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572651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静置池,静置池连接有搅拌池,搅拌池中设置有搅拌组件;搅拌池连通有刮取池,刮取池顶端设置有刮取板,刮取板通过滑轨和滑块滑动连接在刮取池上,刮取池连接有蓄水池,各个池之间通过水泵和管道连通,所述刮取池底部设置有气浮组件,气浮组件包括充气管,充气管一端连接有充气驱动件,充气驱动件固定连接在刮取池顶端,充气管另一端延刮取池的底壁处,充气驱动件对充气管提供气流,充气管将气流释放至刮取池底部中。达到使转移至刮取池中的水体中的絮状物快速的上浮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
本技术涉及水处理设备
,特别涉及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实验室即进行试验的场所,大部分先进技术的雏形均是在实验室中产生,实验室对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各种实验之后,通常需要对实验过程中使用的设备如试管、烧杯、计量杯等,使用清水进行清洗。清洗完成后,由于清洗使用的水中会掺杂实验过程中残留的化学试剂,进而使得清洗后水运送至水处理处进行集中处理。如图1所示,现有的实验室水处理系统通常包括静置池1,实验室使用过后的水通常防止在静置池1中进行收集;静置池1连接有搅拌池2,搅拌池2连接有搅拌组件;搅拌池2连接有刮取池3,刮取池3顶端设置有刮动板,刮动板与刮取池3顶端通过滑槽和滑块滑动连接,刮取池3连接有蓄水池4,各个池之间通过抽水泵5与管道51连通。废水首先投放至静置池1中进行静置,静置完成后,抽水泵5将水抽取至搅拌池2中,搅拌池2中投放有絮凝剂,搅拌组件使絮凝剂与水体充分混合,絮凝剂使水体中化学废弃物析出并呈絮状物漂浮在水体表面。然后,水体进入到刮取池3中,工人等待水体中的絮状物大部分析出后,再通过刮取板31将絮状物汇聚并从刮取池3中剥离出去,处理完成后的水体再进行排放或者再次利用,达到对于废水处理的效果。上述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当水体从搅拌池转移至刮取池中后,絮状物呈散乱状分布在水体中,工人需要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够进行絮状物的刮取工作,降低了水处理系统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本技术提供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以达到使转移至刮取池中的水体中的絮状物快速的上浮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包括静置池,静置池连接有搅拌池,搅拌池中设置有搅拌组件;搅拌池连通有刮取池,刮取池顶端设置有刮取板,刮取板通过滑轨和滑块滑动连接在刮取池上,刮取池连接有蓄水池,各个池之间通过水泵和管道连通,所述刮取池底部设置有气浮组件,气浮组件包括充气管,充气管一端连接有充气驱动件,充气驱动件固定连接在刮取池顶端,充气管另一端延刮取池的底壁处,充气驱动件对充气管提供气流,充气管将气流释放至刮取池底部中。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使用的过程汇中,水泵和管道实现了水体在各个池水中转运的运动过程,静置池将水体中一些固体状的杂质进行初步过滤,减少搅拌池的工作负担,提高搅拌池的清理水体中杂质的精准性;搅拌池通过添加以絮凝剂为主的水处理试剂后,水体中夹杂的大部分化学物质析出,并呈絮状物漂浮在水体中;然后,水体进入到刮取池中后,充气驱动件向充气管中充入气流,气体沿着充气管进入到刮取池中后,由于气体的密度远低于水的密度,使得气体从充气管中冲出后进行上升运动,进而带动水体中漂浮的絮状物跟随气泡上升,提高了絮状物上升速度,减少了工人等待的时间,达到使转移至刮取池中的水体中的絮状物快速的上浮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刮取池底部中设置有气流均散组件,气流均散组件将充气管中传送的气流均匀作用在刮取池的底部中。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设置的气流均散组件能够将充气管充入到刮取池底部的气体,均匀的分散至刮取池的整个池底中,使得充气管的作用范围更为广泛,提高了充气管的使用效果,进一步的达到使转移至刮取池中的水体中的絮状物快速的上浮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流均散组件包括气流均散管,气流均散管的管身上开设有多个出气孔,每个出气孔均朝向刮取池的顶端设置;气流均散管在刮取池的底部构成气浮网,刮取池的底壁和侧壁中开设有辅助通道,充气管沿着辅助通道进入到刮取池底部后与气浮网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充气管与气流均散管连通,使得充气驱动件提供的气流能够通过充气管直接进入到气浮网中,而后通过多个出气孔将气流以气泡的形式释放至水体中,从而达到了气流均散组件的使用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浮网呈螺旋状盘绕在刮取池的底壁上,充气管在气浮网的中心处与气浮网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充气管与螺旋状的气浮网的中心处连通后,则靠近充气管的出气孔中的气泡流速较快,远离的充气管的气泡的流速较慢,使得位于中心处的气泡在运动的过程中,会将絮状物向两侧顶起,而后,其余的气泡带动絮状物上升的过程中,同时使气泡向刮取池的边缘处运动,当絮状物运动至刮取池的顶面处,絮状物大多集中在刮取池的边缘处,便于工人对于絮状物进行收集,提高了气浮网的使用便捷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充气管与刮取池的底壁之间设置有密封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设置的密封组件能够提高充气管与刮取池之间的密封性,防止出现刮取池漏水的情况发生,提高了充气管的使用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密封塞,密封塞套设在充气管远离充气驱动件的端头处,密封塞一侧与充气管连通,另一侧与刮取池的底壁连通,密封塞与刮取池之间设置有遇水膨胀条,密封膨胀条固定连接在密封塞上。