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带折叠门的公交车司机用包围装置,包括后防护板、侧防护板和推拉门,所述后防护板、侧防护板相互连接,形成“L”型结构,“L”型结构的两端分别与车体连接,底端固定在车体地面上;所述后防护板、侧防护板与车体围城闭合空间,驾驶室设置在闭合空间中;所述侧防护板上设置有门槽,所述推拉门设置在门槽中;所述推拉门包括固定门体、移动门体,所述固定门体、移动门体尺寸相同,连接处通过铰链铰接;铰链设置在推拉门朝向闭合空间一侧,在移动门体两侧设置有把手,移动门体上方设置有观察窗口,观察窗口中设置有透明钢化玻璃;设置两道防护板对公交车驾驶室进行围护,有效保护司机的安全,维持公交车正常行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折叠门的公交车司机用包围装置
本技术涉及公交车驾驶室防护设备,具体为一种带折叠门的公交车司机用包围装置。
技术介绍
公共汽车,指在城市道路上循固定路线,有或者无固定班次时刻,承载旅客出行的机动车辆,一般外形为方型,有窗,设置座位,公交车需要拥有专业驾驶证的公交司机来驾驶,因为公交车载人量大,所以行驶时的安全性最为重视。但是现有的公交车驾驶室在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缺陷,现有的驾驶室与公交车乘客所在空间大多是直接连通的;一旦有乘客恶意发难,抢夺方向盘以及进行其他攻击性行为,会对司机驾驶公交车造成影响;最近此类新闻屡见不鲜,事故一旦发生则会造成重大人员财物的伤亡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折叠门的公交车司机用包围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折叠门的公交车司机用包围装置,包括后防护板、侧防护板和推拉门,所述后防护板、侧防护板相互连接,形成“L”型结构,“L”型结构的两端分别与车体连接,“L”型结构的底端固定在车体地面上;所述后防护板、侧防护板与车体围城闭合空间,驾驶室设置在闭合空间中;所述侧防护板上设置有门槽,所述推拉门设置在门槽中;所述推拉门包括固定门体、移动门体,所述固定门体、移动门体尺寸相同,连接处通过铰链铰接,铰链设置在推拉门朝向闭合空间一侧;在移动门体两侧设置有把手,移动门体上方设置有观察窗口,观察窗口中设置有透明钢化玻璃。优选的,所述门槽上下侧均设置有导槽,在固定门体、移动门体上下侧均设置有转轴,转轴配合设置在导槽中。优选的,所述转轴设置有四个,分别设置固定门体、移动门体上,且相互对齐;设置在固定门体上的转轴与导槽槽底相互固定,设置在移动门体上的转轴外部套有移动套,移动套端面镶嵌有滚珠,滚珠与导槽相互接触。优选的,所述导槽中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固定门体上的转轴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把手上设置有指纹识别设备,指纹识别设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优选的,所述观察窗口中的透明玻璃上设置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为通孔,且均匀设置多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置两道防护板对公交车驾驶室进行围护,有效保护司机的安全,维持公交车正常行驶;折叠门的设置,节省了公交车内部空间,供司机进出驾驶室;且折叠门的开闭由电机控制,自动化程度高,更加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推拉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导槽结构示意图;图中标号:1、后防护板;2、侧防护板;21、门槽;22、导槽;3、推拉门;31、固定门体;32、移动门体;33、观察窗口;34、把手;35、透气孔;36、转轴;37、移动套;38、滚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竖直”、“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带折叠门的公交车司机用包围装置,包括后防护板1、侧防护板2和推拉门3,所述后防护板1、侧防护板2相互连接,形成“L”型结构,“L”型结构的两端分别与车体连接,“L”型结构的底端固定在车体地面上;所述后防护板1、侧防护板2与车体围城闭合空间,驾驶室设置在闭合空间中;所述侧防护板2上设置有门槽21,所述推拉门3设置在门槽21中;所述推拉门3包括固定门体31、移动门体32,所述固定门体31、移动门体32尺寸相同,连接处通过铰链铰接,铰链设置在推拉门3朝向闭合空间一侧;在移动门体32两侧设置有把手34,移动门体32上方设置有观察窗口33,观察窗口33中设置有透明钢化玻璃。进一步的,所述门槽21上下侧均设置有导槽22,在固定门体31、移动门体32上下侧均设置有转轴36,转轴36配合设置在导槽22中。