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底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9045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后底板。该车辆的后底板上形成有收纳备用轮胎用的收纳凹部,该收纳凹部具有底壁部、侧壁部、及通过使底壁部和侧壁部的一部分向收纳凹部的内侧隆起而形成的凸筋,在收纳凹部的下侧设置有千斤顶支架,该千斤顶支架配置在底壁部与侧壁部的交界部分,并通过点焊而接合在底壁部的外底面上,凸筋包括在底壁部上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及在底壁部上沿车长方向一直延伸到侧壁部上、并与第一凸筋隔开规定间隔的第二凸筋,千斤顶支架与底壁部的外底面之间的焊接点位于与第一凸筋分离并与第二凸筋重叠的位置。基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上述结构,既能确保后底板的刚性,又能防止焊接点剥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后底板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后底板。
技术介绍
通常,车辆中设置有构成车身底板的一部分、并形成有收纳备用轮胎用的收纳凹部的后底板。在收纳凹部上,大都形成有凸筋。凸筋是通过使收纳凹部的底壁部和侧壁部的一部分向收纳凹部的内侧隆起而构成的。通过形成上述凸筋,能提高后底板的刚性。提高后底板的刚性,能减小发动机与变速器直接连接的状态(锁定)下车内产生的闷声(频率较低、有压迫感的声音)。然而,在后底板的刚性较高的情况下,车辆在不平坦的道路上行驶时若备用轮胎上下颠簸(振动),则振动容易传递到车身底板的其它部位。其结果,载荷容易集中作用于通过点焊而接合在车辆的后底板上的千斤顶支架的焊接点上,从而有可能导致焊接点剥离。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既能确保刚性,又能防止在备用轮胎上下颠簸时载荷集中作用于千斤顶支架的焊接点上而导致焊接点剥离的车辆的后底板。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后底板,该车辆的后底板中,后底板构成车身底板的一部分并形成有收纳备用轮胎用的收纳凹部,所述收纳凹部具有底壁部、与所述底壁部相连的侧壁部、及通过使所述底壁部和所述侧壁部的一部分向所述收纳凹部的内侧隆起而形成的凸筋,在所述收纳凹部的外侧设置有千斤顶支架,所述千斤顶支架配置在所述底壁部与所述侧壁部的交界部分,并通过点焊而接合在所述底壁部的外底面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筋包括在所述底壁部上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及在所述底壁部上沿车长方向一直延伸到所述侧壁部上、并与所述第一凸筋在车长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第二凸筋,所述千斤顶支架与所述底壁部的外底面之间的焊接点位于与所述第一凸筋分离并与所述第二凸筋重叠的位置。本技术的上述车辆的后底板的优点在于,由于千斤顶支架与底壁部的外底面之间的焊接点位于与第一凸筋分离并与第二凸筋重叠的位置,所以能确保后底板的刚性的同时,当备用轮胎上下颠簸时,振动不容易传递到千斤顶支架与底壁部的外底面之间的焊接点上,因而载荷不容易集中作用在焊接点上,能防止焊接点剥离的情况发生。另外,本技术的上述车辆的后底板中,较佳为,所述第一凸筋和所述第二凸筋各自的车长方向的中心线相重合,所述第二凸筋比所述第一凸筋更位于车长方向的前侧。基于该结构,能利用第一凸筋和第二凸筋提高收纳凹部的刚性,同时,千斤顶支架配置在后底板的靠近车辆前侧的一侧,因而不容易受到其后侧的备用轮胎的振动的影响,能有效地防止焊接点剥离。另外,本技术的上述车辆的后底板中,较佳为,在所述收纳凹部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备用轮胎的备用轮胎架,从车辆上方俯视时,所述备用轮胎架与所述第一凸筋重叠。基于该结构,由于凸筋和备用轮胎架被配置为,从车辆上方俯视时,备用轮胎架与第一凸筋重叠,所以可由形成有第一凸筋而强度提高的部分支撑备用轮胎架,而千斤顶支架的焊接点位于与第一凸筋分离的第二凸筋的下侧,所以能有效地防止焊接点剥离。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底板的仰视图。图2A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底板的变形状况的示意图。图2B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底板的变形状况的示意图。图3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车辆的后底板的仰视图。图4A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车辆的后底板的变形状况的示意图。