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23554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客车,客车的车体的尾部设有应急出口,客车包括:用于对应急出口进行遮挡的应急门,应急门设置在车体的尾部,应急门朝向车体的外侧可旋转打开地设置;连接结构,连接结构设置于车体的外部,连接结构包括固定部和旋转部,固定部与旋转部铰接;固定部与车体连接,旋转部与应急门连接。应急门通过设置在车体外部的连接结构与车体连接,使应急门可方便地向车体的外侧旋转打开,当发生事故时,可从车体内侧将应急门推开,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客车的应急出口处的逃生通道狭窄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客车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客车。
技术介绍
在客车上,通常需要设置应急出口,应急出口在发生事故时打开,可使客车内部的乘客迅速地逃离客车。现有的客车的应急出口处的门通常通过设置在车厢内部的铰链与车身连接,这种安装结构的门可打开的角度较小,导致逃生通道狭窄,在发生事故时容易造成应急出口处拥挤的情况,影响乘客的逃生速度,带来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客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客车的应急出口处的逃生通道狭窄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客车,客车的车体的尾部设有应急出口,客车包括:用于对应急出口进行遮挡的应急门,应急门设置在车体的尾部,应急门朝向车体的外侧可旋转打开地设置;连接结构,连接结构设置于车体的外部,连接结构包括固定部和旋转部,固定部与旋转部铰接;固定部与车体连接,旋转部与应急门连接。进一步地,应急门具有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当应急门处于关闭位置时,应急门对应急出口进行遮挡;当应急门处于打开位置时,应急门与车体的车身外侧壁接触。进一步地,固定部上设有用于对旋转部的旋转进行避让的避让槽,以在应急门朝向车体的外侧旋转打开时,通过避让槽对旋转部进行避让。进一步地,固定部包括:底座,底座与车体连接;两个支架,两个支架间隔设置在底座上,两个支架上设有同轴的轴孔,两个轴孔用于与设置在旋转部上的旋转轴配合;其中,避让槽设置于底座上,避让槽位于两个支架之间。进一步地,旋转部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上设有多个板段,相邻两个板段之间呈预定夹角设置;多个板段中的其中一个板段与应急门连接;多个板段中的另一个板段与旋转轴连接。进一步地,旋转部上设有条形凸起,条形凸起沿多个板段延伸设置。进一步地,应急门为两个;两个应急门呈对开门式结构设置;和/或,连接结构为多个,多个连接结构沿应急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间隔设置。进一步地,应急门上装有透明视窗,透明视窗与应急门的主体部分粘接;透明视窗与应急门的主体部分之间的缝隙处填充有密封材料。进一步地,客车包括两组门锁,两组门锁用于将应急门与车体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锁定;沿应急门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两组门锁分别对应地设置在应急门的两侧。进一步地,门锁包括:锁体,锁体安装在应急门上,锁体具有可活动的手柄;传动杆,传动杆与手柄连接;锁钩,锁钩与传动杆连接,以在手柄动作时,通过传动杆带动锁钩运动;锁舌,锁舌设置在车体上;其中,门锁具有锁定状态和解锁状态,当门锁处于锁定状态时,锁钩与锁舌接触,以阻止应急门相对于车体旋转;当门锁处于解锁状态时,锁钩与锁舌分离。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的客车的车体的尾部设有应急出口,客车包括:用于对应急出口进行遮挡的应急门,应急门设置在车体的尾部,应急门朝向车体的外侧可旋转打开地设置;连接结构,连接结构设置于车体的外部,连接结构包括固定部和旋转部,固定部与旋转部铰接;固定部与车体连接,旋转部与应急门连接。应急门通过设置在车体外部的连接结构与车体连接,使应急门可方便地向车体的外侧旋转打开,这种将连接结构设置在车体外部的方式可有效地减小连接结构对应急门旋转的限制,增大应急门旋转打开的角度,从而提供更宽敞的逃生空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客车的应急出口处的逃生通道狭窄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客车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客车的实施例安装在车体上后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客车的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客车的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客车的实施例的连接结构的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应急门;2、透明视窗;3、连接结构;31、固定部;311、底座;312、支架;313、避让槽;32、旋转部;321、条形凸起;4、门锁;10、车体。