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铰链锻造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1968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铰链锻造设备,包括辊子输送机、锻造台架、液压缸、上模座、凸模、第一半下模平台、第二半下模平台、下模座和凹模;锻造台架包括四组立柱、连接架和水平固定架;连接架包括两组第一连接架以及两组第二连接架,且两组第二连接架之间还设有与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的两端滑动连接的滑槽,第一连接架上固定有驱动气缸,辊子输送机的机架上还设有激光传感器;辊子输送机的下方还设有至少两组顶升气缸,顶升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有顶升板,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上还固定有可组合包设在下模座两侧的限位凹槽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实现批量化的锻造生产,较为省时省力,而且锻造效率更高,工作舒适性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铰链锻造设备
本技术涉及一种锻造设备,尤其是一种铰链锻造设备。
技术介绍
锻造是一种利用锻压机械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塑性变形以获得具有一定机械性能、一定形状和尺寸锻件的加工方法,而在铰链的锻造过程中,普遍的锻造方式为通过人工在锻压设备的一侧将待锻造的预锻坯通过夹钳置于凹模上,进而启动液压机朝向凹模的方向下压凸模,锻造完成后,再通过夹钳将工件夹出,完成一个工件的锻造,不仅较为费时费力,加工效率较低,且工人站立在锻造设备旁边施工,也极易造成人员的伤害。因此急需一种不仅能够实现批量化的锻造生产,较为省时省力,而且锻造效率更高,工作舒适性更好的铰链锻造设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铰链锻造设备,不仅能够实现批量化的锻造生产,较为省时省力,而且锻造效率更高,工作舒适性更好。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铰链锻造设备,包括辊子输送机、锻造台架、液压缸、上模座、凸模、第一半下模平台、第二半下模平台、下模座和凹模;锻造台架包括四组呈矩形分布在辊子输送机两侧的立柱、固定在相邻两组立柱之间呈矩形分布的连接架以及固定在立柱顶端的水平固定架;连接架包括分布在辊子输送机两侧且平行设置的两组第一连接架以及横跨辊子输送机上方且平行设置的两组第二连接架,且两组第二连接架之间还设有与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的两端滑动连接的滑槽,第一连接架上固定有驱动气缸,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相对设置,且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相背的一侧与驱动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相连;液压缸固定在水平固定架上,且其活动端与上模座的顶侧固定相连,凸模固定在上模座的底侧,且下模座置于辊子输送机上,凹模固定在下模座上,且下模座在辊子输送机的输送下可朝向凸模下方移动,辊子输送机的机架上还设有用于检测下模座到位的激光传感器;辊子输送机的下方还设有至少两组顶升气缸,顶升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有顶升板,顶升板可穿过辊子输送机的辊子间隙顶升到位后的下模座;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上还固定有可组合包设在下模座两侧的限位凹槽块,且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相对的一侧还设有可供顶升板通过的通槽。优选的,通槽的中部还固定有一可抵接限位在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端部的隔板。优选的,限位凹槽块相对的一侧的开口端还设有向外设置的扩口。优选的,辊子输送机的辊子两端的机架上还固定有两组相对设置的限位件组,限位件组包括若干限位件,且限位件包括固定在辊子输送机的辊子两端的机架的限位架、连接在限位架顶部的横杆、固定在横杆上的中心轴以及套设连接在中心轴上的限位滚轮,两组限位组件中相对设置的限位滚轮分别限位在辊子输送机上下模座的两侧。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辊子输送机将批量的下模座有序的输送到凸模下方后,当激光传感器检测到下模座到位后,辊子输送机停止输送,进而启动顶升气缸,通过顶升板顶升下模座上升靠近凸模,进而启动驱动气缸,驱动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相向运动,此时顶升气缸下降将下模座向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上侧靠近,且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上的限位凹槽块包设限位在下模座的两端,直至下模座置于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上,且通过限位凹槽块实现周边的定位,进而启动液压缸,使得凸模朝向放置了预锻坯的凹模锻压,且在锻压完成后,可启动顶升气缸和驱动气缸,使得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相背运动,同时顶升气缸顶升下模座脱离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上侧,在第一半下模平台和第二半下模平台会到原始位置后,顶升气缸下降,将下模座重新置于辊子输送机上,启动辊子输送机,将放置有锻压后工件的下模座继续向前输送,直至远离工作区域后,可重新下一个待锻造预锻坯的加工,且同时工人可在辊子输送机的输出端将下模座取下,以及工件和凹模脱离,因此本锻造设备不仅能够实现批量化的锻造生产,较为省时省力,而且锻造效率更高,工作舒适性更好。