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3074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升降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部和第一转动部,驱动部设于机架上,第一转动部通过主传动部与驱动部连接,还包括第二转动部,第二转动部通过第二传动部与主传动部连接,第一转动部与第二转动部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相同,用于与齿条啮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升降驱动装置通过主传动部将动力分成两路进行传递,使得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能够同时与齿条啮合,实现升降驱动装置与齿条的双啮合,主传动部能够调整受力状态,实现受力平衡,避免出现偏载的现象。同时,升降驱动装置通过一套驱动部驱动两个转动部与齿条啮合,结构紧凑,减轻了设备的重量,便于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驱动装置
本技术涉及升降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升降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升降装置是自升式平台的关键部件之一,连接着平台和桩腿,并实现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到整个平台的安全性能。目前广泛采用的升降装置为一个电机驱动一个爬升齿轮,由平行轴减速机构和行星减速机构两部分组成,可实现高达8000多的速比。但这种单啮合的升降装置结构复杂、重量大,各个减速箱之间的载荷调整调节完全依赖于电控系统,容易出现偏载现象,影响爬升齿轮和齿条的使用寿命,另外由于受齿条周节误差的影响,爬升齿轮与齿条啮合过程中存在空程,从而对升降装置造成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单啮合的升降装置容易出现偏载现象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升降驱动装置,通过主传动部将动力分成两路进行传递,使得升降驱动装置与齿条的双啮合,能够实现受力平衡,避免出现偏载的现象,结构紧凑,便于安装。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升降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部和第一转动部,所述驱动部设于机架上,所述第一转动部通过主传动部与所述驱动部连接,还包括: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通过第二传动部与所述主传动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相同,用于与齿条啮合。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主传动部将动力分成两路进行传递,使得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能够同时与齿条啮合,实现升降驱动装置与齿条的双啮合,主传动部能够调整受力状态,实现受力平衡,避免出现偏载的现象。同时,升降驱动装置通过一套驱动部驱动两个转动部与齿条啮合,结构紧凑,便于安装。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二转轴,所述主传动部包括主输入轴和主传动组件,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主输入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平行设置,所述主传动组件设于所述主输入轴上且与所述第二传动部连接,用于将所述主输入轴上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传动部。可选地,所述主传动组件为行星差动机构,包括:太阳轮,设于所述主输入轴上;外中心轮,与所述第二传动部连接,用于将动力输出给所述第二传动部;行星轮,通过行星架设于所述太阳轮和所述外中心轮之间,并与所述太阳轮和所述外中心轮啮合,其中,一侧所述行星架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轴转动。可选地,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外中心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齿轮设于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用于驱动所述第二转轴转动。可选地,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外中心轮一体成型。可选地,所述第一转轴上设有第一爬升齿,所述第二转轴上设有第二爬升齿,所述第一爬升齿和所述第二爬升齿在同一平面内,均与所述齿条啮合。可选地,所述第一爬升齿和所述第二爬升齿形状相同,模数为120mm,压力角为15度,齿数为6齿。可选地,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电机和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包括减速箱和减速齿轮组,所述减速箱设于所述机架上,所述驱动电机设于所述减速箱上,所述减速箱通过所述减速齿轮组将动力传递给所述主输入轴。可选地,所述减速齿轮组包括第一减速齿轮和第二减速齿轮,所述第一减速齿轮设于所述减速箱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减速齿轮设于所述主输入轴上,所述第一减速齿轮和所述第二减速齿轮啮合。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升降驱动装置的外部整体结构图;图2是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主传动部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技术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技术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技术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技术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技术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技术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升降驱动装置的外部整体结构图,图2是图1中A-A截面的剖视图,图3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中主传动部的结构图,参见图1-3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升降驱动装置1,包括驱动部10和第一转动部11,驱动部10设于机架100上,第一转动部11通过主传动部13与驱动部10连接,还包括第二转动部12,第二转动部12通过第二传动部14与主传动部13连接,其中,第一转动部11与第二转动部12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相同,用于与齿条2啮合。也就是说,升降驱动装置1主要由驱动部10、第一转动部11、主传动部13、第二转动部12和第二传动部14组成,其中,驱动部10设于机架100上,并通过主传动部13与第一转动部11连接,第二转动部12通过第二传动部14与主传动部13连接。在运行过程中,驱动部10将动力传递给主传动部13,主传动部13将动力分成两路进行传递,一路传动给第一转动部11,另一路通过第二传动部14传递给第二转动部12,使得第一转动部11和第二转动部12能够同时与齿条2啮合,实现升降驱动装置1与齿条2的双啮合。为了确保第一转动部11和第二转动部12能够稳定可靠的与齿条2啮合,第一转动部11与第二转动部12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必须相同,这样才能保证第一转动部11和第二转动部12稳定可靠的沿着齿条2爬升。由于第一转动部11和第二转动部12的动力均来自与主传动部13,在两者受力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升降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部和第一转动部,所述驱动部设于机架上,所述第一转动部通过主传动部与所述驱动部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通过第二传动部与所述主传动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相同,用于与齿条啮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驱动装置,包括驱动部和第一转动部,所述驱动部设于机架上,所述第一转动部通过主传动部与所述驱动部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通过第二传动部与所述主传动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转动部与所述第二转动部的转动方向和转动速度相同,用于与齿条啮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包括第一转轴,所述第二转动部包括第二转轴,所述主传动部包括主输入轴和主传动组件,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主输入轴同轴设置,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平行设置,所述主传动组件设于所述主输入轴上且与所述第二传动部连接,用于将所述主输入轴上动力传递给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传动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传动组件为行星差动机构,包括:
太阳轮,设于所述主输入轴上;
外中心轮,与所述第二传动部连接,用于将动力输出给所述第二传动部;
行星轮,通过行星架设于所述太阳轮和所述外中心轮之间,并与所述太阳轮和所述外中心轮啮合,其中,
所述行星架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第一转轴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升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动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苑思敏施海滨王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