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请参考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客车,客车的车体10的尾部设有应急出口,客车包括:用于对应急出口进行遮挡的应急门1,应急门1设置在车体10的尾部,应急门1朝向车体10的外侧可旋转打开地设置;连接结构3,连接结构3设置于车体10的外部,连接结构3包括固定部31和旋转部32,固定部31与旋转部32铰接;固定部31与车体10连接,旋转部32与应急门1连接。本技术的客车的车体10的尾部设有应急出口,客车包括:用于对应急出口进行遮挡的应急门1,应急门1设置在车体10的尾部,应急门1朝向车体10的外侧可旋转打开地设置;连接结构3,连接结构3设置于车体10的外部,连接结构3包括固定部31和旋转部32,固定部31与旋转部32铰接;固定部31与车体10连接,旋转部32与应急门1连接。应急门1通过设置在车体10外部的连接结构3与车体10连接,使应急门1可方便地向车体10的外侧旋转打开,这种将连接结构3设置在车体10外部的方式可有效地减小连接结构3对应急门1旋转的限制,增大应急门1旋转打开的角度,从而提供更宽敞的逃生空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客车的应急出口处的逃生通道狭窄的问题。具体地,应急门1具有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当应急门1处于关闭位置时,应急门1对应急出口进行遮挡;当应急门1处于打开位置时,应急门1与车体10的车身外侧壁接触。这样,应急门1具有270°的旋转角度,当应急门1打开时,可提供充足的逃生空间,保证乘客顺利逃离。如图5所示,固定部31上设有用于对旋转部32的旋转进行避让的避让槽313,以在应急门1朝向车体10的外侧旋转打开时,通过避让槽313对旋转部32进行避让,从而有效地扩大应急门1的极限旋转角度,提供更充足的逃生空间。具体地,固定部31包括:底座311,底座311与车体10连接;两个支架312,两个支架312间隔设置在底座311上,两个支架312上设有同轴的轴孔,两个轴孔用于与设置在旋转部32上的旋转轴配合;其中,避让槽313设置于底座311上,避让槽313位于两个支架31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旋转部32为板状结构,板状结构上设有多个板段,相邻两个板段之间呈预定夹角设置;多个板段中的其中一个板段与应急门1连接;多个板段中的另一个板段与旋转轴连接。通过设置折弯结构,并使不同的板段与旋转轴和应急门1连接,可使旋转部32更好地适应应急门的角度和位置,提高应急门1的安装效果。底座311上设有第一连接孔,底座311通过穿设在第一连接孔内的第一紧固件与车体10连接;和/或,旋转部32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旋转部32通过穿设在第二连接孔内的第二紧固件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客车的车体(10)的尾部设有应急出口,所述客车包括:/n用于对所述应急出口进行遮挡的应急门(1),所述应急门(1)设置在所述车体(10)的尾部,所述应急门(1)朝向所述车体(10)的外侧可旋转打开地设置;/n连接结构(3),所述连接结构(3)设置于所述车体(10)的外部,所述连接结构(3)包括固定部(31)和旋转部(32),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旋转部(32)铰接;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车体(10)连接,所述旋转部(32)与所述应急门(1)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客车的车体(10)的尾部设有应急出口,所述客车包括:
用于对所述应急出口进行遮挡的应急门(1),所述应急门(1)设置在所述车体(10)的尾部,所述应急门(1)朝向所述车体(10)的外侧可旋转打开地设置;
连接结构(3),所述连接结构(3)设置于所述车体(10)的外部,所述连接结构(3)包括固定部(31)和旋转部(32),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旋转部(32)铰接;所述固定部(31)与所述车体(10)连接,所述旋转部(32)与所述应急门(1)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应急门(1)具有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当所述应急门(1)处于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应急门(1)对所述应急出口进行遮挡;当所述应急门(1)处于所述打开位置时,所述应急门(1)与所述车体(10)的车身外侧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31)上设有用于对所述旋转部(32)的旋转进行避让的避让槽(313),以在所述应急门(1)朝向所述车体(10)的外侧旋转打开时,通过所述避让槽(313)对所述旋转部(32)进行避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31)包括:
底座(311),所述底座(311)与所述车体(10)连接;
两个支架(312),两个支架(312)间隔设置在所述底座(311)上,两个所述支架(312)上设有同轴的轴孔,两个所述轴孔用于与设置在所述旋转部(32)上的旋转轴配合;
其中,所述避让槽(313)设置于所述底座(311)上,所述避让槽(313)位于两个所述支架(312)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部(32)为板状结构,所述板状结构上设有多个板段,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小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广通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