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渗透吸收性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1256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渗透吸收性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由上至下包括第一覆盖层、高吸水性树脂上层、高蓬松无纺布层、高吸水性树脂下层、第二覆盖层,并将各层固定连接为一体,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高吸水性树脂下层均为两层结构,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由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第二高吸水性树脂层叠合而成,而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下层由第三高吸水性树脂层、第四高吸水性树脂层叠合构成;自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开始,在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之间的空隙由上至下依次减小,使得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的渗透性逐层降低而吸收性逐层提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干爽性及通液性好的优点,吸收速度快,能将尿液迅速传导至底层高吸水性树脂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渗透吸收性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
本技术涉及一次性吸收用品
,特别涉及一种渗透吸收性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
技术介绍
婴幼儿和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常常要穿着吸湿用品,例如尿布。一次性吸收用品的功能是它可容纳排泄物,并使这些排泄物与穿着者的身体及衣服和被褥隔离开来。一次性吸收用品,例如尿布,通常由液性顶层、不透液性底层以及设于透液性顶层与不透液性底层之间的吸收并能容纳液体的吸收芯组成。传统第一代吸收芯由绒毛浆与高吸水性树脂均匀混合后,由包裹层材料喷胶包裹成一体的吸收芯结构。这种吸收芯,由于高吸水性树脂均匀分布在绒毛浆纤维内,且包裹层只是上下层喷胶结合,可供高吸水性树脂膨胀的自由空间大,因此这种吸收芯内的高吸水性树脂利用率高,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倍率高。但同时为减少传统结构吸收芯的起坨断棉问题,一般设置热光压或热网压压实,使传统的吸收芯材料的柔软性降低。第二代吸收芯,包括第一覆盖层、热熔胶层、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高蓬松无纺布层、第二高吸水性树脂层、热熔胶层、第二覆盖层,通常第一覆盖层和第二覆盖层为干法无尘纸或热风无纺布。这种结构的吸收芯材料,高吸水性树脂被固定在高蓬松无纺布层内或被固定在高蓬松无纺布与覆盖层之间,能改善高吸水性树脂吸尿后的起坨断棉问题,但目前的复合芯体材料的第一和第二高吸水性树脂层,一般为相同吸收速度的高吸水性树脂,存在底层高吸水性树脂利用率低、表层不够干爽、吸收速度慢的问题。本专利针对第一代吸收芯容易起坨断棉,第二代吸收芯材料底层高吸水性树脂树脂利用率低、表层不够干爽、吸收速度慢的问题。公开了一种粒径呈差异化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材料,所述的高吸水性树脂层为不同颗粒大小的高吸水性树脂层呈粒径差异化分层分布。通过不同粒径差异化的高吸水性树脂的层状分布,使靠近第一覆盖层的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粗,干爽性及通液性好,靠近第二覆盖层的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细,吸收速度快,能将尿液迅速传导至底层高吸水性树脂层,因此可大幅提升底层高吸水性树脂的利用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粒径呈差异化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材料,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所述的渗透吸收性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由上至下包括第一覆盖层、高吸水性树脂上层、高蓬松无纺布层、高吸水性树脂下层、第二覆盖层,并将各层固定连接为一体,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高吸水性树脂下层均为两层结构,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由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第二高吸水性树脂层叠合而成,而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下层由第三高吸水性树脂层、第四高吸水性树脂层叠合构成;自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开始,在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之间的空隙由上至下依次减小,使得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的渗透性逐层降低而吸收性逐层提升。优选地,自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开始,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依次递减。优选地,粒径大小递减幅度为5%-40%。进一步优选粒径大小递减幅度为15%-25%。优选地,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的平方克重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还可以部分高吸水性树脂层的平方克重相同,而余下的高吸水性树脂层的平方克重不相同。优选地,所述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范围为230-500μm,如:在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为380-450μm。在第二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为320-400μm。在第三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为280-350μm。在第四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为250-300μm。作为另外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高吸水性树脂下层均为三层结构,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由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中间高吸水性树脂层A、第二高吸水性树脂层依次叠合构成,而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下层由第三高吸水性树脂层、中间高吸水性树脂层B、第四高吸水性树脂层依次叠合构成。本技术方案同样自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开始,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依次递减,递减幅度优选为15%-25%。