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137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50
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包括第一插孔、第二插孔、弹簧圈、第一扭簧以及第二扭簧;第一插孔包括端部、凸出部以及连接端部和凸出部的连接部,端部设有用于接入外接电缆的第一开口;第二插孔为两端开口的空心壳体,壳体一端的开口为第二开口,壳体另一端的开口为第三开口,第二开口用于插入第一插孔的凸出部,第三开口用于插入外接电缆;弹簧圈、第一扭簧以及第二扭簧贴附于壳体的内壁,第二扭簧位于第三开口处,弹簧圈位于第二开口处,第一扭簧位于弹簧圈与第二扭簧之间;弹簧圈与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形成并联电路以降低阻抗,从而达到过载更大额定电流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缆连接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
技术介绍
电子产品装联中,电缆连接器的应用极其广泛,它是保证电气信号传输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产品。随着工业现代化的发展,充电桩、电动车、轨道交通、高铁以及储能等行业广泛需要适用于大电流的电缆连接器。公布号CN106575829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电绝缘的连接器壳体201202,包括第一电导体的第一电缆,和包括第二电导体的第二电缆。电缆连接器可还包括第一电端子,其包括能够安装到第一电导体的第一端子本体,和包括多个安装端子的第一至少一个安装部分,所述安装端子从第一端子本体伸出并且在第一方向上伸出连接器壳体201202。第一至少一个安装部分可经结构设计用于安装到印刷电路板。电缆连接器可还包括第二电端子,其包括能够安装到第二电导体的第二端子本体,和从第二端子本体伸出并且在第一方向上伸出连接器壳体201202的第二至少一个安装部分。第二至少一个安装部分可经结构设计用于安装到印刷电路板。公布号CN105470672A的专利公开了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和插头导电体,所述插头设有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连通部,第一腔体、第二腔体以及连通部均为圆柱状,第一腔体与第二腔体通过连通部相连接,第一腔体的内壁设置有螺纹;所述插头导电体包括定位套、导电杆和绝缘件,所述导电杆为圆柱状结构,所述导电杆的一端沿所述导电杆的轴线设置有埋孔,所述绝缘件设置有与所述导电杆相匹配的筒体,所述定位套设置有阶梯孔,所述定位套的阶梯孔的小孔端与所述绝缘件相配合,所述定位套的阶梯孔的大孔端由环氧树脂浇注;所述定位套靠近所述大孔端的一端的外表面设置有与第一腔体的螺纹相啮合的螺纹。本专利技术人认为,上述技术方案适用于印刷电路板或起到隔爆的效果,并不适用于大电流电缆,而且其中任一部件损坏,需要更换整个电缆连接器,使得使用成本无法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一方面旨在解决现有电缆连接器技术不适用于大电流电缆的问题;一方面其中任一部件损坏,只需要更换损坏部件即可,无需更换整个电缆连接器,从而降低了使用成本。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用于连接大电流电缆,包括第一插孔、第二插孔、弹簧圈、第一扭簧以及第二扭簧;所述第一插孔包括端部、凸出部以及连接所述端部和所述凸出部的连接部,所述端部设有用于接入外接电缆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插孔为两端开口的空心壳体,所述壳体一端的开口为第二开口,所述壳体另一端的开口为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用于插入所述第一插孔的所述凸出部,所述第三开口用于插入外接电缆;所述弹簧圈、所述第一扭簧以及所述第二扭簧贴附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第二扭簧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处,所述弹簧圈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一扭簧位于所述弹簧圈与所述第二扭簧之间;所述弹簧圈与所述第一扭簧和所述第二扭簧形成并联电路以降低阻抗,从而达到过载更大额定电流的目的。进一步地,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一扭簧与所述第二扭簧的接触面,所述隔离件用于所述第一扭簧和所述第二扭簧增大接触面积,以便进一步降低阻抗。进一步地,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一固定件为环形开口的腔体,所述弹簧圈安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内壁以使所述弹簧圈的位置固定。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扭簧包括对称设置在同一轴线上的第一端带和第二端带,所述第一端带与所述第二端带之间通过第一簧条连接固定。所述第一簧条为反向扭转呈螺旋状,多个所述第一簧条呈环形均匀排列在所述第一端带和所述第二端带之间,所述第一端带、所述第二端带以及所述第一簧条为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扭簧包括对称设置在同一轴线上的第三端带和第四端带,所述第三端带与所述第四端带之间通过第二簧条连接固定。所述第二簧条为反向扭转呈螺旋状,多个所述第二簧条呈环形均匀排列在所述第三端带和所述第四端带之间,所述第三端带、所述第四端带以及所述第二簧条为一体成型。进一步地,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固定件为环形开口的腔体,所述第二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处,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内壁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放置所述第四端带以使所述第二扭簧的位置固定。