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准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9015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对准规,其包括对准主体,对准主体包括第一定位面、第二定位面以及第三定位面,第一定位面用于与车轮的轮缘侧面贴合;第二定位面用于与轮缘润滑装置的外壳的第一壳体部贴合,第二定位面与第一定位面之间呈第一预定夹角设置;第三定位面用于与轮缘润滑装置的外壳的第二壳体部贴合,第三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之间间隔设置,以对轮缘润滑装置进行定位,省去了前期测量工作,使得轮缘润滑装置的安装时间减少,且避免了因测量误差而造成的安装问题。可见,在车轮上安装轮缘润滑装置时,使用本对准规能够使得轮缘润滑装置的安装快速、准确,节省大量的安装时间,进而提高轮缘润滑装置的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对准规
本技术涉及安装定位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对准规。
技术介绍
为了减少钢轨和车轮轮缘磨耗的目的,城市轨道车辆普遍采用了干式轮缘润滑装置,干式轮缘润滑的安装需要满足轮缘润滑块伸出长度及安装角度的要求。目前,轮缘润滑块伸出长度普遍采用钢板尺测量,角度采用角度样板测量。因此,轮缘润滑安装需要经过两个步骤进行安装及测量:即需要分别测量润滑块的伸出长度和轮缘润滑安装角度,无法同时进行,因而造成干式轮缘润滑测量及安装效率低,同时还可能存在尺寸测量误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准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轮缘润滑装置的安装效率较低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对准规,该对准规包括对准主体,对准主体包括:第一定位面,第一定位面用于与车轮的轮缘侧面贴合;第二定位面,第二定位面用于与轮缘润滑装置的外壳的第一壳体部贴合,第二定位面与第一定位面之间呈第一预定夹角设置;第三定位面,第三定位面用于与轮缘润滑装置的外壳的第二壳体部贴合,第三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之间间隔设置。进一步地,第二定位面与第三定位面垂直设置。进一步地,轮缘润滑装置的外壳具有凸缘部,第二壳体部为凸缘部的端面;对准主体上设置有让位凹槽,第三定位面为让位凹槽的槽壁面,通过让位凹槽对凸缘部进行让位。进一步地,对准主体还包括第四定位面,第四定位面位于让位凹槽远离第二定位面的一侧;第三定位面和第四定位面之间形成限位台阶结构,第四定位面与轮缘润滑装置的轮缘润滑块相对并间隔设置。进一步地,对准主体包括主板体和设置在主板体上的副板体,第二定位面和第三定位面均设置在主板体上,第一定位面设置在副板体上。进一步地,主板体和副板体垂直设置。进一步地,第二定位面和第三定位面均为主板体的侧壁面。进一步地,第一定位面为副板体的一个板面。进一步地,主板体包括第一板段和第二板段,副板体设置在第一板段上,第二定位面和第三定位面均设置在第二板段上;第一板段上设置有第一减重孔,第二板段上设置有第二减重孔。进一步地,副板体上设置有第三减重孔,第三减重孔沿垂直于主板体的方向延伸设置。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该对准规包括对准主体,对准主体包括第一定位面、第二定位面以及第三定位面,第一定位面用于与车轮的轮缘侧面贴合;第二定位面用于与轮缘润滑装置的外壳的第一壳体部贴合,第二定位面与第一定位面之间呈第一预定夹角设置;第三定位面用于与轮缘润滑装置的外壳的第二壳体部贴合,第三定位面与第二定位面之间间隔设置。通过设置第一定位面、第二定位面以及第三定位面,并使第一定位面与车轮的轮缘侧面贴合,使第二定位面和第三定位面分别与轮缘润滑装置的外壳的第一壳体部和第二壳体部贴合,以对轮缘润滑装置进行定位,这就避免了在车轮上安装轮缘润滑装置前需要对轮缘润滑装置的轮缘润滑块的伸出长度和轮缘润滑装置的安装角度进行测量,由于省去了前期测量工作,使得轮缘润滑装置的安装时间减少,且避免了因测量误差而造成的安装问题。可见,在车轮上安装轮缘润滑装置时,使用本对准规能够使得轮缘润滑装置的安装快速、准确,节省大量的安装时间,进而提高轮缘润滑装置的安装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轮缘润滑装置的安装效率较低的问题;另外,本对准规还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通用性强的特点。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对准规的实施例的对准规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图1中的对准规的俯视图;图3示出了图1中的对准规的前视图;图4示出了图1中的对准规的右视图;以及图5示出了图1中的对准规与轮缘润滑装置和车轮的配合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0、对准规;10、对准主体;12、主板体;121、第一板段;1211、第一减重孔;122、第二板段;1221、第二定位面;1223、第三定位面;1224、第四定位面;1225、第二减重孔;123、让位凹槽;13、副板体;131、第一定位面;132、第三减重孔;20、轮缘润滑装置;21、凸缘部;23、轮缘润滑块;24、第一壳体部;25、第二壳体部;30、车轮。