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用支撑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2926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种建筑工程用支撑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上套装有套管,所述第一壳体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所述套管的左、右固定连接有滑动板的一端,所述滑动板的另一端铰接有连杆的一端,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左端铰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有升降壳,所述升降壳与第二壳体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滑动板、连杆、支撑板等的配合,在通过电机带动套管时,可以使支撑板展开与折叠有利于使用者收纳整理支撑架,减少了支撑架的占用空间,便于使用者移动搬运支撑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用支撑架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支撑架。
技术介绍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另外,我国建筑业具有土地垄断性和不可移动性等特点,建设工程产品的生产具有单件性、流动性、地域性、周期长和生产方式多样性、不均衡性,以及受外部约束多等特点。随着建设工程项目的类型和特征的日趋复杂化,建筑产品的精益化,工程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市场化的进程,使得建筑企业对建设项目管理的精益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高层建筑以及各个地方的标志性建筑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范围之内,再加上近年来全球各地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例如地震、泥石流等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更是对我国建筑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从而,各大施工单位以及国家检测部门对建筑用相关器材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建筑用支撑架便是其中之一,然而现有的高层建筑用建筑支撑架存在着不便于收纳的问题,在使用后,不便于使用者收纳整理支撑架,增加了支撑架的占用空间,不便于使用者移动搬运支撑架,不利于建筑施工的使用,并且不便于对高度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支撑架。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工程用支撑架,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固定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上套装有套管,所述第一壳体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所述套管的左、右固定连接有滑动板的一端,所述滑动板的另一端铰接有连杆的一端,所述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左端铰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有升降壳,所述升降壳与第二壳体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对称设置有位于电机左、右两方的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电推杆,所述电推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内滑动连接有推板,所述推板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弹簧的一端,所述弹簧的另一端与套筒的上侧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推板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的一端,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球体。优选的,所述套管上设置有与螺纹杆匹配的螺纹孔。优选的,所述升降壳内侧壁的前、后两侧军固定连接有滑轨,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有与滑轨匹配的第二滑槽。优选的,所述支撑板的下侧设置有与滑块匹配的第一滑槽。优选的,所述螺纹杆与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轴承,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优选的,所述第二壳体与升降壳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滑动板匹配的缺口,所述支撑板的上侧设置有防滑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中,通过滑动板、连杆、支撑板等的配合,在通过电机带动套管时,可以使支撑板展开与折叠有利于使用者收纳整理支撑架,减少了支撑架的占用空间,便于使用者移动搬运支撑架,通过电推杆、球体、支撑杆等的作用下,可以提高支撑架使用的稳定性,通过套管带动滑动板可以对升降壳的高度进行调节,便于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适用推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支撑架的升降壳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种建筑工程用支撑架的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标号:1第一壳体、2电机、3螺纹杆、4第二壳体、5套管、6滑动板、7连杆、8滑块、9支撑板、10固定块、11升降壳、12固定板、13电推杆、14套筒、15弹簧、16推板、17支撑杆、18球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一种建筑工程用支撑架,包括第一壳体1,第一壳体1内固定有电机2,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3,螺纹杆3的上套装有套管5,第一壳体1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4,套管5的左、右固定连接有滑动板6的一端,滑动板6的另一端铰接有连杆7的一端,连杆7的另一端铰接有滑块8,滑块8滑动连接有支撑板9,支撑板9的左端铰接有固定块10,固定块10固定连接有升降壳11,升降壳11与第二壳体4活动连接,第一壳体1对称设置有位于电机2左、右两方的固定板12,两个固定板12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电推杆13,电推杆13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套筒14,套筒14内滑动连接有推板16,推板16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弹簧15的一端,弹簧15的另一端与套筒14的上侧底端固定连接,推板16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7的一端,支撑杆17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球体18,套管5上设置有与螺纹杆3匹配的螺纹孔,升降壳11内侧壁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轨,第二壳体4上设置有与滑轨匹配的第二滑槽,支撑板9的下侧设置有与滑块8匹配的第一滑槽,螺纹杆3与第一壳体1、第二壳体4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轴承,第一壳体1与第二壳体4通过焊接固定连接,第二壳体4与升降壳11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与滑动板6匹配的缺口,支撑板9的上侧设置有防滑纹。工作原理:本技术使用时,通过电推杆13的伸缩端带动套筒14伸出第一壳体1内,这时弹簧15会挤压推板16,推板16带动支撑杆17,使支撑杆17上的球体18与地面接触,有利于本技术的稳定性,通过启动电机2,电机2的输出端带动螺纹杆3旋转,螺纹杆3旋转,这样与螺纹杆3螺纹连接的套管5就会在螺纹杆3上移动,进而套管5带动滑动板6上升,然后通过滑动板6带动连杆7使支撑板9展开,当套管5在螺纹杆3上再继续上升时,会与升降壳11接触,进而滑动板6带动升降壳11上升,进行高度调节,在收纳时,电机2反向旋转,套管5下降进而通过滑动板6带动连杆7使支撑板9收纳。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工程用支撑架,包括第一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内固定有电机(2),所述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3),所述螺纹杆(3)的上套装有套管(5),所述第一壳体(1)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4),所述套管(5)的左、右固定连接有滑动板(6)的一端,所述滑动板(6)的另一端铰接有连杆(7)的一端,所述连杆(7)的另一端铰接有滑块(8),所述滑块(8)滑动连接有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的左端铰接有固定块(10),所述固定块(10)固定连接有升降壳(11),所述升降壳(11)与第二壳体(4)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对称设置有位于电机(2)左、右两方的固定板(12),两个所述固定板(12)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电推杆(13),所述电推杆(13)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套筒(14),所述套筒(14)内滑动连接有推板(16),所述推板(16)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弹簧(15)的一端,所述弹簧(15)的另一端与套筒(14)的上侧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推板(16)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17)的一端,所述支撑杆(17)的另一端转动连接有球体(18)。/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用支撑架,包括第一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内固定有电机(2),所述电机(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3),所述螺纹杆(3)的上套装有套管(5),所述第一壳体(1)的上侧固定连接有第二壳体(4),所述套管(5)的左、右固定连接有滑动板(6)的一端,所述滑动板(6)的另一端铰接有连杆(7)的一端,所述连杆(7)的另一端铰接有滑块(8),所述滑块(8)滑动连接有支撑板(9),所述支撑板(9)的左端铰接有固定块(10),所述固定块(10)固定连接有升降壳(11),所述升降壳(11)与第二壳体(4)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壳体(1)对称设置有位于电机(2)左、右两方的固定板(12),两个所述固定板(12)相互远离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电推杆(13),所述电推杆(13)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套筒(14),所述套筒(14)内滑动连接有推板(16),所述推板(16)的上侧固定连接有弹簧(15)的一端,所述弹簧(15)的另一端与套筒(14)的上侧底端固定连接,所述推板(16)的下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章湖许世勇
申请(专利权)人:南安市科体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