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微生态种养循环大棚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3863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5 20: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微生态种养循环大棚,养殖大棚(2)边侧设置连通有发酵棚区(7),底部设置有密网孔式渗垫板(5),发酵棚区(7)底部的地基(14)内设置有粪污迅速消纳区(11),边侧连通有种植大棚(8),种植大棚(8)另一侧连通在养殖大棚(2)边侧,连接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有喂养出料口(10)和饲料口(4),有益之处:在结构布置上,养殖大棚(2)、发酵棚区(7)、种植大棚(8)呈环形分布,按照流程工艺依次头尾连通设置,保证一个良性最优化循环位置,促使种养生态良性循环;养殖大棚(2)、种植大棚(8)、发酵棚区(7)设置为不同材质膜,保证光照对内部发酵的温度保证,保证微生态模块的温度适宜状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块化微生态种养循环大棚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牧业种养
,具体是一种模块化微生态种养循环大棚。
技术介绍
现阶段农业种植大棚以种植单一作物,或多种不同种类作物混合种植的方式为主,功能较为单一,公开号为CN109258224A的专利技术专利提出一种种植与牲畜养殖共生大棚,包括种植区、养殖区和位于两者之间的人行道,该专利专利技术于牲畜养殖区设置发酵垫料层,利用养殖牲畜和有益菌发酵所产生的热能为蔬菜冬季提供生长所需的温度。然而该技术存在如下问题:(a)种植大棚距离养殖大棚具有一定距离,种植大棚内的菜叶无法持续输出到养殖大棚内,充分利用;(b)必须人为地进入养殖区来进行养殖环境的清扫工作,不仅影响牲畜的正常活动,还费时费力,人耗成本高;(c)发酵垫料层发酵所用原料为农作物废弃物,并未充分利用牲畜排泄物,且发酵后的利用率很低,施加到种植域过程种,距离远,无法达到持续循环状态,即无法达到共生大棚的循环利用。故仍需探索更为合适的模块化种养共生循环大棚。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装置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微生态种养循环大棚。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系统主要包括养殖大棚(2)、发酵棚区(7)、种植大棚(8)、地基(14),其种,所述养殖大棚(2)内部养殖有养殖动物(3),边侧设置连通有所述发酵棚区(7),连接面位置设置有绝热层(6),底部设置有密网孔式渗垫板(5),所述发酵棚区(7)底部的地基(14)内设置有粪污迅速消纳区(11),边侧连通有所述种植大棚(8),连接面位置也设置有绝热层(6),所述种植大棚(8)地面种植有种植作物(9),所述种植大棚(8)另一侧连通在所述养殖大棚(2)边侧,连接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有喂养出料口(10)和饲料口(4),所述养殖大棚(2)、所述发酵棚区(7)、所述种植大棚(8)呈环形分布连通设置在地基(14)上;所述喂养出料口(10)可以将所述种植大棚(8)内的废弃种植物(1)输出,并通过所述饲料口(4)进入所述养殖大棚(2)内喂养所述养殖动物(3);所述粪污迅速消纳区(11)内部可添加发酵菌(12)进行发酵;所述养殖大棚(2)、所述发酵棚区(7)、所述种植大棚(8)呈环形分布,按照流程工艺依次头尾连通设置;所述养殖大棚(2)、所述发酵棚区(7)、所述种植大棚(8)依次头尾连通位置设置有连通作业域(13),且所述养殖大棚(2)、所述发酵棚区(7)、所述种植大棚(8)外侧均安装设置有通风系统(15)。具体工作原理:为解决技术的问题:(a)种植大棚(8)距离养殖大棚(2)具有一定距离,种植大棚(8)内的菜叶无法持续输出到养殖大棚(2)内,充分利用;(b)必须人为地进入养殖区来进行养殖环境的清扫工作,不仅影响牲畜的正常活动,还费时费力,人耗成本高;(c)发酵垫料层发酵所用原料为农作物废弃物,并未充分利用牲畜排泄物,且发酵后的利用率很低,施加到种植域过程种,距离远,无法达到持续循环状态,即无法达到共生大棚的循环利用,设计一种模块化微生态种养循环大棚,其在结构布置上,所述养殖大棚(2)、所述发酵棚区(7)、所述种植大棚(8)呈环形分布,按照流程工艺依次头尾连通设置,保证一个良性最优化循环位置,所述养殖大棚(2)、所述发酵棚区(7)、所述种植大棚(8)依次头尾连通位置设置有连通作业域(13),在连接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关的操作加工设备或者流程工艺。特别的,所述养殖大棚(2)外围设置为黑色膜材质,对养殖大棚(2)进行保温处理,所述种植大棚(8)设置为透射白膜材质,保证种植作物(9)的光照的充足吸收,所述发酵棚区(7)设置为绿白膜材质,保证光照对内部发酵的温度保证。进行微生态种养共生循环,该设计的操作步骤:第一步:养殖大棚(2)种地面铺设15公分厚度密网孔式渗垫板(5)一层,上面养殖所述养殖动物(3);第二步:所述密网孔式渗垫板(5)在养殖过程中吸附养殖动物(3)排泄的粪尿60天达到饱和;第三步:将饱和的密网孔式渗垫板(5)输送到发酵棚区(7)内,进行发酵处理;按照专用有机肥配方加入各种辅料(限本园区有机肥废料):1、养殖动物(3)胎盘;2、种植区产生的废菜叶、根、茎;3、工作人员粪尿及生活废水;4、动物残体;5、饭堂的餐厨垃圾;第四步:加入发酵菌(12),进行发酵处理;第五步:(如果需要干燥储存处理,可以在对应连通区域设置翻抛机均匀掺混、搅拌、打条型堆)粪污迅速消纳区(11)发酵15-23天,每日按时执行规定的工艺流程,测定水分,水分达到32%时,开始测定除水分外剩余各项指标,直至达到NY525-2012指标;第六步:通过连通作业域(13)进行有机肥处理操作,进入种植大棚(8)铺设在种植作物(9)地面上;第七步:所述种植大棚(8)内的种植作物(9)产生的废弃种植物(1),通过连接位置分别对应设置的喂养出料口(10)和饲料口(4),对其进行喂养处理。