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对准规100,请参考图1至图5,该对准规100包括对准主体10,对准主体10包括第一定位面131、第二定位面1221以及第三定位面1223,第一定位面131用于与车轮30的轮缘侧面贴合;第二定位面1221用于与轮缘润滑装置20的外壳的第一壳体部24贴合,第二定位面1221与第一定位面131之间呈第一预定夹角设置;第三定位面1223用于与轮缘润滑装置20的外壳的第二壳体部25贴合,第三定位面1223与第二定位面1221之间间隔设置。在本技术的对准规100中,通过设置第一定位面131、第二定位面1221以及第三定位面1223,并使第一定位面131与车轮30的轮缘侧面贴合,使第二定位面1221和第三定位面1223分别与轮缘润滑装置20的外壳的第一壳体部24和第二壳体部25贴合,以对轮缘润滑装置20进行定位,这就避免了在车轮30上安装轮缘润滑装置20前需要对轮缘润滑装置20的轮缘润滑块23的伸出长度和轮缘润滑装置20的安装角度进行测量,由于省去了前期测量工作,使得轮缘润滑装置20的安装时间减少,且避免了因测量误差而造成的安装问题。可见,在车轮30上安装轮缘润滑装置20时,使用本对准规100能够使得轮缘润滑装置20的安装快速、准确,节省大量的安装时间,进而提高轮缘润滑装置20的安装效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轮缘润滑装置的安装效率较低的问题;另外,本对准规100还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便、通用性强的特点。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预定夹角的取值范围为大于90度且小于180度,以配合轮缘润滑装置20与车轮30之间的装配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轮缘润滑装置20的外壳的第一壳体部24和第二壳体部25之间为垂直设置,因此,第二定位面1221与第三定位面1223垂直设置。具体地,轮缘润滑装置20的外壳具有凸缘部21,第二壳体部25为凸缘部21的端面。可选地,第二壳体部25为凸缘部21的朝向车轮30的端面。对准主体10上设置有让位凹槽123,第三定位面1223为让位凹槽123的槽壁面,通过让位凹槽123对凸缘部21进行让位。可选地,第三定位面1223为让位凹槽123的远离第二定位面1221的槽壁面。为了配合轮缘润滑装置20的轮缘润滑块23和凸缘部21的装配结构,对准主体10还包括第四定位面1224,第四定位面1224位于让位凹槽123远离第二定位面1221的一侧;第三定位面1223和第四定位面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对准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准主体(10),所述对准主体(10)包括:/n第一定位面(131),所述第一定位面(131)用于与车轮(30)的轮缘侧面贴合;/n第二定位面(1221),所述第二定位面(1221)用于与轮缘润滑装置(20)的外壳的第一壳体部(24)贴合,所述第二定位面(1221)与所述第一定位面(131)之间呈第一预定夹角设置;/n第三定位面(1223),所述第三定位面(1223)用于与轮缘润滑装置(20)的外壳的第二壳体部(25)贴合,所述第三定位面(1223)与所述第二定位面(1221)之间间隔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准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准主体(10),所述对准主体(10)包括:
第一定位面(131),所述第一定位面(131)用于与车轮(30)的轮缘侧面贴合;
第二定位面(1221),所述第二定位面(1221)用于与轮缘润滑装置(20)的外壳的第一壳体部(24)贴合,所述第二定位面(1221)与所述第一定位面(131)之间呈第一预定夹角设置;
第三定位面(1223),所述第三定位面(1223)用于与轮缘润滑装置(20)的外壳的第二壳体部(25)贴合,所述第三定位面(1223)与所述第二定位面(1221)之间间隔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准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定位面(1221)与所述第三定位面(1223)垂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准规,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缘润滑装置(20)的外壳具有凸缘部(21),所述第二壳体部(25)为所述凸缘部(21)的端面;所述对准主体(10)上设置有让位凹槽(123),所述第三定位面(1223)为所述让位凹槽(123)的槽壁面,通过所述让位凹槽(123)对所述凸缘部(21)进行让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准规,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准主体(10)还包括第四定位面(1224),所述第四定位面(1224)位于所述让位凹槽(123)远离所述第二定位面(1221)的一侧;所述第三定位面(1223)和所述第四定位面(1224)之间形成限位台阶结构,所述第四定位面(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继文付双福李一鸣邓鸿剑孔海洲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