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线加工用缠绕装置,包括U型支座和绕线筒,所述U型支座的底部水平设置,所述U型支座的两侧竖直部分分别固定有驱动电机和锁定组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螺杆带动支撑轴横移并通过拧紧锁紧螺母的方式将绕线筒夹持在电机轴和支撑轴之间锁止,同时夹持时通过绕线筒的内齿圈与支撑轴和电机轴端部外齿圈啮合的方式能够确保绕线筒随电机轴同步转动,当绕线筒绕线满线时仅需通过拧松锁紧螺母后由螺杆带动支撑轴反向横移的方式即可带动支撑轴的外齿圈与绕线筒的内齿圈脱开并将绕线筒顺势取下并更换新的绕线筒,绕线筒的拆装更换过程简单易操作,有利于减少缠绕中断时间而保障发动机线的缠绕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线加工用缠绕装置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线加工辅助组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线加工用缠绕装置。
技术介绍
线缆是输送电能、传递信息和制造各种电机、发动机、电器、仪表的基础器材,其中发动机线在加工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缠绕装置来缠绕收集已加工的发动机线,提高发动机线生产效率。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缠绕装置在使用时由于绕线筒的绕线长度有限,当绕线筒绕线满线后需要缠绕装置停机并更换绕线筒,但目前缠绕装置的绕线筒通过螺纹配合或张紧配合的方式进行固定,拆装更换过程复杂且不易操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发动机线加工用缠绕装置,通过螺杆带动支撑轴横移并通过拧紧锁紧螺母的方式将绕线筒夹持在电机轴和支撑轴之间锁止,同时夹持时通过绕线筒的内齿圈与支撑轴和电机轴端部外齿圈啮合的方式能够确保绕线筒随电机轴同步转动,当绕线筒绕线满线时仅需通过拧松锁紧螺母后由螺杆带动支撑轴反向横移的方式即可带动支撑轴的外齿圈与绕线筒的内齿圈脱开并将绕线筒顺势取下并更换新的绕线筒,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发动机线加工用缠绕装置,包括U型支座和绕线筒,所述U型支座的底部水平设置,所述U型支座的两侧竖直部分分别固定有驱动电机和锁定组件,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所述U型支座的竖直部分滑动配合并沿横向伸入所述U型支座的内侧空间,所述锁定组件沿横向设置且与所述U型支座的另一竖直部分啮合连接;所述锁定组件伸入所述U型支座内侧空间的端部垂直固定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通过内置的回转轴承转动配合有支撑轴,且所述支撑轴沿横向设置,所述支撑轴与所述电机轴彼此靠近的端部均固定有外齿圈;所述绕线筒沿横向设置且两端面中心位置均嵌套固定有内齿圈,两个所述内齿圈分别与所述支撑轴和所述电机轴端部的所述外齿圈啮合连接,所述绕线筒的表面沿径向开设有固定孔。作为优选,所述锁定组件包括螺杆和锁紧螺母,所述螺杆沿横向设置且与所述U型支座的竖直部分啮合连接,所述螺杆伸入所述U型支座内侧空间的端部垂直固定有所述轴承座,所述螺杆伸出所述U型支座外侧的部分啮合连接有所述锁紧螺母。作为优选,所述螺杆伸出所述U型支座外侧的端部固定连接有手轮,且所述手轮表面开设防滑纹。作为优选,所述驱动电机为减速电机。作为优选,所述回转轴承的外圈与所述轴承座过盈配合,所述回转轴承的内圈与所述支撑轴过盈配合,所述外齿圈与所述支撑轴过盈配合。作为优选,所述内齿圈的外端面不超出所述绕线筒的外端面,所述固定孔为盲孔。作为优选,所述绕线筒的两端外侧均过盈配合有限位端板,且所述限位端板的直径不小于所述绕线筒直径的二倍。采用上述一种发动机线加工用缠绕装置,初始时,所述支撑轴和所述电机轴端部的所述外齿圈分别与所述绕线筒两端面嵌套的所述内齿圈啮合连接,则此时拧动所述锁紧螺母至端面紧密的压紧贴附在所述U型支座的外侧,如此即可防止所述螺杆自由转动,从而此时所述绕线筒被夹持在所述电机轴和所述支撑轴之间并锁止,在使用时,将发动机线的线头插入所述固定孔中并通过向所述固定孔和线头之间的缝隙张紧插入橡胶块的方式进行固定,操作方便,便于将发动机线的线头快速固定在所述绕线筒外侧,之后将所述驱动电机与外界供电电源通过导线电连接后使所述驱动电机通电工作并带动所述电机轴转动,由于所述电机轴端部的所述外齿圈与所述绕线筒的所述内齿圈啮合,同时所述绕线筒另一侧的所述内齿圈也与所述支撑轴的所述外齿圈啮合,且所述支撑轴与所述轴承座转动配合,则通过所述电机轴的转动能够带动所述绕线筒在所述支撑轴的约束下转动,此过程中由于发动机线的线头被固定,则所述绕线筒在转动的过程中能够快速的缠绕收卷发动机线,当所述绕线筒绕线满线时,使所述驱动电机断电停机,所述绕线筒随即停转,后拧松所述锁紧螺母离开所述U型支座外侧,后由人员托着所述绕线筒并通过拧动所述螺杆带动支撑轴反向横移的方式即可带动所述支撑轴的所述外齿圈与所述绕线筒的所述内齿圈脱开,此时由于所述绕线筒一端游离,则通过横移所述绕线筒使所述内齿圈与所述电机轴的外齿圈脱开后即可将所述绕线筒顺势取下并更换新的所述绕线筒,更换新的所述绕线筒时,水平托举所述绕线筒并使所述绕线筒端部的所述内齿圈先与所述电机轴的外齿圈啮合连接,后保持所述绕线筒的水平托举状态,并由他人反向拧动所述螺杆带动所述支撑轴横移靠近所述绕线筒并直至所述支撑轴端部的所述外齿圈与所述绕线筒的所述外齿圈再次啮合,所述支撑轴移动的过程中可通过略微转动调整所述支撑轴的方式使所述外齿圈顺利与所述内齿圈啮合,啮合后保持所述螺杆不转并拧动所述锁紧螺母至端面压紧贴附在所述U型支座外侧,以此来再次锁止所述螺杆的状态,避免所述螺杆自由转动,如此便完成了对所述绕线筒的快速拆装更换,所述绕线筒的拆装更换过程简单易操作,有利于减少缠绕中断时间而保障发动机线的缠绕效率。