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的基坑围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95297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钢结构的基坑围护,包括围护桩、止水板、圈梁及V形连接板,本发明专利技术将H型钢制成的围护桩采用打桩的方式依次排列设置构成连续墙,并在相邻两根H型钢之间设置止水板,最后在H型钢构成的连续墙的顶部设置圈梁,完成全钢结构的基坑围护,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基坑围护施工完成后即可进行基坑开挖,克服传统的混凝土围护养护周期长、变形无法纠偏及施工材料不可重复利用的缺陷,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方便,施工周期短且可回收再利用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结构的基坑围护
本专利技术涉及土建
的基坑施工,尤其是一种钢结构的基坑围护。
技术介绍
深基坑开挖是现代大型建筑地下构筑物的重要施工程序,现有技术基坑的围护及支撑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的问题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围护施工周期长,基坑施工过程中围护的变形无法调整,围护的圈梁及连续墙拆除工作量很大且均无法回收。为克服上述缺陷,缩短工期、节省成本,采用全钢结构的基坑围护的研发正在进行中,随着研发的不断推进,钢结构取代钢筋混凝土完成基坑的围护将成为现实。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钢结构的基坑围护,本专利技术将H型钢制成的围护桩采用打桩的方式依次排列设置构成连续墙,并在相邻两根H型钢之间设置止水板,最后在H型钢构成的连续墙的顶部设置圈梁,完成全钢结构的基坑围护,本专利技术在基坑围护施工完成后即可进行基坑开挖,克服传统的混凝土围护养护周期长、变形无法纠偏及施工材料不可重复利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方便,施工周期短且可回收再利用的优点。实现本专利技术目的的具体技术方案是:一种钢结构的基坑围护,其特点包括围护桩、止水板、圈梁及V形连接板;所述围护桩由H型钢制成,且H型钢的一端设有尖角;所述止水板为截面呈“Ω”状的条状板,其截面上对称设有顶部的凸圆、中部的颈部及两侧的底边,底边上设有翻边;所述圈梁由槽钢、立板、面板、端头接板及加强筋板构成;所述立板为两块,所属槽钢、立板及面板等长且沿轴向设置,槽钢开口朝下设于底部,面板平行设于槽钢的上方,两立板设于槽钢与面板之间;端头接板及加强筋板为数快,依次设于立板的外侧及槽钢与面板之间;所述V形连接板为数件,V形连接板设于圈梁一侧的立板及槽钢上。所述围护桩的数根H型钢的尖角朝下依次排列设置;所述止水板垂直设于相邻两根H型钢之间,且止水板的凸圆位于H型钢的两翼外侧、颈部位于H型钢两翼之间、底边位于H型钢两翼内侧;所述圈梁水平设于围护桩的上方,且圈梁的槽钢扣接在数根依次排列的H型钢的顶部。所述圈梁上的端头接板设于圈梁的两端,端头接板上设有数个螺栓孔。所述V形连接板由两块呈V形设置的连接板构成,其两块连接板之间设有筋板。所述V形连接板与圈梁一侧的立板之间设有垫板,V形连接板与圈梁一侧的立板及槽钢焊接或螺栓连接。本专利技术将H型钢制成的围护桩采用打桩的方式依次排列设置构成连续墙,并在相邻两根H型钢之间设置止水板,最后在H型钢构成的连续墙的顶部设置圈梁,完成全钢结构的基坑围护,本专利技术在基坑围护施工完成后即可进行基坑开挖,克服传统的混凝土围护养护周期长、变形无法纠偏及施工材料不可重复利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实用方便,施工周期短且可回收再利用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图3为图1的A--A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的B处局部放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围护桩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止水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圈梁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7的C向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7的D--D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参阅图1、图2、图3,本专利技术包括围护桩1、止水板2、圈梁3及V形连接板4。参阅图1、图2、图5,所述围护桩1由H型钢制成,且H型钢的一端设有尖角12。参阅图1、图2、图6,所述止水板2为截面呈“Ω”状的条状板,其截面上对称设有顶部的凸圆21、中部的颈部24及两侧的底边22,底边22上设有翻边23。参阅图1、图7、图8、图9,所述圈梁3由槽钢31、立板32、面板33、端头接板34及加强筋板35构成;所述立板32为两块,所属槽钢31、立板32及面板33等长且沿轴向设置,槽钢31开口朝下设于底部,面板33平行设于槽钢31的上方,两立板32设于槽钢31与面板33之间;端头接板34及加强筋板35为数快,依次设于立板32的外侧及槽钢31与面板33之间。