本技术有益效果为:本技术通过不同粒径差异化的高吸水性树脂的层状分布,使靠近第一覆盖层的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粗,干爽性及通液性好,靠近第二覆盖层的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细,吸收速度快,能将尿液迅速传导至底层高吸水性树脂层,因此可大幅提升底层高吸水性树脂的利用率。附图说明图1是实施例1的渗透吸收性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的结构示意图。在图1中包括有:A1—第一覆盖层;A2—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A3—第二高吸性水树脂层;A4—高蓬松无纺布层;A5—第三高吸性水树脂层;A6—第四高吸性水树脂层;A7—第二覆盖层。图2是实施例2的渗透吸收性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的结构示意图。在图2中包括有:B1—第一覆盖层;B2—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B3—第二高吸性水树脂层;B4—第三高吸性水树脂层;B5—高蓬松无纺布层;B6—第四高吸性水树脂层;B7—第五高吸性水树脂层;B8—第六高吸性水树脂层;B9—第二覆盖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如附图1所示,所述的渗透吸收性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由上至下包括第一覆盖层A1、高吸水性树脂上层、高蓬松无纺布层A4、高吸水性树脂下层、第二覆盖层A7,并将各层固定连接为一体。如可将每层材料靠热熔压敏胶、热压槽、或热压点实现层间固定粘合连接。本实施例的结构特点在于:其一,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高吸水性树脂下层均为两层结构,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由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A2、第二高吸水性树脂层A3叠合而成,而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下层由第三高吸水性树脂层A5、第四高吸水性树脂层A6叠合构成。其二、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范围为230-500μm,且自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A2开始,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依次递减。在具体实施方式中粒径大小递减幅度为5%-40%,进一步优选为15%-25%,本实施例各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如下:(1)在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为380-450μm。(2)在第二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为320-400μm。(3)在第三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为280-350μm。(4)在第四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的粒径为250-300μm。通过以上实施方式实现自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A2开始,在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之间的空隙由上至下依次减小,使得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的渗透性逐层降低而吸收性逐层提升。此外,本实施例的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的平方克重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还可以部分高吸水性树脂层的平方克重相同,而余下的高吸水性树脂层的平方克重不相同。实施例2...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渗透吸收性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由上至下包括第一覆盖层、高吸水性树脂上层、高蓬松无纺布层、高吸水性树脂下层、第二覆盖层,并将各层固定连接为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高吸水性树脂下层均为两层结构,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由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第二高吸水性树脂层叠合而成,而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下层由第三高吸水性树脂层、第四高吸水性树脂层叠合构成;自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开始,在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之间的空隙由上至下依次减小,使得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的渗透性逐层降低而吸收性逐层提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渗透吸收性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由上至下包括第一覆盖层、高吸水性树脂上层、高蓬松无纺布层、高吸水性树脂下层、第二覆盖层,并将各层固定连接为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高吸水性树脂下层均为两层结构,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由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第二高吸水性树脂层叠合而成,而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下层由第三高吸水性树脂层、第四高吸水性树脂层叠合构成;自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开始,在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内高吸水性树脂颗粒之间的空隙由上至下依次减小,使得每一高吸水性树脂层的渗透性逐层降低而吸收性逐层提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渗透吸收性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高吸水性树脂下层均为三层结构,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上层由第一高吸水性树脂层、中间高吸水性树脂层A、第二高吸水性树脂层依次叠合构成,而所述高吸水性树脂下层由第三高吸水性树脂层、中间高吸水性树脂层B、第四高吸水性树脂层依次叠合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渗透吸收性分层设计的复合芯体,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连伟光戴艺华钟文榜黄军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合正新型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