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臂及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4669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起重臂及起重机,涉及工程机械的技术领域,中间桅杆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基座;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与所述基座铰接,以令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能够改变二者的展开角度。施工人员可根据超起装置的两个支撑臂实时的展开角度来对应调整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角度,以令中间桅杆的前后方的两个张紧机构之间的夹角趋近于零;夹角越小,中间桅杆受到的侧向力越小。此时,在保证稳定性和性能的同时,能够避免设置较大结构的中间桅杆,减小中间桅杆的结构大小,从而降低中间桅杆的自重。由上可知,上述中间桅杆的设置能够减小其侧向力的受力大小,从而减小自身的结构大小和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起重臂及起重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
,尤其是涉及一种起重臂及起重机。
技术介绍
目前,为了满足风电安装不断增加的高度需求,人们对大臂长的起重机的需求日益增大。现有的大型伸缩臂起重机的起重臂常常采用伸缩臂+桁架副臂的组合臂架,总长往往超过100m。起重臂在变幅平面和回转平面内的挠度过大,造成起重臂受力情况恶劣,导致起重机的起重量因受主臂挠度和承载力的限制而大幅度地减小。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改善起重臂在变幅平面和回转平面内的受力情况,通常在起重臂上增加超起装置和中间桅杆。其中,超起装置的两端分别通过张紧机构与伸缩臂远离副臂的一端以及中间桅杆连接,中间桅杆通过张紧机构与副臂远离伸缩臂的一端连接。在使用时,超起装置和中间桅杆均支起以进入工作状态。但是,现有技术中的中间桅杆受到的侧向力较大,需要设置较大的结构去抵抗侧向力,导致中间桅杆的自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臂及起重机,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由于中间桅杆受到的侧向力较大,需要设置较大的结构去抵抗侧向力,导致中间桅杆的自重较大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起重臂,包括伸缩臂、副臂、超起桅杆,所述伸缩臂的首端与所述副臂的尾端固定连接;所述超起桅杆设置在所述伸缩臂上,所述起重臂还包括中间桅杆;所述中间桅杆包括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和基座;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与所述基座铰接,以令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能够改变二者的展开角度;所述基座设置在所述副臂上。进一步的,所述基座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缸和第二驱动缸;所述第一驱动缸和所述第二驱动缸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基座铰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铰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均为伸缩杆。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杆包括多个依次可拆卸连接的子杆。进一步的,所述基座用于设置在副臂上,且所述基座与所述副臂铰接。进一步的,所述基座包括第一子基座和第二子基座;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与所述第一子基座和所述第二子基座铰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分别与所述基座的两端铰接,且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相对于所述基座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杆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分别通过第一张紧机构与所述副臂的首端固定连接,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张紧机构与所述超起桅杆的两个支撑臂连接;所述超起桅杆的两个所述支撑臂通过第三张紧机构与所述伸缩臂的尾端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张紧机构为拉板。进一步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起重机,起重机包括上述的起重臂。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起重臂,其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分别与基座铰接,以令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能够改变二者的展开角度。在使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可根据超起装置的两个支撑臂实时的展开角度来对应调整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之间的角度,以令中间桅杆的前后方的两个张紧机构之间的夹角趋近于零;夹角越小,中间桅杆受到的侧向力越小。此时,在保证稳定性和性能的同时,能够避免设置较大结构的中间桅杆,减小中间桅杆的结构大小,从而降低中间桅杆的自重。由上可知,上述起重臂的设置能够减小其侧向力的受力大小,从而减小自身的结构大小和重量。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间桅杆与副臂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中间桅杆与副臂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中间桅杆与副臂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臂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臂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臂的结构示意图。图标:1-第一支撑杆;2-第二支撑杆;3-基座;4-第一驱动缸;5-第二驱动缸;6-子杆;7-副臂;8-伸缩臂;9-超起桅杆;10-中间桅杆;11-第一张紧机构;12-第二张紧机构;13-第三张紧机构;14-第一铰链;15-第二铰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中间桅杆与副臂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中间桅杆与副臂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其中,图1和图2为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展开角度不同的示意图;如图1-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臂,包括伸缩臂8、副臂7、超起桅杆9,伸缩臂8的首端与副臂7的尾端固定连接;超起桅杆9设置在伸缩臂8上,起重臂还包括中间桅杆10;中间桅杆10包括第一支撑杆1、第二支撑杆2和基座3;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分别与基座3铰接,以令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能够改变二者的展开角度,基座3设置在副臂7上。其中,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分别通过第一铰链14与基座3铰接。具体的,当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分别与基座3铰接时,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在受到靠近超起装置一侧的张紧机构的张拉时,能够在张拉力的作用下展开成适应性角度,并在张紧的过程中保持该角度不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起重臂,其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分别与基座3铰接,以令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能够改变二者的展开角度。在使用过程中,施工人员可根据超起装置的两个支撑臂实时的展开角度来对应调整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之间的角度,以令中间桅杆10的前后方的两个张紧机构之间的夹角趋近于零;夹角越小,中间桅杆10受到的侧向力越小。此时,在保证稳定性和性能的同时,能够避免设置较大结构的中间桅杆10,减小中间桅杆10的结构大小,从而降低中间桅杆10的自重。由上可知,上述起重臂的设置能够减小其侧向力的受力大小,从而减小自身的结构大小和重量。如图1-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基座3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缸4和第二驱动缸5;第一驱动缸4和第二驱动缸5的一端分别与基座3铰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铰接。其中,第一驱动缸4和第二驱动缸5可以为气缸或者液压缸。本实施例中,在使用过程中,第一驱动缸4和第二驱动缸5用于将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驱动至预设角度,并固定在该角度位置不变。当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长度较大时,第一驱动缸4和第二驱动缸5能够起到辅助展开和辅助固定的作用。如图1-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第一支撑杆1和第二支撑杆2均为伸缩杆。其中,第一支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起重臂,包括伸缩臂(8)、副臂(7)、超起桅杆(9),所述伸缩臂(8)的首端与所述副臂(7)的尾端固定连接;所述超起桅杆(9)设置在所述伸缩臂(8)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臂还包括中间桅杆(10);所述中间桅杆(10)包括第一支撑杆(1)、第二支撑杆(2)和基座(3);/n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分别与所述基座(3)铰接,以令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能够改变二者的展开角度;所述基座(3)设置在所述副臂(7)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臂,包括伸缩臂(8)、副臂(7)、超起桅杆(9),所述伸缩臂(8)的首端与所述副臂(7)的尾端固定连接;所述超起桅杆(9)设置在所述伸缩臂(8)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起重臂还包括中间桅杆(10);所述中间桅杆(10)包括第一支撑杆(1)、第二支撑杆(2)和基座(3);
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分别与所述基座(3)铰接,以令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能够改变二者的展开角度;所述基座(3)设置在所述副臂(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3)上设置有第一驱动缸(4)和第二驱动缸(5);
所述第一驱动缸(4)和所述第二驱动缸(5)的一端分别与所述基座(3)铰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1)和所述第二支撑杆(2)均为伸缩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起重臂,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包括多个依次可拆卸连接的子杆(6)。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臂,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乐龙何斌衡张响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汽车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