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69027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1: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包括面框、具有散风作用的无风感部件、换热器及风机。面框的前侧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面框的底部朝向前延伸至第一出风口的底部;无风感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面框的前侧;在无风感部件位于第一位置时,无风感部件打开第一出风口;在无风感部件位于第二位置时,无风感部件与面框的底部邻接且无风感部件关闭第一出风口。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空调室内机,可以避免冷风直吹人体,出风柔和,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且在无风感部件关闭第一出风口时无风感部件与面框的底部邻接,使得面框的结构强度高而不易发生变形,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为避免冷风直接吹人导致的不适,通常在关闭出风口的部件上设置散风结构,以柔化出风。然而,由于整机结构的限制,使得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稳定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可以实现无风感模式且面框不易变形,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稳定性。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空调室内机的空调器。根据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包括:面框,所述面框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面框的前侧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面框的底部朝向前延伸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底部;具有散风作用的无风感部件,所述无风感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所述面框的前侧;换热器和风机,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设在所述面框内;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无风感部件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无风感部件与所述面框的底部邻接且所述无风感部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室内机,通过具有散风作用的无风感部件打开和关闭第一出风口,可以避免冷风直吹人体,使得出风柔和,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并且,由于面框的底部朝向前延伸至第一出风口的底部,且在无风感部件关闭第一出风口时无风感部件与面框的底部邻接,使得面框的结构强度高而不易发生变形,提高了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稳定性。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面框的左右两端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无风感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面框的前侧,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无风感部件适于支撑在所述面框的底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面框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延伸或弧线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面框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延伸且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面框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弧线延伸且形成为导风部,所述导风部在由后至前的方向上朝向下倾斜延伸。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无风感部件包括具有散风作用的散风模块和散风板,所述散风模块设在所述散风板上且位于所述散风板的内侧,所述散风板上形成有第一散风结构,所述散风模块包括安装板和第一散风机构,所述安装板上形成有多个第一通风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散风板相连且所述第一通风孔内设有所述第一散风机构,所述第一散风机构包括相对固定的第一静叶和可转动的第一动叶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面框的底部形成有第二散风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二散风结构为形成在所述面框的底部的多个散风孔;或者,所述面框的底部形成为格栅状,所述面框的底部的镂空结构构成所述第二散风结构;或者,所述第二散风结构包括形成在所述面框的底部的多个第二通风孔和设于所述第二通风孔内的第二散流机构,所述第二散流机构包括相对固定的第二静叶和可转动的第二动叶中的至少一种。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处在关机状态时,所述无风感部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面框的底部形成有第二散风结构,所述面框内限定出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的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内设有可转动的旋转导流模块,所述旋转导流模块可分配所述出风通道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散风结构的出风量。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旋转导流模块可旋转36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旋转导流模块包括可转动的内导风板,所述内导风板的转动轴线位于或邻近所述内导风板的中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旋转导流模块包括可转动的内导风板和设在所述内导风板上的百叶。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导流模块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内导风板邻近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且所述百叶位于所述内导风板的上方,所述内导风板可将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朝向所述第一出风口引导;在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内导风板邻近所述出风通道的顶壁且所述百叶位于所述内导风板的下方,所述内导风板可将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朝向所述第二散风结构引导。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在所述空调室内机关机时,所述旋转导流模块关闭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用于驱动所述旋转导流模块转动的驱动电机设在所述面框上或所述空调室内机的底盘上。根据本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技术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根据本技术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稳定,提高了空调器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可以避免冷风直吹人体,使得出风柔和,实现无风感出风模式。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图2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个状态的主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一位置;图3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图4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前流动;图5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前流动;图6是图1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下流动;图7是根据本技术另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图8是图7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个状态的主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一位置;图9是图7中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图10是图7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前流动;图11是图7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一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前流动;图12是根据本技术又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图13是图1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前流动;图14是图12中的空调室内机的剖视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旋转导流模块引导气流向下流动;图15是根据本技术再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图16是根据本技术还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立体图,其中无风感部件处于第二位置;图17是根据本技术一些实施例的无风感部件的部分结构图。附图标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n面框,所述面框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面框的前侧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面框的底部朝向前延伸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底部;/n具有散风作用的无风感部件,所述无风感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所述面框的前侧;/n换热器和风机,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设在所述面框内;/n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无风感部件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n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无风感部件与所述面框的底部邻接且所述无风感部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面框,所述面框上形成有进风口,所述面框的前侧部形成有第一出风口,所述面框的底部朝向前延伸至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底部;
具有散风作用的无风感部件,所述无风感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移动地设在所述面框的前侧;
换热器和风机,所述换热器和所述风机设在所述面框内;
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无风感部件打开所述第一出风口;
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无风感部件与所述面框的底部邻接且所述无风感部件关闭所述第一出风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框的左右两端的至少一个上形成有第二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风感部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可上下移动地设在所述面框的前侧,在所述无风感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无风感部件适于支撑在所述面框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框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延伸或弧线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框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直线延伸且大致沿水平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框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沿弧线延伸且形成为导风部,所述导风部在由后至前的方向上朝向下倾斜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无风感部件包括具有散风作用的散风模块和散风板,所述散风模块设在所述散风板上且位于所述散风板的内侧,所述散风板上形成有第一散风结构,所述散风模块包括安装板和第一散风机构,所述安装板上形成有多个第一通风孔,所述安装板与所述散风板相连且所述第一通风孔内设有所述第一散风机构,所述第一散风机构包括相对固定的第一静叶和可转动的第一动叶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框的底部形成有第二散风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风结构为形成在所述面框的底部的多个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奇伟谢鹏翟富兴郭绍胜郑辉何健易正清姬安生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