参阅图1、图2,所述V形连接板4为数件,V形连接板4设于圈梁3一侧的立板32及槽钢31上。参阅图1、图2、图3、图4,所述围护桩1的数根H型钢的尖角12朝下依次排列设置;所述止水板2垂直设于相邻两根H型钢之间,且止水板2的凸圆21位于H型钢的两翼外侧、颈部24位于H型钢两翼之间、底边22位于H型钢两翼内侧;所述圈梁3水平设于围护桩1的上方,且圈梁3的槽钢31扣接在数根依次排列的H型钢的顶部。参阅图7、图8、图9,所述圈梁3上的端头接板34设于圈梁3的两端,端头接板34上设有数个螺栓孔。参阅图1、图2,所述V形连接板4由两块呈V形设置的连接板构成,其两块连接板之间设有筋板。参阅图1、图2、图7、图9,所述V形连接板4与圈梁3一侧的立板32之间设有垫板,V形连接板4与圈梁3一侧的立板32及槽钢31焊接或螺栓连接。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工作的:实施例1参阅图1、图2、图3、图5、图7,本专利技术用于钢结构的基坑围护,本专利技术将H型钢制成的围护桩1采用打桩的方式依次排列设置构成连续墙,并同样采用打桩的方式在相邻两根H型钢之间设置止水板2,最后,在H型钢构成的连续墙的顶部设置圈梁3,完成全钢结构的基坑围护。为便于H型钢制成的围护桩1打入基坑,本专利技术在H型钢的一端设置了尖角12。在连续墙的完成过程中,为便于本专利技术的H型钢与止水板2依次交替打入基坑,本专利技术将止水板2的截面设计呈“Ω”状,其截面上对称设有顶部的凸圆21、中部的颈部24及两侧的底边22,底边22上设有翻边23,每相邻两根H型钢打入基坑后,在相邻两根H型钢之间插入止水板2,插入时,止水板2的凸圆21位于H型钢的两翼外侧、颈部24位于H型钢两翼之间、底边22位于H型钢两翼内侧,此时,止水板2具有向两侧扩张的弹性且会自行定位,不会发生压杆失稳的现象。当连续墙完成一段,在H型钢构成的连续墙的顶部设置圈梁3,将圈梁3上的V形连接板4朝向基坑内,使圈梁3的槽钢31扣接在数根依次排列成连续墙的H型钢的顶部并焊接。为保证圈梁3上槽钢31的两侧边与排列成连续墙的H型钢的两外侧紧密扣接,施工时,止水板2的顶部要低于H型钢的顶部,其高度差为槽钢31侧边的深度。随着连续墙的延长,依次连接后续的圈梁3,圈梁3与圈梁3的连接可通过端头接板34螺栓孔用螺栓连接。实施例2参阅图1、图2、图3、图7、图10,为防止连续墙发生位移和形变,本专利技术与斜支撑杆5配合使用,将斜支撑杆5设于圈梁与基坑地基之间的,首先按设计要求将斜支撑杆5上锚接管的末端插入基坑底以下的土体内,采用高压注浆对锚接管的末端进行注浆形成混凝土桩基,提高斜支撑杆5的承载力;最后,将斜支撑杆5的支撑座的与圈梁的V形连接板4连接,斜支撑杆5为设有千斤顶的预应力支撑杆,通过斜支撑杆的外力作用,对圈梁3施加预应力,保持连续墙的稳定,或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结构的基坑围护,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围护桩(1)、止水板(2)、圈梁(3)及V形连接板(4);/n所述围护桩(1)由H型钢制成,且H型钢的一端设有尖角(12);/n所述止水板(2)为截面呈“Ω”状的条状板,其截面上对称设有顶部的凸圆(21)、中部的颈部(24)及两侧的底边(22),底边(22)上设有翻边(23);/n所述圈梁(3)由槽钢(31)、立板(32)、面板(33)、端头接板(34)及加强筋板(35)构成;所述立板(32)为两块,所属槽钢(31)、立板(32)及面板(33)等长且沿轴向设置,槽钢(31)开口朝下设于底部,面板(33)平行设于槽钢(31)的上方,两立板(32)设于槽钢(31)与面板(33)之间;端头接板(34)及加强筋板(35)为数快,依次设于立板(32)的外侧及槽钢(31)与面板(33)之间;/n所述V形连接板(4)为数件,V形连接板(4)设于圈梁(3)一侧的立板(32)及槽钢(31)上;/n所述围护桩(1)的数根H型钢的尖角(12)朝下依次排列设置;所述止水板(2)垂直设于相邻两根H型钢之间,且止水板(2) 的凸圆(21)位于H型钢的两翼外侧、颈部(24)位于H型钢两翼之间、底边(22)位于H型钢两翼内侧;/n所述圈梁(3)水平设于围护桩(1)的上方,且圈梁(3)的槽钢(31)扣接在数根依次排列的H型钢的顶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结构的基坑围护,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围护桩(1)、止水板(2)、圈梁(3)及V形连接板(4);
所述围护桩(1)由H型钢制成,且H型钢的一端设有尖角(12);
所述止水板(2)为截面呈“Ω”状的条状板,其截面上对称设有顶部的凸圆(21)、中部的颈部(24)及两侧的底边(22),底边(22)上设有翻边(23);
所述圈梁(3)由槽钢(31)、立板(32)、面板(33)、端头接板(34)及加强筋板(35)构成;所述立板(32)为两块,所属槽钢(31)、立板(32)及面板(33)等长且沿轴向设置,槽钢(31)开口朝下设于底部,面板(33)平行设于槽钢(31)的上方,两立板(32)设于槽钢(31)与面板(33)之间;端头接板(34)及加强筋板(35)为数快,依次设于立板(32)的外侧及槽钢(31)与面板(33)之间;
所述V形连接板(4)为数件,V形连接板(4)设于圈梁(3)一侧的立板(32)及槽钢(31)上;
所述围护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克俊冯登亮冯克利张俊波唐军冯翠霞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兴怡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