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71583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3: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过滤分离装置,油筒罐卧式布置,其一端设置开合式端盖,另一端立式布置有主隔板,端盖与主隔板之间为容纳滤芯的主罐腔,主隔板与临近侧的罐端之间有横置的副隔板,主隔板有连通孔,位于主罐腔所在侧的连通孔的孔沿部位有台阶部构成滤芯安装位,连通孔上设置径向布置且与固定拉杆一端相连的筋杆,固定拉杆的另一端悬置且设置螺母和压垫,聚结滤芯、分离滤芯的两端分别夹置于压垫、台阶部之间。过滤分离装置工作时,其他与其相连的运转设备会产生的振动并传递至过滤分离装置上,悬置的固定拉杆及其上的滤芯必然随振动产生轻微的晃动,从而将其表面的杂质摇落部分,进一步延长了滤芯的使用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过滤分离装置
本技术涉及燃油清洁过滤技术,具体讲就是车载油罐的清洁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工程需要,车辆长途行驶或施工需要消耗大量燃油,因此及时补充油料显得十分重要,补充油料的任务常常由油罐车辆担任。装载于油罐内的油料的清洁程度往往难以满足要求,这对车辆和设备安全运行影响十分严重,所以此类补油车辆需要配备过滤分离装置以确保现补寄输出的油料满足清洁要求。现有技术中的过滤分离装置,其立式结构的布置方案,即筒状滤芯立式布置,使得更换滤芯困难,且立式布置的过滤分离装置难以适用于频繁的转运场合。滤芯工作一段时间后其表面会粘附一定的杂质,影响其过滤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提供一种检修、更换滤芯方便、适于频繁转运且能自动清理滤芯表面一定杂质的过滤分离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过滤分离装置,油筒罐卧式布置,其一端设置开合式端盖,另一端立式布置有主隔板,端盖与主隔板之间为容纳滤芯的主罐腔,主隔板与临近侧的罐端之间有横置的副隔板,副隔板将主隔板与罐端分隔为进、出油腔,进、出油腔分别与进、出油管相连,所述的进、出油腔分别与聚结滤芯、分离滤芯的芯腔连通,聚结滤芯、分离滤芯卧式布置在主罐腔内,主隔板有连通孔,位于主罐腔所在侧的连通孔的孔沿部位有台阶部构成滤芯安装位,连通孔上设置径向布置且与固定拉杆一端相连的筋杆,固定拉杆的另一端悬置且设置螺母和压垫,聚结滤芯、分离滤芯的两端分别夹置于压垫、台阶部之间。由上述方案可知,油筒罐卧式布置,主罐腔自然也是卧式,这样便于卧式布置滤芯,所以整个过滤分离装置占据的空间高度显然很小,不仅便于端盖开启更换滤芯等操作,同时由于重心地可以方便车载转运。过滤分离装置工作时,其他与其相连的运转设备会产生的振动并传递至过滤分离装置上,悬置的固定拉杆及其上的滤芯必然随振动产生轻微的晃动,从而将其表面的杂质摇落部分,进一步延长了滤芯的使用时间。附图说明图1、2分别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图4是本技术正视图;图5、6是图4的A-A面和K-K面剖视图;图7是本技术的侧视图;图8是图7的H-H面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过滤分离装置,油筒罐10卧式布置,其一端设置开合式端盖11,另一端立式布置有主隔板12,端盖11与主隔板12之间为容纳滤芯的主罐腔13,主隔板12与临近侧的罐端14之间有横置的副隔板15,副隔板15将主隔板12与罐端14分隔为进油腔16、出油腔17,进油腔16、出油腔17分别与进油管18、出油管19相连,所述的进油腔16、出油腔17分别与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的芯腔连通,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卧式布置在主罐腔13内,主隔板12有连通孔121,位于主罐腔13所在侧的连通孔121的孔沿部位有台阶部122构成滤芯安装位,连通孔121上设置径向布置且与固定拉杆40一端相连的筋杆123,固定拉杆40的另一端悬置且设置螺母50和压垫60,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的两端分别夹置于压垫60、台阶部122之间。上述方案中,由于油筒罐10采用了卧式布置的方案,其中的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的筒体也对应地可以实现卧式,装拆滤芯时只要打开端盖11既可以实施操作,并且使用过的滤芯被取出时也可以保持卧式或称平置状态,这样被聚结滤芯20截留的杂物不会流落至主罐腔13内。当然卧室布置的结构也将显著降低装置的重心高度,这给装置的转运提供的便利。鉴于滤芯的筒状特性,为其一端提供安装座,即台阶部122与滤芯的管口构成止口式插接安装、定位。此处需要说明的滤芯的安装方式对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来讲是相同的。连通孔121上设置径向布置且与固定拉杆40一端相连的筋杆123,固定拉杆40的另一端设置螺母50和压垫60,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的两端分别夹置于压垫60、台阶部122之间。