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无线传感器的电力温度监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77015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采用无线传感器的电力温度监测系统,包括多个无线传感器、数据汇集终端、云服务平台以及数据控制中心;感应取电模块与无线测温模块电连接并向无线测温模块供电,无线测温模块用于测量被测量设备的表面温度并输出温度信号至微处理器模块,微处理器模块通过无线发射模块输出温度信号数据至数据汇集终端;数据汇集终端上传数据至云服务平台,数据控制中心与云服务平台通信联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基于无源无线感应技术为基础的无线温度传感解决方案,测温模块和后台通讯完全物理隔离,采用无线组网,可以灵活增加减少测温节点,安全、便利、实时、高效,更适合高压复杂磁场环境下电气接点温升监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采用无线传感器的电力温度监测系统
本技术涉及电力温度测量
,特别涉及一种采用无线传感器的电力温度监测系统。
技术介绍
根据电力事故分析,电力设备故障引起的火灾导致大面积电力设备烧损,造成被迫停机,短时间内无法恢复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通过事故的分析,引起火灾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电力设备中的中间头制作质量不良、压接头不紧、接触电阻过大,加上长期的大电流、触头老化等因素易致其接触电阻增大,从而导致长时间发热、触头温升过高甚至最终发生高压柜、电缆等烧毁事故。电网设备中的触头和接头是电网安全的一个重要隐患.现有统计结果表明,故障主要发生在如下位置;1)开关柜中动、静触头故障。2)电缆接头故障。3)配电台区的设备线夹、并沟线夹、耐张线夹等。现有大部分在线监测产品所采用的测温模块技术水平低,无法满足电力行业的长期稳定安全的需求,而对于“无人值守”的目标来说,现有测温技术更不能达到远程、实时、在线监测的要求,其安全运行令人担忧.传统的红外、光纤和有源无线测温系统在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实时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无线传感器的电力温度监测系统,能够克服现有产品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采用无线传感器的电力温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无线传感器、数据汇集终端、云服务平台;所述无线传感器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盒体和下盒体,所述下盒体内设置感应取电模块、无线测温模块、微处理器模块和无线发射模块;<br>所述感应取电模块与无线测温模块电连接并向无线测温模块供电,所述无线测温模块用于测量被测量设备的表面温度并输出温度信号至微处理器模块,所述微处理器模块通过无线发射模块输出温度信号数据至数据汇集终端;所述数据汇集终端用于汇集多个无线传感器测得的电力设备实时温度数据,并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通信方式上传数据至云服务平台。特别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与云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交互。特别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数据控制中心,所述数据控制中心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通信方式与云服务平台通信联接。特别地,所述无线测温模块采用高精度数字温度传感器,所述下盒体的底部设置有开孔,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测温探头经开孔伸出盒体外部,用于紧贴被测物体表面。特别地,所述无线发射模块与数据汇集终端的无线接收端之间可以通过RS232、RS485、4G、5G或WIFI进行通信。特别地,所述移动终端包括智能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安全性高:无线温度采样方式无需在被测点或相关支撑结构上连线,采集器与接收器之间无电气联系,从而实现高压隔离;(2)可靠性高:有效地保证了数据无线传输的可靠性,不受震动以及外界灰尘的影响,测温精度高。(3)智能化水平高:在常规模式下,温度值以分钟间隔进行采集并传输到控制中心,当发生突发事件导致温度升高到报警阈值或温度升速增快时,温度测量节点将进入快速反应状态,持续以秒为间隔密集采集温度并传输报警,从而避免错过任何可能的温升事故。(4)安装方便:传感器体积小且与采集器之间无线传输,无需角度对准,测点无需在可视范围内,安装方便灵活,不受被测设备结构和空间影响。灵活的组网方式,有线或无线均可,方便监控点数量的增加;测量点和接收点无直接联系,无绝缘问题,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可以很方便地安装在开关触头、电缆接头等安装空间狭小的被测点上;(5)免调试:通电即可使用,无需调试,特别适合停电时间短、安装工期紧的改造项目。(6)环境适应性强:传感器可在任何工作环境下进行调试并长期稳定工作,不受季节因素,灰尘等影响,可应用于室内环境,亦可应用于室外环境。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电气原理示意图;图2为无线传感器下盒体内部设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技术,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纵向”、“长度”、“周向”、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采用无线传感器的电力温度监测系统,系统包括多个无线传感器以及数据汇集终端、云服务平台;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无线传感器的实现方式,该无线传感器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盒体和下盒体1,上盒体采用卡接方式与下盒体相连接,图2中的附图标记7为上盒体与下盒体连接的卡槽,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上盒体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与下盒体相连接,比如将上盒体设计成滑盖方式或者掀盖方式等。对此本技术不做特别限定。本实施例中,下盒体1内设置感应取电模块2、无线测温模块3、微处理器模块4和无线发射模块5;感应取电模块与无线测温模块电连接并向无线测温模块供电,无线测温模块用于测量被测量设备的表面温度并输出温度信号至微处理器模块,微处理器模块通过无线发射模块输出温度信号数据至数据汇集终端;本实施例中,无线发射模块采用433MHZ(ISM)频段和无线扩频技术,抗干扰能力更强。通过智能无线组网技术,彻底消除同频干扰问题,通讯误码率大大降低。至于下盒体与设备的固定方式,可以在盒体的底部设置有粘贴层,使用时撕开保护膜粘贴在设备外部即可,粘贴层材质可以选用耐高温粘贴材质,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固定,比如采用绑扎式、螺钉固定式等,只要能满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采用无线传感器的电力温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无线传感器、数据汇集终端和云服务平台;/n所述无线传感器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盒体和下盒体,所述下盒体内设置感应取电模块、无线测温模块、微处理器模块和无线发射模块;/n所述感应取电模块与无线测温模块电连接并向无线测温模块供电,所述无线测温模块用于测量被测量设备的表面温度并输出温度信号至微处理器模块,所述微处理器模块通过无线发射模块输出温度信号数据至数据汇集终端;/n所述数据汇集终端用于汇集多个无线传感器测得的电力设备实时温度数据,并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通信方式上传数据至云服务平台。/n

【技术特征摘要】
1.采用无线传感器的电力温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无线传感器、数据汇集终端和云服务平台;
所述无线传感器包括可拆卸连接的上盒体和下盒体,所述下盒体内设置感应取电模块、无线测温模块、微处理器模块和无线发射模块;
所述感应取电模块与无线测温模块电连接并向无线测温模块供电,所述无线测温模块用于测量被测量设备的表面温度并输出温度信号至微处理器模块,所述微处理器模块通过无线发射模块输出温度信号数据至数据汇集终端;
所述数据汇集终端用于汇集多个无线传感器测得的电力设备实时温度数据,并通过有线或者无线的通信方式上传数据至云服务平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用无线传感器的电力温度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与云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交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开军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康禾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