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8633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9 18:18
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包括浮泥实验水槽,该浮泥实验水槽在其外部一侧高于水槽的水面20~50cm处的实验基座上设置有一浮泥生成组件;依靠重力,浮泥生成组件通过一透明软管将生成的浮泥送入浮泥实验水槽底部的浮泥存储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全面解决了室内浮泥快速生成及传送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使原本数天一组实验的进度变为一天数组,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适用于各种水利科技研究、水文观测实验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
本技术涉及实验室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各家水利科技研究、水文观测实验室在室内开展浮泥相关实验时会遇到以下两个困难:1.室内环境和自然环境不同,在室内如果靠传统的沉降法来生成浮泥,其数量和密度很难控制,导致浮泥生成困难;2.试验周期太长,在室内如果靠传统的沉降法来生成浮泥,一次实验往往需要数天乃至数十天,实验进度非常缓慢,常常成为制约开展相关实验的瓶颈。综上所述,如何解决上述两个困难,使得室内开展浮泥相关实验变得简便快捷,一直是广大水利科技研究、水文观测工作者所关注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实验室用浮泥生成困难且试验周期太长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能有效地解决了室内浮泥快速生成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相关实验效率,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其具体如下所述: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包括浮泥实验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泥实验水槽在其外部一侧高于水槽的水面20~50cm处的实验基座上设置有一浮泥生成组件;所述的浮泥生成组件通过一透明软管将生成的浮泥送入浮泥实验水槽底部的浮泥存储组件。布置在实验基座上的浮泥生成组件应高于浮泥实验水槽的水面20~50cm,确保能够依靠重力将浮泥加注到浮泥实验水槽底部的浮泥存储组件内。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泥生成组件包括透明的浮泥生成桶、浮泥搅拌器、搅拌器升降架、浮泥出口硬管和流量控制阀,其中,浮泥生成桶呈垂直放置在实验基座上,桶底高于浮泥实验水槽的水面20~50cm,浮泥搅拌器通过搅拌器升降架设置在浮泥生成桶的上部开口处,浮泥搅拌器的工作端则置于浮泥生成桶内,对桶内的浮泥进行搅拌,浮泥生成桶靠近底部的一侧设置有浮泥出口硬管和流量控制阀,搅拌完毕的浮泥通过该浮泥出口硬管和流量控制阀送入透明软管,最后再进入浮泥存储组件。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泥存储组件包括透明的水下储泥槽、悬空盖板、浮泥进口硬管和止回阀,其中,水下储泥槽呈往下凸出式的设置在浮泥实验水槽的底部,悬空盖板通过支撑连杆固定在水下储泥槽的底板上,浮泥进口硬管设置在悬空盖板下方的水下储泥槽的底板上,通过止回阀与透明软管连接,将从透明软管传送过来的经过搅拌的浮泥通入水下储泥槽。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悬空盖板的悬空高度为2cm~3cm,悬空盖板的直径为5~8cm,且悬空盖板的顶部高度不得超过水下储泥槽顶部高度。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明软管的内径为0.8~1.2cm,总长度为250~300cm,该透明软管两端均设置有螺纹接头,分别与与浮泥生成组件及浮泥存储组件连接。透明软管内径通常在1cm左右,太粗太细均不适合,透明软管要与浮泥生成组件及浮泥存储组件的各个部件的规格匹配,且透明软管的总长度控制在300cm以内,另外透明软管两头连接方式为螺纹接头,可快速拆卸。使用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获得了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全面解决了室内浮泥快速生成及传送问题;2.