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反流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45520 阅读:9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反流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属于人体引流导管技术领域。一种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包括胆汁引流管和套设在所述胆汁引流管外部的填充管,所述胆汁引流管为连通的三段式结构,所述侧基座连通所述填充管的内部,所述填充管的末端设有柔性球囊,在所述侧基座与所述柔性球囊之间的所述填充管上设有基垫,所述基垫可在所述填充管上来回滑动且可夹紧固定在所述填充管上。所述胆汁引流管设有单向装置,所述单向装置将所述胆汁引流管从内到外单向导通。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有效固定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的同时防止肠内气体或液体反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反流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
本技术涉及人体引流导管
,尤其涉及一种防反流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
技术介绍
肝癌胆管侵犯或胆管癌后期患者容易引起胆总管阻塞,胆汁不能排出帮助消化,常常引起患者黄疸,消化不良等,从而需要经皮经肝穿刺进行胆道扩张、疏通引流术(PTCD),但有部分病人无法将导丝越过狭窄段,仅能行胆汁外引流。但是胆汁丢失对人体多方面生理功能影响较大.故需进行胆汁回输方能维持电解质平衡、减少补液,改善营养状况,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此时需进行经皮经胃穿刺将胆汁回输至十二指肠。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跨越腹壁和胃壁放置,内引流管的端孔经胃腔入十二指肠内,胆汁经内引流管入十二指肠。但现有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一端外接外引流管,一端如十二指肠,无障碍双向通道,当胆汁排完后,胃肠道压力大于或等于胆道内压时,胃液或其它内容物常常会逆行流入外引流管,引起胆道感染。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固定内引流管位置且防反流的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防反流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包括胆汁引流管和套设在所述胆汁引流管外部的填充管;所述胆汁引流管为连通的三段式结构,其中第二段管的直径小于第一段管的直径和第三段管的直径,所述第一段管与所述第二段管呈圆弧过渡,所述第二段管与第三段管之间设置有夹角结构;所述填充管套设在所述第二段管上且与所述第二段管的外部空间形成密封结构,在靠近所述第一段管与所述第二段管连接处的所述填充管上设有侧基座,所述侧基座连通所述填充管的内部,所述填充管的靠近所述第二段管与所述第三段管连接处的末端设有柔性球囊,在所述侧基座与所述柔性球囊之间的所述填充管上设有基垫,所述基垫可在所述填充管上来回滑动且可夹紧固定在所述填充管上,在所述第一段管远离所述第二段管的末端设有基座,所述胆汁引流管设有单向装置,所述单向装置将所述胆汁引流管从内到外单向导通。所述单向装置包括开设有通孔且套接在所述第三段管的出口处的桶装结构,在所述桶装结构的通孔处覆盖有柳叶状编织物,所述编织物呈鱼鳞状上下交错设置,所述编织物贴紧所述桶装结构且在所述桶装结构内无压力时密封所述通孔,在所述桶装结构内有压力时打开所述通孔。在所述基垫上且靠近所述柔性球囊的侧面上设有凸起。在所述柔性球囊的外表面设有凸起。所述填充管与所述第二段管的连接处呈圆弧过渡。所述第二段管的管道厚度和硬度均大于所述填充管。本技术具有以下积极效果:本技术经皮经胃置入后,跨越腹壁和胃壁放置,基垫位于腹壁外侧,球囊位于胃壁内侧,内引流管的端孔经胃腔入十二指肠内。在经侧基座注入液体或气体充盈球囊后,可通过滑动基垫并固定后来夹紧腹壁与胃壁,从而方便的固定该内引流管,当要取出该内引流管时,只需抽出球囊内的液体或气体,即可取出体外。本技术通过设置单向装置,在所述桶状结构的通孔处应用柳叶状编织物进行覆盖,将该内引流管置入体内后,柳叶状编织物在体液的作用下是湿漉漉的,紧贴在桶状结构上,覆盖着通孔。该内引流管内的胆汁通过其自然张力将覆盖在通孔上面的柳叶状编织物轻轻推起,胆汁经通孔流入肠道;但当肠道内压力升高时肠道内液体或气体会对桶状结构外面覆盖的柳叶状编织物产生向引流软管内部方向的压力,通孔被覆盖的更严密,肠道内液体或气体不能经通孔反流入内引流管,将减少肝内胆道系统感染发生。附图说明附图1为本技术防反流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未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单向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1、胆汁引流管,2、填充管,3、第一段管,4、第二段管,5、第三段管,6、夹角结构,7、侧基座,8、柔性球囊,9、基垫,10、基座,11、单向装置,12、通孔,13、桶装结构,14、编织物。