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血栓或脏器损伤的检测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80694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公开了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分解酶和/或其分解因子,检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的血小板血栓或脏器损伤的方法。公开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血栓或脏器损伤的检测用试剂盒,其含有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分解酶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或其片段,和/或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分解酶的分解因子特异性结合的抗体或其片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尤其是涉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或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患者的上述检测方法。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分析受试者(尤其是,DIC或SIRS患者)的生物样本(例如,血液)中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 factor;vWF)和/或其分解因子,可检测血小板血栓或脏器损伤,例如,检测或预测血小板血栓形成程度、对血栓症或脏器损伤的发病情况进行预测(即,发病的危险性评价)、判断血栓症或脏器损伤的有无、对血栓症或脏器损伤的预后进行预测、监测、确定治疗方法等。
技术介绍
DIC继发于严重的基础性病变,在全身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因而,微循环发生障碍,表现出脏器功能衰竭或出血倾向。DIC的病情,也和SIRS有关。DIC时,会发生以下三种障碍或反应。(1)微血栓形成引发的微循环障碍,由于缺血致使多种脏器功能衰竭。(2)微血栓形成引发的消耗性凝血障碍,即,组织因子在细胞表面大量表达,促进外源性血液凝固。此外,血液凝固因子、血小板被消耗,呈现出血倾向。(3)过度纤溶,即凝固促进了纤溶系统的激活,生成分解纤维蛋白的纤溶酶。抑制纤溶酶的α2纤溶酶抑制物(α2PI)被消耗,当其减少到低于正常情况的60%时,纤维蛋白就会被纤溶酶分解,呈现出血倾向。此外,在并发败血症的DIC的情况下,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等细胞因子,激活嗜中性粒细胞。嗜中性粒细胞产生的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活性氧引起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得血管内皮通透性过度增加,血管痉挛,循环泥化淤滞,发生微循环障碍。此外人们还认为,在受损的血管内皮上,单核细胞本身、血管内皮细胞被激活,细胞表面表达组织因子,形成微血栓。微血栓形成使微循环障碍进一步恶化,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近年普及的SIRS概念中,将该MOF解释成是由全身性炎症反应引起的。ARDS(adult respiratorydistress syndrome)时,血小板集中于肺循环,引起肺动脉闭塞。SIRS并非由于因与特定抗原反应,引起细胞因子数量增加所导致的炎症反应,而是因没有特定靶标,针对入侵生物体的侵袭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被激活,细胞因子生成失控而引起重症MOF的一类疾病(非专利文献1,2)。SIRS可分为非感染性SIRS和脓毒症(Sepsis),前者是由休克、外伤、烧伤或急性胰腺炎等引起的,后者则是由各种病原菌的菌血症、其他重症感染引起的。SIRS是生物体对病原体入侵、组织损伤或缺氧等发生的自身免疫反应,是和侵袭种类无关的由各种内源性介质引起的非特异性全身急性炎症反应。SIRS并发的脏器功能衰竭,早期是源于组织缺血、炎症,但由SIRS拖延引起的多脏器功能失调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的病情恶化与各种介质介导的过度生物反应有关,SIRS是一组很难预测预后的疾病。SIRS时,血中TNF-α、IL-1、IL-6等炎症因子显示高值,其中,TNF-α被认为是引发SIRS状态下的嗜中性粒细胞激活、血液凝固反应亢进的细胞因子。若嗜中性粒细胞的活化程度超过其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保护作用,会发生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组织蛋白酶G(Cathepsin G)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引起微循环障碍或形成微血栓。活化的嗜中性粒细胞,不但聚集于引起炎症反应的局部部位,而且还会聚集于肺、肝(灌流压低,白细胞易于粘附)等远处脏器。一般认为,微循环障碍引起血液泥化(sludging),进而通过形成微血栓,引起血流停滞(stasis),组织处于缺血状态,从而引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此外,嗜中性粒细胞通过血管外浸润,引起实质性脏器损伤。若微血栓形成持续下去,血液凝固因子、血小板将被消耗掉。若SIRS状态持续3天以上,则易并发DIC。由此,DIC和SIRS病情非常紧密的关联在一起。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是分子量约3万的中性蛋白酶,存在于嗜天青(アズ一ル)颗粒。生理状态下,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嗜中性粒细胞内,消化、分解被吞噬的细菌、异物,在嗜中性粒细胞外,则分解弹性蛋白、胶原(III型、IV型)、纤连蛋白、免疫球蛋白、血液凝固因子XIII等,调节组织生物合成。病理状态下,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则使生物体构成成分,例如,弹性纤维、蛋白聚糖、胶原纤维、抗凝血酶III、α2-纤溶酶抑制物失活。若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作用于抗凝血酶III的肝素结合位点,使抗凝血酶III失活,则引发DIC。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在血液中,结合于蛋白酶抑制物(α1-protease inhibitor;α1-AT),α1-AT可在3毫秒内使由嗜中性粒细胞释放到血液内的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失活。然而,在发生炎症反应的组织,由于α1-AT被嗜中性粒细胞释放的活性氧、髓过氧化物酶、乳铁蛋白氧化,这使得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不能被失活,从而引起组织损伤。由于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底物特异性低,因而当其释放过量,并且α1-AT等抑制物缺乏时,则存在生物体构成成分被分解,引发嗜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所致的自身组织损伤的危险。受到严重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脱落,血小板粘附凝集于脱落部位,形成血栓。血浆中人vWF是该血小板粘附所必需的,以其为导火索,引发血小板凝集、细胞内颗粒释放等一系列血小板活化过程,其结果是,形成血栓,从而止血。通常,vWF是作为分子量在20,000kDa以上的超大分子由血管内皮分泌到血中,然后被其中的金属蛋白酶,即vWF分解酶切断成500~20,000kDa的多聚合体(multimer)后,在血液中循环。在疾病状态下(因闭塞等而产生高应力的状态),vWF的立体结构发生变化,成为伸展结构。这样的vWF很难被vWF分解酶分解,因而,血中残留大量通常观察不到的巨大vWF分子,与血小板的结合更为有效,由此,促进了血管内血小板的凝集,在微循环形成血栓。尽管这种以血小板为主体的血栓形成是生理性止血机制所必需的,但血栓形成源自凝固因子(第VII因子、第II因子等)活化所引起的血小板融合和纤维蛋白形成。非专利文献1Bone RC,CriticalCare Medicine(美国),1996,24卷,第1125-1128页非专利文献2Davies MG.等,British Journal of Surgery(英国),1997,84卷,第920-935页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如上述,明确解释以血小板为主体的血栓和以纤维蛋白为主体的血栓的形成的调控机制的因子,尽管至今尚未报道,然而,通过探明DIC患者、SIRS患者身上观察到的全身微血管中的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的形成机制,可以对DIC、SIRS患者常见的预后不良状态予以改善。此外,通过适当早期治疗,则有可能阻止脏器损伤的发病。本专利技术人经过锐意研究,其结果是,发现弹性蛋白酶、纤溶酶或凝血酶使vWF分解酶分解,该分解模式因弹性蛋白酶、纤溶酶或凝血酶而有所不同,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分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分解酶和/或其分解因子,检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症患者或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血小板血栓或脏器损伤的方法。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野智子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三菱化学药得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