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液港插拔针用辅助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4523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临床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液港插拔针用辅助固定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定位板,定位板处凹设定位口;定位板的外缘处设置水平铰接座;各水平铰接座处均铰接设置连杆,连杆向下延伸且连杆的底端布置可供相应手指插入的护套;所述护套包括分别用于供食指及大拇指指尖倾斜插入的两组倾斜护套及供中指指尖水平插入的一组水平护套,三组连杆可沿定位板径向作三爪合拢及张开动作作,以便于三指对应插入相应护套后可通过所述铰接动作来夹紧输液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备操作门槛低及教学效果好的优点,既能实现现场教学目的,又能保证输液港插拔针时的操作效率,利于临床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液港插拔针用辅助固定装置
本技术属于临床用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液港插拔针用辅助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完全植入的血管通道系统,它为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血管通道。植入式静脉输液期间,需每7天更换一次输液港无损伤碟翼针。操作时,医护人员戴口罩,彻底洗手,戴无菌手套。之后,用络合碘棉球以输液港为圆心,向外用螺旋方式擦拭,其半径约10~12厘米,重复上述步骤三次。随后,再将无损伤碟翼针用10ml以上一次性空针的生理盐水排气,夹闭延长管。之后,采用触诊定位法来定位穿刺隔,也即:首先,用非主力手的拇指、食指与中指做成三角形,将输液港固定,确定此三指的中点;将碟翼针轻柔地从输液港中点处垂直插入穿刺隔,直达储液槽的底部。最后,打开延长管的夹子,抽回血,以确定针头位置无误,用生理盐水脉冲方式冲洗输液港后,夹注延长管并分离注射器,用无菌敷料覆盖。在输液时,将输液器连接延长管,放开夹子,缓慢注入药物;同时密切观察注射部位有无渗液现象;一旦发现异常,则立即停止注射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上述常规操作过程存在的问题在于:植入式输液港的穿刺座的形状大多呈角端圆滑的三角形,且穿刺操作时,由于突出部分表面积较小,这使得一方面用手固定输液港底座,会影响操作者的视线,降低蝶翼针插入输液港的一次成功率;而另一方面,在进行穿刺动作时极易发生针刺伤,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增加时间成本。此外的,正常进行蝶翼针穿刺时,碟翼针的扎入深度有要求,针头过深则导致针头扎破输液港底座,使得输液港寿命急剧降低,针头过浅则无法保证液流通路形成,因此对操作门槛要求较高,从而给实际护理工作带来诸多困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输液港插拔针用辅助固定装置,其具备操作门槛低及教学效果好的优点,既能实现现场教学目的,又能保证输液港插拔针时的操作效率,利于临床使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输液港插拔针用辅助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处凹设有可供碟翼针的针体横向卡入的定位口,定位板的上板面则构成用于限定碟翼针针体下行深度的定位面;定位板的外缘处设置水平铰接座,所述水平铰接座为三组且环绕定位板外缘布置;各水平铰接座处均铰接设置连杆,连杆向下延伸且连杆的底端布置可供相应手指插入的护套;所述护套包括分别用于供食指及大拇指指尖倾斜插入的两组倾斜护套及供中指指尖水平插入的一组水平护套,三组连杆可沿定位板径向作三爪合拢及张开动作作,以便于三指对应插入相应护套后可通过所述铰接动作来夹紧输液港。优选的,所述定位板外形呈三角板状,定位口位于定位板的其中一尖端,水平铰接座一一对应的布置于定位板的相应角边处。优选的,所述护套为医用定型胶套;护套的用于接触患者皮肤的部位覆设有一层硬塑板,硬塑板与连杆间形成一体结构。优选的,所述硬塑板的用于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的外侧面处布置有起导向作用的导向棱。优选的,所述定位口为铅垂向的贯穿定位板板面的V型槽口状,定位口的槽底处布置倒圆角。优选的,所述定位板为透明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抛弃了常规的纯手动的输液港定位方式,转而采用专用辅助固定工具,从而具备了操作门槛低及教学效果好的优点。当上述各部件装配完成后,本技术的整体外形类似摄影机的三角架,此时三角架的三处支脚形成连杆,而三角架顶座则形成定位板;通过三处支脚的三爪对合动作,即可定位输液港位置。具体使用时,医护人员通过首先将大拇指、食指及中指对应插入相应护套内,再采用正常的三爪夹持方式来夹持输液港。一方面,因护套对手指的约束性,使得原本因手指与患者皮肤挤压变形所产生的视野阻碍现象得以缓解,从而起到了一定的提升术野的功能。