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内壁设有螺旋纹,多个所述螺旋纹之间具有一定间隔且呈阶梯状分布于所述第二开口至所述第三开口之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散热。进一步地,所述端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散热。进一步地,所述凸出部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设有沟槽,所述沟槽用于固定所述第二开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弹簧圈与第一扭簧和第二扭簧形成并联电路以降低阻抗,从而达到过载更大额定电流的目的;第二,第一插孔、第二插孔、弹簧圈、第一扭簧、第二扭簧、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以及隔离件均为独立结构的部件,其中任何一个部件损坏,只需要更换相应部件即可,不需要更换整个电缆连接器,从而降低了使用成本。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的另一方向外观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的分解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的另一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的第一插孔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的第一插孔另一方向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的第一插孔另一方向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的第二插孔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的第二插孔另一方向示意图。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的第二插孔另一方向示意图。图1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的第二插孔安装部件后的示意图。图1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的第二插孔安装部件后另一方向示意图。上述图中的标记为1、第一插孔;2、第二插孔;101、第一开口;102、端部;103、连接部;104、凸出部;105、沟槽;201、壳体;20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大电流电缆,包括第一插孔、第二插孔、弹簧圈、第一扭簧以及第二扭簧;/n所述第一插孔包括端部、凸出部以及连接所述端部和所述凸出部的连接部,所述端部设有用于接入外接电缆的第一开口;/n所述第二插孔为两端开口的空心壳体,所述壳体一端的开口为第二开口,所述壳体另一端的开口为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用于插入所述第一插孔的所述凸出部,所述第三开口用于插入外接电缆;/n所述弹簧圈、所述第一扭簧以及所述第二扭簧贴附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第二扭簧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处,所述弹簧圈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一扭簧位于所述弹簧圈与所述第二扭簧之间;/n所述弹簧圈与所述第一扭簧和所述第二扭簧形成并联电路以降低阻抗,从而达到过载更大额定电流的目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于连接大电流电缆,包括第一插孔、第二插孔、弹簧圈、第一扭簧以及第二扭簧;
所述第一插孔包括端部、凸出部以及连接所述端部和所述凸出部的连接部,所述端部设有用于接入外接电缆的第一开口;
所述第二插孔为两端开口的空心壳体,所述壳体一端的开口为第二开口,所述壳体另一端的开口为第三开口,所述第二开口用于插入所述第一插孔的所述凸出部,所述第三开口用于插入外接电缆;
所述弹簧圈、所述第一扭簧以及所述第二扭簧贴附于所述壳体的内壁,所述第二扭簧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处,所述弹簧圈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一扭簧位于所述弹簧圈与所述第二扭簧之间;
所述弹簧圈与所述第一扭簧和所述第二扭簧形成并联电路以降低阻抗,从而达到过载更大额定电流的目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隔离件,所述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一扭簧与所述第二扭簧的接触面,所述隔离件用于所述第一扭簧和所述第二扭簧增大接触面积,以便进一步降低阻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一固定件为环形开口的腔体,所述弹簧圈安放于所述第一固定件的内壁以使所述弹簧圈的位置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接触式结构的电缆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扭簧包括对称设置在同一轴线上的第一端带和第二端带,所述第一端带与所述第二端带之间通过第一簧条连接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赞斌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欧晟科连接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