电容电极,A4-第一耦合结构,B11-第二谐振梁,B12-第二谐振梁电极,B21-第二差分电容,B22-第二差分电容上电极,B23-第二差分电容下电极,B31-第二加载电容,B32-第二加载电容电极,B4-第二耦合结构,C1-信号从输入端,C3-机电转换电路,C5-增益控制电路,C6-相位控制电路,C4-电机转换电路,C2-输出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一种PT对称侧动微机电系统,包括衬底1、第一微机电结构A、第二微机电结构B、第一可调阻尼电路CA和第二可调阻尼电路CB,所述第一微机电结构A、第二微机电结构B设置在衬底上,第一微机电结构A、第二微机电结构B共享衬底1,且为镜像对称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微机电结构A包括第一谐振梁A11、两个第一谐振梁电极A12、第一差分电容A21、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A22、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A23、第一加载电容A31、第一加载电容电极A32和第一耦合结构A4;所述第二微机电结构B包括第二谐振梁B11、两个第二谐振梁电极B12、第二差分电容B21、第二差分电容上电极B22、第二差分电容下电极B23、第二加载电容B31、第二加载电容电极B32和第二耦合结构B4;第一谐振梁A11的一端与第一耦合结构A4连接,第一谐振梁A11的另一端与第一差分电容A21、第一加载电容A31分别连接;两个第一谐振梁电极A12位于第一谐振梁A11的内部,并分别与第一谐振梁A11连接,两个第一谐振梁电极关于第一谐振梁A11的中心镜像对称;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A22和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A23分别位于第一差分电容A21两侧,并分别与第一差分电容A21连接;第一加载电容电极A32位于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A22和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A23之间,第一加载电容电极与第一加载电容A31连接。所述第一耦合结构A4和第二耦合结构B4正对靠近,形成静电耦合结构;所述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A22和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A23分别与第一可调阻尼电路CA相连;所述第二差分电容上电极B22和第二差分电容下电极B23分别与第二可调阻尼电路CB相连;所述第一可调阻尼电路CA作用于第一微机电结构A的等效阻尼和第二可调阻尼电路CB作用于第二微机电结构B的等效阻尼符号相反、大小相等。第二谐振梁B11的一端与第二耦合结构B4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差分电容B21和第二加载电容B31连接。两个第二谐振梁电极B12位于第二谐振梁B11的内部,并连接到第二谐振梁B11。第二差分电容上电极B22和第二差分电容下电极B23分别位于第二差分电容B21两侧,并连接到第二差分电容B21。第二加载电容电极B32位于第二差分电容上电极B22和第二差分电容下电极B23之间,并连接到第二加载电容B31。如图2所示,第一可调阻尼电路和第二可调阻尼电路的电路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PT对称侧动微机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第一微机电结构、第二微机电结构、第一可调阻尼电路和第二可调阻尼电路,所述第一微机电结构、第二微机电结构设置在衬底上,第一微机电结构、第二微机电结构共享衬底,且为镜像对称结构;其中,/n所述第一微机电结构包括第一谐振梁、两个第一谐振梁电极、第一差分电容、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第一加载电容、第一加载电容电极和第一耦合结构;/n所述第二微机电结构包括第二谐振梁、两个第二谐振梁电极、第二差分电容、第二差分电容上电极、第二差分电容下电极、第二加载电容、第二加载电容电极和第二耦合结构;/n第一谐振梁的一端与第一耦合结构连接, 第一谐振梁的另一端与第一差分电容、第一加载电容分别连接;两个第一谐振梁电极位于第一谐振梁的内部、并分别与第一谐振梁连接,两个第一谐振梁电极关于第一谐振梁的中心镜像对称;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和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分别位于第一差分电容两侧,并分别与第一差分电容连接;第一加载电容电极位于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和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之间,第一加载电容电极与第一加载电容连接;所述第一耦合结构和第二耦合结构正对靠近,形成静电耦合结构;/n所述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和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分别与第一可调阻尼电路相连;所述第二差分电容上电极和第二差分电容下电极分别与第二可调阻尼电路相连;/n所述第一可调阻尼电路作用于第一微机电结构的等效阻尼和第二可调阻尼电路作用于第二微机电结构的等效阻尼符号相反、大小相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PT对称侧动微机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第一微机电结构、第二微机电结构、第一可调阻尼电路和第二可调阻尼电路,所述第一微机电结构、第二微机电结构设置在衬底上,第一微机电结构、第二微机电结构共享衬底,且为镜像对称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微机电结构包括第一谐振梁、两个第一谐振梁电极、第一差分电容、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第一加载电容、第一加载电容电极和第一耦合结构;
所述第二微机电结构包括第二谐振梁、两个第二谐振梁电极、第二差分电容、第二差分电容上电极、第二差分电容下电极、第二加载电容、第二加载电容电极和第二耦合结构;
第一谐振梁的一端与第一耦合结构连接,第一谐振梁的另一端与第一差分电容、第一加载电容分别连接;两个第一谐振梁电极位于第一谐振梁的内部、并分别与第一谐振梁连接,两个第一谐振梁电极关于第一谐振梁的中心镜像对称;第一差分电容上电极和第一差分电容下电极分别位于第一差分电容两侧,并分别与第一差分电容连接;第一加载电容电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立峰汪金泉张曼娜黄庆安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