另一方面,因连杆及水平铰接座的存在,使得医护人员的手指只能沿指定方向来产生铰接动作,并最终夹持输液港,因此操作路线单一而准确,技术门槛更低。更为重要的是,定位板的存在,既起到了作为各连杆动作基体的功能,以维持各连杆的正常铰接动作;同时,定位板处定位口可横向卡入碟翼针的针体,此时碟翼针再作下行动作时就会被定位板上板面所限定,因此也就实现了碟翼针的插入深度可控目的,不仅长久操作可固化医护人员肌肉记忆,具备了临床上的教学性,同时操作门槛也得以进一步降低。2)、实际上,输液港通常采用顶角圆润的三角体结构,但也不排除有纯圆形结构。对于本技术这类连杆搭配水平铰接座的活动式底座设计,即使是纯圆形结构也能使用。甚至在某些过于肥胖或者因水肿等因素而影响输液港处皮肤外凸的状况下,进行输液港插拔针操作时,因连杆的铰接动作所产生的类似三爪卡盘式的定心功能,也能准确的实现对输液港的定位乃至碟翼针的定深插针功能,这是固定底座所无法达成的,显然本技术适用面更广。当然,本技术重点针对常用的输液港结构,因此定位板外形可呈现适配常用输液港外形的三角板状,且定位口位于定位板的其中一尖端,以避让水平铰接座位置,并保证整体结构的紧凑性。3)、进一步的,护套应当具备一定的硬度,以便于手指快速穿入。同时,护套上还应当设置一层硬塑板,从而提升与患者皮肤的接触感,并便于沿患者皮肤产生定向滑动动作,最终确保相对输液港的夹持准确度及效率;导向棱的布置目的也在于此。4)、对于V型口状的定位口而言,可利用V型口的口大底小的导向作用来实现碟翼针的快速引导及卡入。透明板状的定位板则进一步的提升了术野,此处就不再赘述。附图说明图1-2为本技术处于两种不同视角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技术各标号与部件名称的实际对应关系如下:10-定位板11-定位口20-铰接轴21-连杆31-倾斜护套32-水平护套33-硬塑板33a-导向棱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理解,此处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及工作方式作以下进一步描述:本技术具体结构参照图1-2所示,其主体结构包括由上而下依序布置的定位板10、水平铰接座20、连杆21及护套。其中:定位板10外形如图1-2所示的为尖端圆润的三角板状。定位板10的其中一个尖端处凹设有V型槽口状的定位口11。定位板10的三角边处一一对应布置一组水平铰接座20,且水平铰接座20的铰接轴轴线平行定位板10板面。各水平铰接座20处均向下延伸有连杆21,连杆21的底部固接向外翘曲的弧板状的硬塑板33,硬塑板33的外侧面处固接护套。在图1中可看出,位于定位口11两侧的两处连杆21处护套为倾斜护套31,以供大拇指与食指的指尖穿入;而位于定位口11后方的一处连杆21处护套为水平护套32,以供中指的指尖横向穿入。为便于理解本技术,此处结合图1-2对本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描述如下:在进行输液港插针操作时:医护人员先通过按摸,查找到患者身体表面的输液港位置。之后,医护人员将非主力手的大拇指、中指及食指分别套入对应的护套内,并依靠水平铰接座20的铰接作用以及硬塑板33内侧面处导向棱34的导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液港插拔针用辅助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定位板(10),所述定位板(10)处凹设有可供碟翼针的针体横向卡入的定位口(11),定位板(10)的上板面则构成用于限定碟翼针针体下行深度的定位面;定位板(10)的外缘处设置水平铰接座(20),所述水平铰接座(20)为三组且环绕定位板(10)外缘布置;各水平铰接座(20)处均铰接设置连杆(21),连杆(21)向下延伸且连杆(21)的底端布置可供相应手指插入的护套;所述护套包括分别用于供食指及大拇指指尖倾斜插入的两组倾斜护套(31)及供中指指尖水平插入的一组水平护套(32),三组连杆(21)可沿定位板(10)径向作三爪合拢及张开动作,以便于三指对应插入相应护套后可通过铰接动作来夹紧输液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液港插拔针用辅助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本辅助固定装置包括定位板(10),所述定位板(10)处凹设有可供碟翼针的针体横向卡入的定位口(11),定位板(10)的上板面则构成用于限定碟翼针针体下行深度的定位面;定位板(10)的外缘处设置水平铰接座(20),所述水平铰接座(20)为三组且环绕定位板(10)外缘布置;各水平铰接座(20)处均铰接设置连杆(21),连杆(21)向下延伸且连杆(21)的底端布置可供相应手指插入的护套;所述护套包括分别用于供食指及大拇指指尖倾斜插入的两组倾斜护套(31)及供中指指尖水平插入的一组水平护套(32),三组连杆(21)可沿定位板(10)径向作三爪合拢及张开动作,以便于三指对应插入相应护套后可通过铰接动作来夹紧输液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液港插拔针用辅助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10)外形呈三角板状,定位口(11)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利周兰兰秦菱赵楠楠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