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设置的密封组件通过密封塞进行封堵,防止水体沿着充气管的边缘处进入到辅助通道中,设置在密封塞周边的膨胀止水条在遇到水后会发生膨胀,进一步的将密封塞与刮取池底壁之间的缝隙添堵,提高密封组件的使用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气流均散管为橡胶材质制成的气流均散管。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橡胶材质具有较为稳定的化学性质,从而能够在水中保持长时间的使用状态,延缓气流均散管被腐蚀的速度,延长了气流均散管的使用寿命,提高了气流均散管的实用性。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充气驱动件和充气管的配合使用达到使转移至刮取池中的水体中的絮状物快速的上浮的效果;2、密封组件和气流均散组件的配合使用提高了充气组件的使用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是背景附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展示气流均散组件的刮取池剖视图;图4是图3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1、静置池;2、搅拌池;3、刮取池;31、刮取板;4、蓄水池;5、水泵;51、管道;6、气浮组件;61、充气管;62、充气驱动件;7、气流均散组件;71、气浮网;72、出气孔;8、密封组件;81、密封塞;82、遇水膨胀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如图2和图3所示,依次包括方形的静置池1、搅拌池2、刮取池3和蓄水池4,相邻的池之间通过水泵5和管道51连通,其中,搅拌池2中设置有搅拌组件,搅拌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搅拌池2顶端的支撑架,支撑架上固定连接有搅拌驱动件,搅拌驱动件为电机,搅拌驱动件连接有搅拌杆,搅拌杆延伸至搅拌池2中,搅拌杆的周向侧面上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搅拌叶,搅拌驱动件对搅拌杆提供转动力,搅拌杆带动搅拌叶在搅拌池2中旋转,搅拌池2中添加有絮凝剂,通过搅拌组件使水体与絮凝剂充分接触,使水体中的化学残留物析出,析出后呈絮状物漂浮在水体中。刮取池3顶端处滑动连接有长条状的刮取板31,刮取池3内壁中开设有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包括静置池(1),静置池(1)连接有搅拌池(2),搅拌池(2)中设置有搅拌组件;搅拌池(2)连通有刮取池(3),刮取池(3)顶端设置有刮取板(31),刮取板(31)通过滑轨和滑块滑动连接在刮取池(3)上,刮取池(3)连接有蓄水池(4),各个池之间通过水泵(5)和管道(51)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刮取池(3)底部设置有气浮组件(6),气浮组件(6)包括充气管(61),充气管(61)一端连接有充气驱动件(62),充气驱动件(62)固定连接在刮取池(3)顶端,充气管(61)另一端延刮取池(3)的底壁处,充气驱动件(62)对充气管(61)提供气流,充气管(61)将气流释放至刮取池(3)底部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包括静置池(1),静置池(1)连接有搅拌池(2),搅拌池(2)中设置有搅拌组件;搅拌池(2)连通有刮取池(3),刮取池(3)顶端设置有刮取板(31),刮取板(31)通过滑轨和滑块滑动连接在刮取池(3)上,刮取池(3)连接有蓄水池(4),各个池之间通过水泵(5)和管道(51)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刮取池(3)底部设置有气浮组件(6),气浮组件(6)包括充气管(61),充气管(61)一端连接有充气驱动件(62),充气驱动件(62)固定连接在刮取池(3)顶端,充气管(61)另一端延刮取池(3)的底壁处,充气驱动件(62)对充气管(61)提供气流,充气管(61)将气流释放至刮取池(3)底部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刮取池(3)底部中设置有气流均散组件(7),气流均散组件(7)将充气管(61)中传送的气流均匀作用在刮取池(3)的底部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实验室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均散组件(7)包括气流均散管,气流均散管的管身上开设有多个出气孔(72),每个出气孔(72)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佳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明誉百佳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