进一步的,所述转轴36设置有四个,分别设置固定门体31、移动门体32上,且相互对齐;设置在固定门体31上的转轴36与导槽22槽底相互固定,设置在移动门体32上的转轴36外部套有移动套37,移动套37端面镶嵌有滚珠38,滚珠38与导槽22相互接触。进一步的,所述导槽22中设置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与固定门体31上的转轴36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连接有控制器;所述把手34上设置有指纹识别设备,指纹识别设备与控制器电性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观察窗口33中的透明玻璃上设置有透气孔35,所述透气孔35为通孔,且均匀设置多个。工作原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司机提前将指纹通过把手34上的指纹设备录入;当需要开关门时,司机握住把手34,同时进行指纹识别,控制器识别通过后控制电机带动转轴36转动,从而带动固定门体31转动,移动门体32折叠,并沿着导槽22滑动,从而进行折叠门3的开闭;通过预先对转轴36设置转动的圈数,从而控制固定门体31的转动角度,进而对折叠门3的开闭更好地进行控制。固定门体31通过转轴36固定在导槽22中,只能够进行转动;移动门体32通过转轴36外部套上移动套37,沿着导槽22移动,同时沿着与固定门体31连接的铰链转动,从而配合折叠;铰链设置在驾驶室一侧,故而折叠门体3折叠时向外折叠,不会占用驾驶室空间,更加方便。移动套37顶端镶嵌滚珠38,滚珠38与导槽22接触,利用滚珠38来减小摩擦,减轻移动的阻力,同时也避免了移动套37与导槽22的磨损。司机处于驾驶室内部,可以通过观察窗口33观察车厢内部环境,方便了解;设置透气孔35,便于空气流通以及声音传播。方案中的指纹识别设备可以等效替代呈按钮等其他设备,用于向控制器发送指令信号,从而控制转轴36的驱动电机转动,进而开闭折叠门3。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装置通过总控制按钮对其实现控制,由于控制按钮匹配的设备为常用设备,属于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再赘述其电性连接关系以及具体的电路结构。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折叠门的公交车司机用包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防护板(1)、侧防护板(2)和推拉门(3),所述后防护板(1)、侧防护板(2)相互连接,形成“L”型结构,“L”型结构的两端分别与车体连接,“L”型结构的底端固定在车体地面上;所述后防护板(1)、侧防护板(2)与车体围城闭合空间,驾驶室设置在闭合空间中;所述侧防护板(2)上设置有门槽(21),所述推拉门(3)设置在门槽(21)中;所述推拉门(3)包括固定门体(31)、移动门体(32),所述固定门体(31)、移动门体(32)尺寸相同,连接处通过铰链铰接,铰链设置在推拉门(3)朝向闭合空间一侧;在移动门体(32)两侧设置有把手(34),移动门体(32)上方设置有观察窗口(33),观察窗口(33)中设置有透明钢化玻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折叠门的公交车司机用包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防护板(1)、侧防护板(2)和推拉门(3),所述后防护板(1)、侧防护板(2)相互连接,形成“L”型结构,“L”型结构的两端分别与车体连接,“L”型结构的底端固定在车体地面上;所述后防护板(1)、侧防护板(2)与车体围城闭合空间,驾驶室设置在闭合空间中;所述侧防护板(2)上设置有门槽(21),所述推拉门(3)设置在门槽(21)中;所述推拉门(3)包括固定门体(31)、移动门体(32),所述固定门体(31)、移动门体(32)尺寸相同,连接处通过铰链铰接,铰链设置在推拉门(3)朝向闭合空间一侧;在移动门体(32)两侧设置有把手(34),移动门体(32)上方设置有观察窗口(33),观察窗口(33)中设置有透明钢化玻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折叠门的公交车司机用包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槽(21)上下侧均设置有导槽(22),在固定门体(31)、移动门体(32)上下侧均设置有转轴(36),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海洋,郑家钢,罗艳红,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弗洛斯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