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使原本数天一组实验的进度变为一天数组,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的具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实验水槽,1a-水面,2-实验基座,3-透明软管,3a-螺纹接头,A-浮泥生成组件,A1-浮泥生成桶,A2-浮泥搅拌器,A3-搅拌器升降架,A4-浮泥出口硬管,A5-流量控制阀,B-浮泥存储组件,B1-水下储泥槽,B2-悬空盖板,B3-浮泥进口硬管,B4-止回阀。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包括浮泥实验水槽1,该浮泥实验水槽在其外部一侧高于水槽的水面1a20~50cm处的实验基座2上设置有一浮泥生成组件A;浮泥生成组件A通过一透明软管3将生成的浮泥送入浮泥实验水槽1底部的浮泥存储组件B。浮泥生成组件A包括透明的浮泥生成桶A1、浮泥搅拌器A2、搅拌器升降架A3、浮泥出口硬管A4和流量控制阀A5,其中,浮泥生成桶呈垂直放置在实验基座上,桶底高于浮泥实验水槽1的水面1a20~50cm,浮泥搅拌器通过搅拌器升降架设置在浮泥生成桶的上部开口处,浮泥搅拌器的工作端则置于浮泥生成桶内,对桶内的浮泥进行搅拌,浮泥生成桶靠近底部的一侧设置有浮泥出口硬管和流量控制阀,搅拌完毕的浮泥通过该浮泥出口硬管和流量控制阀送入透明软管3,最后再进入浮泥存储组件B。浮泥存储组件B包括透明的水下储泥槽B1、悬空盖板B2、浮泥进口硬管B3和止回阀B4,其中,水下储泥槽呈往下凸出式的设置在浮泥实验水槽1的底部,悬空盖板通过支撑连杆固定在水下储泥槽的底板上,浮泥进口硬管设置在悬空盖板下方的水下储泥槽的底板上,通过止回阀与透明软管3连接,将从透明软管传送过来的经过搅拌的浮泥通入水下储泥槽。悬空盖板B2的悬空高度为2cm~3cm,悬空盖板的直径为5~8cm,且悬空盖板的顶部高度不得超过水下储泥槽顶部高度。透明软管3的内径为0.8~1.2cm(本实施例中为1cm),总长度为250~300cm(本实施例中为300cm),该透明软管两端均设置有螺纹接头3a,分别与与浮泥生成组件A及浮泥存储组件B连接。本技术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浮泥生成前,先将流量控制阀A5关闭,然后根据浮泥密度和需要生成的浮泥体积计算出其质量,在浮泥生成桶A1内进行勾兑;2)勾兑完成,将浮泥生成桶A1置于浮泥搅拌器A2的下方,浮泥搅拌器的工作端缓慢下降至浮泥生成桶内,对浮泥进行充分搅拌;3)待搅拌均匀后,浮泥生成完成,该步骤中需要保持浮泥搅拌器A2持续工作;4)进入浮泥传送阶段,先将止回阀B4关闭,往实验水槽1内注入实验需要的水量;5)将透明软管3一端的螺纹接头3a与止回阀B4相连接,接着打开止回阀,排尽透明软管内部的空气,再将透明软管另一端的螺纹接头与流量控制阀A5相连接;6)观察实验水槽1内的水体平稳后,缓慢打开流量控制阀A5,浮泥生成桶A1的经过搅拌的浮泥通过透明软管3进入水下储泥槽B1的底部,由于设置了悬空盖板,浮泥进入时被悬空盖板的下部挡住而逐渐向四周扩散,最终充满了水下储泥槽的内部;7)观察水下储泥槽B1达到浮泥数量要求后关闭流量控制阀A5即可,此时浮泥的生成和传送过程全部完成;8)试验后,应及时冲洗设备,尤其是透明软管3,以备下次使用。步骤1)至步骤7)中由于浮泥生成桶A1,水下储泥槽B1以及透明软管3都是透明的,在整个浮泥生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包括浮泥实验水槽(1),其特征在于:/n所述的浮泥实验水槽(1)在其外部一侧高于水槽的水面(1a)20~50cm处的实验基座(2)上设置有一浮泥生成组件(A);/n所述的浮泥生成组件(A)通过一透明软管(3)将生成的浮泥送入浮泥实验水槽(1)底部的浮泥存储组件(B)。/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包括浮泥实验水槽(1),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浮泥实验水槽(1)在其外部一侧高于水槽的水面(1a)20~50cm处的实验基座(2)上设置有一浮泥生成组件(A);
所述的浮泥生成组件(A)通过一透明软管(3)将生成的浮泥送入浮泥实验水槽(1)底部的浮泥存储组件(B)。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实验室用浮泥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泥生成组件(A)包括透明的浮泥生成桶(A1)、浮泥搅拌器(A2)、搅拌器升降架(A3)、浮泥出口硬管(A4)和流量控制阀(A5),其中,浮泥生成桶呈垂直放置在实验基座(2)上,桶底高于浮泥实验水槽(1)的水面(1a)20~50cm,浮泥搅拌器通过搅拌器升降架设置在浮泥生成桶的上部开口处,浮泥搅拌器的工作端则置于浮泥生成桶内,对桶内的浮泥进行搅拌,浮泥生成桶靠近底部的一侧设置有浮泥出口硬管和流量控制阀,搅拌完毕的浮泥通过该浮泥出口硬管和流量控制阀送入透明软管(3),最后再进入浮泥存储组件(B)。...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猛张宏伟胡志锋郭文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