图4B是表示现有技术的车辆的后底板的变形状况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底板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底板100的仰视图。以下各图中,箭头F的方向表示设置有后底板100的车辆的前方;箭头B的方向表示所述车辆的后方;箭头R的方向表示所述车辆的右方;箭头L的方向表示所述车辆的左方,箭头U的方向表示所述车辆的上方;箭头D的方向表示所述车辆的下方。如图1所示,后底板100构成车辆的车身底板的一部分,并可收纳(容放)备用轮胎(未图示)。车辆的后底板100具备收纳凹部10、凸筋50、千斤顶支架70、及备用轮胎架80。收纳凹部10被构成为向车辆的下方凹陷,从而构成用于容放备用轮胎的空间。收纳凹部10具有底壁部20及侧壁部30。底壁部20构成收纳凹部10的底部。该底壁部20的车长方向的前侧的边缘被形成为与备用轮胎的形状相应的圆弧形。侧壁部30与底壁部20相连,构成收纳凹部10的侧部。图1中的虚拟线RL表示作为底壁部20与侧壁部30之间的界线的脊线。凸筋50是为了确保后底板100的刚性而设置的。凸筋50是通过使底壁部20和侧壁部30的一部分向收纳凹部10的内侧隆起而形成的。凸筋50沿车长方向延伸。如图1所示,从收纳凹部10的中心通过并沿车长方向延伸的虚拟线L为凸筋50的车长方向的中心线。更具体而言,凸筋50具有第一凸筋51和第二凸筋52,并且,在第一凸筋51与第二凸筋52之间形成有分割部55。第一凸筋51形成在底壁部20上,沿车长方向(虚拟线L)延伸。第二凸筋52在比第一凸筋51更靠近车辆前侧的部位,沿车长方向(虚拟线L)从底壁部20一直延伸到侧壁部30上。从车辆的上方俯视时,第二凸筋52和第一凸筋51各自的车长方向的中心线(虚拟线L)相重合。分割部55位于第一凸筋51与第二凸筋52之间,是底壁部20未向收纳凹部10的内侧隆起的部分。因而,该分割部55将凸筋50分割成两个部分。换言之,第二凸筋52与第一凸筋51在车长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千斤顶支架70是在车辆检修时供千斤顶举顶的部分。千斤顶支架70设置在收纳凹部10的下侧,并配置在底壁部20与侧壁部30的交界部分。千斤顶支架70与底壁部20的外底面通过点焊而焊接在一起。在此,将千斤顶支架70与底壁部20的外底面之间的点焊部分作为焊接点75。焊接点75位于与第一凸筋51分离、并与第二凸筋52重叠的位置。另外,千斤顶支架70与底壁部20之间的焊接点75与分割部55分离。备用轮胎架80用于固定容放在收纳凹部10内的备用轮胎。备用轮胎架80被设置在收纳凹部10的底壁部20的中间部位的虚拟线L上。因此,从车辆上方俯视时,备用轮胎架80与凸筋50(第一凸筋51)重叠。图2A和图2B是表示后底板100的变形状况的示意图。图2A示出第一凸筋51、第二凸筋52、分割部55、及千斤顶支架70附近的截面。图2B是将图2A中的区域AR1放大表示的示意图。图2A及图2B中,实线表示变形前的第一凸筋51、第二凸筋52、分割部55、及千斤顶支架70的形状;虚线表示这些构件因备用轮胎上下颠簸(振动)而变形后的状态。另外,图2A及图2B中,相对于水平方向的变形量,上下方向的变形量被放大表示。如图2A及图2B所示,备用轮胎上下颠簸的情况下,底壁部20大幅变形。随着底壁部20的变形,侧壁部30及千斤顶支架70也发生变形。如图2B所示,底壁部20上形成的第一凸筋51及分割部55以分割部55的车长方向的前方的端部(即,前端部551)为起点而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后底板,该后底板构成车身底板的一部分并形成有收纳备用轮胎用的收纳凹部,所述收纳凹部具有底壁部、与所述底壁部相连的侧壁部、及通过使所述底壁部和所述侧壁部的一部分向所述收纳凹部的内侧隆起而构成的凸筋,在所述收纳凹部的下侧,设置有千斤顶支架,所述千斤顶支架配置在所述底壁部与所述侧壁部的交界部分,并通过点焊而接合在所述底壁部的外底面上,其特征在于:/n所述凸筋包括/n在所述底壁部上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及/n在所述底壁部上沿车长方向一直延伸到所述侧壁部上、并与所述第一凸筋在车长方向上隔开规定间隔的第二凸筋;/n所述千斤顶支架与所述底壁部的外底面之间的焊接点位于与所述第一凸筋分离、并与所述第二凸筋重叠的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后底板,该后底板构成车身底板的一部分并形成有收纳备用轮胎用的收纳凹部,所述收纳凹部具有底壁部、与所述底壁部相连的侧壁部、及通过使所述底壁部和所述侧壁部的一部分向所述收纳凹部的内侧隆起而构成的凸筋,在所述收纳凹部的下侧,设置有千斤顶支架,所述千斤顶支架配置在所述底壁部与所述侧壁部的交界部分,并通过点焊而接合在所述底壁部的外底面上,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筋包括
在所述底壁部上沿车长方向延伸的第一凸筋;及
在所述底壁部上沿车长方向一直延伸到所述侧壁部上、并与所述第一凸筋在车长方向上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森田贵信田中祐哉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