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一种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包括胆汁引流管1和套设在所述胆汁引流管1外部的填充管2;所述胆汁引流管1为连通的三段式结构,依次分为第一段管3、第二段管4及第三段管5,第一段管3的前端设有开口,可外接胆汁外引流管,第三段管5的末端设有端孔,胆汁可通过该端孔流出至十二指肠内。第二段管4的直径小于第一段管3的直径和第三段管5的直径,所述第一段管3与所述第二段管4呈圆弧过渡,所述第二段管4与第三段管5之间设置有夹角结构6,此夹角结构是根据肠胃内的生理角度而设计,便于引流。所述填充管2套设在所述第二段管4上且与所述第二段管4的外部空间形成密封结构,在靠近所述第一段管3与所述第二段管4连接处的所述填充管2上设有侧基座7,所述侧基座7连通所述填充管2的内部,所述填充管2的靠近所述第二段管4与所述第三段管5连接处的末端设有柔性球囊8,液体或者气体可通过所述侧基座7进入所述荣幸球囊,从而使其膨胀。在所述侧基座7与所述柔性球囊8之间的所述填充管2上设有基垫9,所述基垫9可在所述填充管2上来回滑动且可夹紧固定在所述填充管2上,所述基垫9可通过现有技术中的夹紧结构在所述基垫9调整好位置后固定在所述填充管2上,从而使所述基垫9与所述柔性球囊8夹紧腹壁与肠壁。在所述第一段管3远离所述第二段管4的末端设有基座10,所述基座10便于操作人员握持。所述胆汁引流管1设有单向装置11,所述单向装置11将所述胆汁引流管1从内到外单向导通,避免因肠内压力升高,导致肠内有菌气体或液体经所述第三段管5的开口处反流入该内引流管。所述单向装置11包括开设有通孔12且套接在所述第三段管5的出口处的桶装结构13,在所述桶装结构13的通孔处覆盖有柳叶状编织物14,所述编织物14呈鱼鳞状上下交错设置,所述编织物14贴紧所述桶装结构13且在所述桶装结构13内无压力时密封所述通孔12,在所述桶装结构13内有压力时打开所述通孔12。通过设置所述单向装置11,在所述桶状结构13的通孔12处应用柳叶状编织物14进行覆盖,将该内引流管置入体内后,柳叶状编织物14在体液的作用下是湿漉漉的,紧贴在桶状结13构上,覆盖着通孔12。该内引流管内的胆汁通过其自然张力将覆盖在通孔12上面的柳叶状编织物14轻轻推起,胆汁经通孔12流入肠道;但当肠道内压力升高时肠道内液体或气体会对桶状结构13外面覆盖的柳叶状编织物14产生向引流软管内部方向的压力,通孔12被覆盖的更严密,肠道内液体或气体不能经通孔12反流入内引流管,将减少肝内胆道系统感染发生。在所述基垫9上且靠近所述柔性球囊8的侧面上设有凸起,通过设置凸起来增加所述基垫9与腹壁的摩擦力,使所述基垫9不易于因体位变动而导致该内引流管移位。在所述柔性球囊8的外表面设有凸起,通过设置凸起来增加所述柔性球囊8与胃壁的摩擦力,使所述柔性球囊8不易于因体位变动或胃内蠕动而导致该内引流管移位。所述填充管2与所述第二段管4的连接处呈圆弧过渡,通过设置圆弧过渡,便于该内引流置入与取出,避免划伤及二次伤害。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反流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胆汁引流管(1)和套设在所述胆汁引流管(1)外部的填充管(2);所述胆汁引流管(1)为连通的三段式结构,其中第二段管(4)的直径小于第一段管(3)的直径和第三段管(5)的直径,所述第一段管(3)与所述第二段管(4)呈圆弧过渡,所述第二段管(4)与第三段管(5)之间设置有夹角结构(6);所述填充管(2)套设在所述第二段管(4)上且与所述第二段管(4)的外部空间形成密封结构,在靠近所述第一段管(3)与所述第二段管(4)连接处的所述填充管(2)上设有侧基座(7),所述侧基座(7)连通所述填充管(2)的内部,所述填充管(2)的靠近所述第二段管(4)与所述第三段管(5)连接处的末端设有柔性球囊(8),在所述侧基座(7)与所述柔性球囊(8)之间的所述填充管(2)上设有基垫(9),所述基垫(9)可在所述填充管(2)上来回滑动且可夹紧固定在所述填充管(2)上,在所述第一段管(3)远离所述第二段管(4)的末端设有基座(10),所述胆汁引流管(1)设有单向装置(11),所述单向装置(11)将所述胆汁引流管(1)从内到外单向导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反流经皮经胃胆汁内引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胆汁引流管(1)和套设在所述胆汁引流管(1)外部的填充管(2);所述胆汁引流管(1)为连通的三段式结构,其中第二段管(4)的直径小于第一段管(3)的直径和第三段管(5)的直径,所述第一段管(3)与所述第二段管(4)呈圆弧过渡,所述第二段管(4)与第三段管(5)之间设置有夹角结构(6);所述填充管(2)套设在所述第二段管(4)上且与所述第二段管(4)的外部空间形成密封结构,在靠近所述第一段管(3)与所述第二段管(4)连接处的所述填充管(2)上设有侧基座(7),所述侧基座(7)连通所述填充管(2)的内部,所述填充管(2)的靠近所述第二段管(4)与所述第三段管(5)连接处的末端设有柔性球囊(8),在所述侧基座(7)与所述柔性球囊(8)之间的所述填充管(2)上设有基垫(9),所述基垫(9)可在所述填充管(2)上来回滑动且可夹紧固定在所述填充管(2)上,在所述第一段管(3)远离所述第二段管(4)的末端设有基座(10),所述胆汁引流管(1)设有单向装置(11),所述单向装置(11)将所述胆汁引流管(1)从内到外单向导通。


2.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呈世黎海亮郭晨阳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肿瘤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