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2是沿图1中的线A-A方向的横截面剖视图;图3是第一半下模平台、第二半下模平台相对运动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标记:1为辊子输送机,2为锻造台架,3为液压缸,4为上模座,5为凸模,6为第一半下模平台,7为第二半下模平台,8为下模座,9为凹模,10为立柱,11为水平固定架,12为第一连接架,13为第二连接架,14为驱动气缸,15为激光传感器,16为顶升气缸,17为顶升板,18为限位凹槽块,19为通槽,20为隔板,21为扩口,22为限位架,23为横杆,24为中心轴,25为限位滚轮。具体实施方式结合图1至图3所示的一种铰链锻造设备,在本实施例中,包括辊子输送机1、锻造台架2、液压缸3、上模座4、凸模5、第一半下模平台6、第二半下模平台7、下模座8和凹模9;锻造台架2包括四组呈矩形分布在辊子输送机1两侧的立柱10、固定在相邻两组立柱10之间呈矩形分布的连接架以及固定在立柱10顶端的水平固定架11;连接架包括分布在辊子输送机1两侧且平行设置的两组第一连接架12以及横跨辊子输送机1上方且平行设置的两组第二连接架13,且两组第二连接架13之间还设有与第一半下模平台6和第二半下模平台7的两端滑动连接的滑槽,第一连接架12上固定有驱动气缸14,第一半下模平台6和第二半下模平台7相对设置,且第一半下模平台6和第二半下模平台7相背的一侧与驱动气缸14的活塞杆端部固定相连;液压缸3固定在水平固定架11上,且其活动端与上模座4的顶侧固定相连,凸模5固定在上模座4的底侧,且下模座8置于辊子输送机1上,凹模9固定在下模座8上,且下模座8在辊子输送机1的输送下可朝向凸模5下方移动,辊子输送机1的机架上还设有用于检测下模座8到位的激光传感器15;辊子输送机1的下方还设有至少两组顶升气缸16,顶升气缸16的活塞杆端部固定有顶升板17,顶升板17可穿过辊子输送机1的辊子间隙顶升到位后的下模座8;第一半下模平台6和第二半下模平台7上还固定有可组合包设在下模座8两侧的限位凹槽块18,且第一半下模平台6和第二半下模平台7相对的一侧还设有可供顶升板17通过的通槽19。通槽19的中部还固定有一可抵接限位在第一半下模平台6和第二半下模平台7端部的隔板20,使得通过驱动气缸14推动第一半下模平台6和第二半下模平台7相向运动,且通过中间的隔板20来定位第一半下模平台6和第二半下模平台7相向运动的抵接终点,从而可避免第一半下模平台6和第二半下模平台7之间抵接时,直接相互撞击造成的对于驱动气缸14的损伤。限位凹槽块18相对的一侧的开口端还设有向外设置的扩口21,通过在限位凹槽块18开口处设置向外的扩口21,从而能够将与限位凹槽块18的开口存在位置误差的下模座8,亦能够实现位置的微调,使其两端能够对应在限位凹槽块18内。辊子输送机1的辊子两端的机架上还固定有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铰链锻造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辊子输送机、锻造台架、液压缸、上模座、凸模、第一半下模平台、第二半下模平台、下模座和凹模;所述锻造台架包括四组呈矩形分布在所述辊子输送机两侧的立柱、固定在相邻两组所述立柱之间呈矩形分布的连接架以及固定在所述立柱顶端的水平固定架;/n所述连接架包括分布在所述辊子输送机两侧且平行设置的两组第一连接架以及横跨所述辊子输送机上方且平行设置的两组第二连接架,且两组所述第二连接架之间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半下模平台和所述第二半下模平台的两端滑动连接的滑槽,所述第一连接架上固定有驱动气缸,所述第一半下模平台和所述第二半下模平台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半下模平台和所述第二半下模平台相背的一侧与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相连;/n所述液压缸固定在所述水平固定架上,且其活动端与所述上模座的顶侧固定相连,所述凸模固定在所述上模座的底侧,且所述下模座置于所述辊子输送机上,所述凹模固定在所述下模座上,且所述下模座在所述辊子输送机的输送下可朝向所述凸模下方移动,所述辊子输送机的机架上还设有用于检测所述下模座到位的激光传感器;/n所述辊子输送机的下方还设有至少两组顶升气缸,所述顶升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有顶升板,所述顶升板可穿过所述辊子输送机的辊子间隙顶升到位后的下模座;/n所述第一半下模平台和所述第二半下模平台上还固定有可组合包设在所述下模座两侧的限位凹槽块,且所述第一半下模平台和所述第二半下模平台相对的一侧还设有可供所述顶升板通过的通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铰链锻造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辊子输送机、锻造台架、液压缸、上模座、凸模、第一半下模平台、第二半下模平台、下模座和凹模;所述锻造台架包括四组呈矩形分布在所述辊子输送机两侧的立柱、固定在相邻两组所述立柱之间呈矩形分布的连接架以及固定在所述立柱顶端的水平固定架;
所述连接架包括分布在所述辊子输送机两侧且平行设置的两组第一连接架以及横跨所述辊子输送机上方且平行设置的两组第二连接架,且两组所述第二连接架之间还设有与所述第一半下模平台和所述第二半下模平台的两端滑动连接的滑槽,所述第一连接架上固定有驱动气缸,所述第一半下模平台和所述第二半下模平台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半下模平台和所述第二半下模平台相背的一侧与所述驱动气缸的活塞杆端部固定相连;
所述液压缸固定在所述水平固定架上,且其活动端与所述上模座的顶侧固定相连,所述凸模固定在所述上模座的底侧,且所述下模座置于所述辊子输送机上,所述凹模固定在所述下模座上,且所述下模座在所述辊子输送机的输送下可朝向所述凸模下方移动,所述辊子输送机的机架上还设有用于检测所述下模座到位的激光传感器;
所述辊子输送机的下方还设有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贤东陈立晨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力聚精密锻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