第八步:依次循环,期间所述养殖大棚(2)、所述发酵棚区(7)、所述种植大棚(8)外侧安装设置的通风系统(15),对内部棚区进行换气,保证养殖、种植等正常的空气流通。该专利技术的有益之处:一种模块化微生态种养循环大棚,其在结构布置上,养殖大棚(2)、发酵棚区(7)、种植大棚(8)呈环形分布,按照流程工艺依次头尾连通设置,保证一个良性最优化循环位置,养殖大棚(2)、发酵棚区(7)、种植大棚(8)依次头尾连通位置设置有连通作业域(13),在连接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设置相关的操作加工设备或者流程工艺,促使种养生态良性循环;养殖大棚(2)外围设置为黑色膜材质,对养殖大棚(2)进行保温处理,种植大棚(8)设置为透射白膜材质,保证种植作物(9)的光照的充足吸收,发酵棚区(7)设置为绿白膜材质,保证光照对内部发酵的温度保证,保证微生态模块的温度适宜状态。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装置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模块化微生态种养循环大棚的工作流程结构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模块化微生态种养循环大棚的布局图;1.废弃种植物,2.养殖大棚,3.养殖动物,4.饲料口,5.密网孔式渗垫板,6.绝热层,7.发酵棚区,8.种植大棚,9.种植作物,10.喂养出料口,11.粪污迅速消纳区,12.发酵菌,13.连通作业域,14.地基,15.通风系统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所示,该装置该系统主要包括养殖大棚(2)、发酵棚区(7)、种植大棚(8)、地基(14),其种,所述养殖大棚(2)内部养殖有养殖动物(3),边侧设置连通有所述发酵棚区(7),连接面位置设置有绝热层(6),底部设置有密网孔式渗垫板(5),所述发酵棚区(7)底部的地基(14)内设置有粪污迅速消纳区(11),边侧连通有所述种植大棚(8),连接面位置也设置有绝热层(6),所述种植大棚(8)地面种植有种植作物(9),所述种植大棚(8)另一侧连通在所述养殖大棚(2)边侧,连接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有喂养出料口(10)和饲料口(4),所述养殖大棚(2)、所述发酵棚区(7)、所述种植大棚(8)呈环形分布连通设置在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块化微生态种养循环大棚,主要包括养殖大棚(2)、发酵棚区(7)、种植大棚(8)、地基(14),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大棚(2)内部养殖有养殖动物(3),边侧设置连通有所述发酵棚区(7),连接面位置设置有绝热层(6),底部设置有有密网孔式渗垫板(5),所述发酵棚区(7)底部的地基(14)内设置有粪污迅速消纳区(11),边侧连通有所述种植大棚(8),连接面位置也设置有绝热层(6),所述种植大棚(8)地面种植有种植作物(9),所述种植大棚(8)另一侧连通在所述养殖大棚(2)边侧,连接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有喂养出料口(10)和饲料口(4),所述养殖大棚(2)、所述发酵棚区(7)、所述种植大棚(8)呈环形分布连通设置在地基(14)上,且所述养殖大棚(2)、所述发酵棚区(7)、所述种植大棚(8)外侧均安装设置有通风系统(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块化微生态种养循环大棚,主要包括养殖大棚(2)、发酵棚区(7)、种植大棚(8)、地基(14),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大棚(2)内部养殖有养殖动物(3),边侧设置连通有所述发酵棚区(7),连接面位置设置有绝热层(6),底部设置有有密网孔式渗垫板(5),所述发酵棚区(7)底部的地基(14)内设置有粪污迅速消纳区(11),边侧连通有所述种植大棚(8),连接面位置也设置有绝热层(6),所述种植大棚(8)地面种植有种植作物(9),所述种植大棚(8)另一侧连通在所述养殖大棚(2)边侧,连接位置分别对应设置有喂养出料口(10)和饲料口(4),所述养殖大棚(2)、所述发酵棚区(7)、所述种植大棚(8)呈环形分布连通设置在地基(14)上,且所述养殖大棚(2)、所述发酵棚区(7)、所述种植大棚(8)外侧均安装设置有通风系统(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模块化微生态种养循环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养殖大棚(2)外围设置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文俪周涛贺亮周韵娴张馨予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顺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