该结构既保证了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与进油腔16、出油腔17,又实现固定拉杆40的一端固定,固定拉杆40整体上呈悬臂状,有利于滤芯的拆装,过滤分离装置工作时,其他与其相连的运转设备会产生的振动并传递至过滤分离装置上,悬臂状的固定拉杆40及其上的滤芯必然随振动产生轻微的晃动,从而将其表面的杂质摇落部分,进一步延长了滤芯的使用时间。如图所示,所述的副隔板15在铅垂面上投影为曲率中心位于半体上方的弯弧形,副隔板15上下方分别是出油腔17、进油腔16。采用曲面板来实现出油腔17、进油腔16的分隔,这样可以保证分离滤芯30所占空间较聚结滤芯20要小,如此可以将更合理的空间配置给聚结滤芯20。并且可以将分离滤芯30布置在主罐腔13的上部空间区域内,由于油轻而处高位、水重而下沉,所以极为有利于燃油通过。连通孔121在主隔板12上开设四个且呈上、下、左、右布置,上位的连通孔121与出油腔17,下位的三个连通孔121与进油腔16连通。上述方案中,副隔板15的位置和弯弧曲率设计为以副隔板15为界的上部区域和下部区域,上部区域占据主隔板12的大致四分之一面积且位于主隔板12中上部位置,对应于上部的供连通分离滤芯30的连通孔121。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卧式布置在主罐腔13内,主罐腔13中段底部有延伸沉淀腔131,沉淀腔131的底部自上而下依次连接有阀(70)、滤网80。上述方案中过滤使用一段时间,需要更换或维修时,在开启端盖11之前,应先放尽罐内介质,即先打开阀70,沉淀腔131部位聚集的杂质、油液经过滤网80拦截并作后续处理。过滤使用一段时间,需要更换或维修时,在开启端盖11之前,应先放尽罐内介质,即先打开阀70,沉淀腔131部位聚集的杂质、油液经过滤网80拦截,其中油液通过滤网80并被回收利用,杂质停留在滤网80上,然后打开滤网80,清除杂质并作后续处理。以下简述本装置的工作过程和原理:油料通过进油口进入进油腔,进油腔与三个聚结滤芯连通,油料由进油腔进入聚结滤芯内芯在聚结滤芯滤除≥0.3um固体杂质,并将极小的水滴聚结成较大的水珠,绝大部分聚结后的大水珠可以靠自重从油中分离除去,并脱离聚结滤芯沉降到沉淀腔中,而油则通过聚结滤芯进入主腔。此时主腔中主要为:初过滤后的油,大水珠及更小的固体杂质,主要液体,再进入分离过滤器,分离滤芯具有良好的亲油憎水性,油经过进一步油水分离和过滤掉微小杂质后进入分离滤芯内部,分离滤芯内部与出油腔连通,最终过滤后的油品通过出油口排出。主腔内的大水珠和微小杂质则沉淀在沉淀腔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过滤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油筒罐(10)卧式布置,其一端设置开合式端盖(11),另一端立式布置有主隔板(12),端盖(11)与主隔板(12)之间为容纳滤芯的主罐腔(13),主隔板(12)与临近侧的罐端(14)之间有横置的副隔板(15),副隔板(15)将主隔板(12)与罐端(14)分隔为进油腔(16)、出油腔(17),进油腔(16)、出油腔(17)分别与进油管(18)、出油管(19)相连,所述的进油腔(16)、出油腔(17)分别与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的芯腔连通,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卧式布置在主罐腔(13)内,主隔板(12)有连通孔(121),位于主罐腔(13)所在侧的连通孔(121)的孔沿部位有台阶部(122)构成滤芯安装位,连通孔(121)上设置径向布置且与固定拉杆(40)一端相连的筋杆(123),固定拉杆(40)的另一端悬置且设置螺母(50)和压垫(60),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的两端分别夹置于压垫(60)、台阶部(122)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过滤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油筒罐(10)卧式布置,其一端设置开合式端盖(11),另一端立式布置有主隔板(12),端盖(11)与主隔板(12)之间为容纳滤芯的主罐腔(13),主隔板(12)与临近侧的罐端(14)之间有横置的副隔板(15),副隔板(15)将主隔板(12)与罐端(14)分隔为进油腔(16)、出油腔(17),进油腔(16)、出油腔(17)分别与进油管(18)、出油管(19)相连,所述的进油腔(16)、出油腔(17)分别与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的芯腔连通,聚结滤芯(20)、分离滤芯(30)卧式布置在主罐腔(13)内,主隔板(12)有连通孔(121),位于主罐腔(13)所在侧的连通孔(121)的孔沿部位有台阶部(122)构成滤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小平邹献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齐宇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