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通过螺杆带动支撑轴横移并通过拧紧锁紧螺母的方式将绕线筒夹持在电机轴和支撑轴之间锁止,同时夹持时通过绕线筒的内齿圈与支撑轴和电机轴端部外齿圈啮合的方式能够确保绕线筒随电机轴同步转动,当绕线筒绕线满线时仅需通过拧松锁紧螺母后由螺杆带动支撑轴反向横移的方式即可带动支撑轴的外齿圈与绕线筒的内齿圈脱开并将绕线筒顺势取下并更换新的绕线筒,绕线筒的拆装更换过程简单易操作,有利于减少缠绕中断时间而保障发动机线的缠绕效率;2、通过将发动机线的端部插入固定孔后向固定孔内涨紧塞入橡胶块的方式即可将发动机线的线头快速固定在绕线筒上,操作方便,有利于发动机线缠绕过程的顺利展开。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正视外部图;图2是图1的正视剖视图;图3是图1的左视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锁定组件;101、手轮;102、螺杆;103、锁紧螺母;2、轴承座;201、回转轴承;3、支撑轴;4、U型支座;5、驱动电机;501、电机轴;6、绕线筒;601、限位端板;602、固定孔;603、内齿圈;7、外齿圈。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参见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线加工用缠绕装置,包括U型支座4和绕线筒6,U型支座4的底部水平设置,U型支座4的两侧竖直部分分别固定有驱动电机5和锁定组件1,驱动电机5的电机轴50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线加工用缠绕装置,包括U型支座和绕线筒,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支座的底部水平设置,所述U型支座的两侧竖直部分分别固定有驱动电机和锁定组件,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所述U型支座的竖直部分滑动配合并沿横向伸入所述U型支座的内侧空间,所述锁定组件沿横向设置且与所述U型支座的另一竖直部分啮合连接;/n所述锁定组件伸入所述U型支座内侧空间的端部垂直固定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通过内置的回转轴承转动配合有支撑轴,且所述支撑轴沿横向设置,所述支撑轴与所述电机轴彼此靠近的端部均固定有外齿圈;/n所述绕线筒沿横向设置且两端面中心位置均嵌套固定有内齿圈,两个所述内齿圈分别与所述支撑轴和所述电机轴端部的所述外齿圈啮合连接,所述绕线筒的表面沿径向开设有固定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线加工用缠绕装置,包括U型支座和绕线筒,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支座的底部水平设置,所述U型支座的两侧竖直部分分别固定有驱动电机和锁定组件,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所述U型支座的竖直部分滑动配合并沿横向伸入所述U型支座的内侧空间,所述锁定组件沿横向设置且与所述U型支座的另一竖直部分啮合连接;
所述锁定组件伸入所述U型支座内侧空间的端部垂直固定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通过内置的回转轴承转动配合有支撑轴,且所述支撑轴沿横向设置,所述支撑轴与所述电机轴彼此靠近的端部均固定有外齿圈;
所述绕线筒沿横向设置且两端面中心位置均嵌套固定有内齿圈,两个所述内齿圈分别与所述支撑轴和所述电机轴端部的所述外齿圈啮合连接,所述绕线筒的表面沿径向开设有固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发动机线加工用缠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组件包括螺杆和锁紧螺母,所述螺杆沿横向设置且与所述U型支座的竖直部分啮合连接,所述螺杆伸入所述U型支座内侧空间的端部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容全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