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709177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滑轨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包括下轨,下轨上滑动配合设置中轨,中轨上滑动配合设置上轨,所述中轨表面沿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垂直固定一个固定轮,上轨上固定上轨线卡,下轨上固定下轨线卡,所述上轨线卡左端连接第一线,第一线经由中轨左端的固定轮换向后与下轨线卡左端固定连接;所述上轨线卡右端连接第二线,第二线经由中轨右端的固定轮换向后与下轨线卡右端固定连接。该结构在工作时,中轨始终和上轨保持同步运动,从而消除了撞击声,占用空间小,给抽屉节省了很大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
本技术属于滑轨设备
,涉及一种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
技术介绍
普通包括上、中、下轨结构的三节滑轨,在其进行打开和闭合运动时,都是有上轨带动中轨,然后再中轨带动下轨运动,这种打开和关闭运动过程中,上轨和中轨,中轨和下轨发生碰撞,发出明显的噪音,这种噪音在抽屉中会放大,给使用者带来不良感受。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该结构在工作时,中轨始终和上轨保持同步运动,从而消除了撞击声,占用空间小,给抽屉节省了很大空间。按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包括下轨,下轨上滑动配合设置中轨,中轨上滑动配合设置上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轨表面沿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垂直固定一个固定轮,所述两个固定轮上张紧设置呈环形状的连接线,上轨上固定上轨连接线座,下轨上固定下轨连接线座,所述连接线与上轨连接线座、下轨连接线座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轨连接线座包括上轨线卡,上轨线卡通过上轨固定块与上轨固定连接;下轨连接线座包括下轨线卡,下轨线卡通过下轨固定块与下轨固定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线、第二线;上轨线卡的左端连接第一线,第一线的另一端连接下轨线卡的左端;下轨线卡的右端连接第二线,第二线的另一端连接上轨线卡的右端。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轨线卡与下轨线卡结构相同,上轨固定块与下轨固定块结构相同。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轨固定块贴近上轨的表面设置有凸包,并在上轨固定块设置凸包的一侧表面设置窗口,上轨固定块上设有窗口的面板上还设置有挂钩卡槽,挂钩卡槽与上轨上设置的上轨挂钩相配合连接;所述上轨固定块的工作面两侧分别设置端部凸块,上轨固定块工作面的上端设置台阶,并在上轨固定块的底面设置固定孔;上轨线卡的侧部设置竖直延伸的导向凸起,并在上轨线卡的上表面沿长度方向的另一端设置悬臂,悬臂与导向凸起在上轨线卡上分置于沿宽度方向两侧,上轨线卡上的导柱与固定孔配合连接,端部凸块限位置于导向凸起与悬臂之间,且悬臂上端的倒扣扣紧于台阶上表面。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轨固定块的沿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连接一个上轨线卡。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中轨表面沿长度方向一端设置中轨前孔,另一端设置中轨后孔;中轨两端的固定轮分别通过各自轴向一端设置的圆柱凸块与相应的中轨前孔、中轨后孔过盈配合;固定轮的轴向另一端设置两块线挡圈,两块线挡圈之间形成线卡槽。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产品的上、中、下轨同步运动结构,中轨在随着上轨一起向外拉出或者向内关闭,不存在上轨和中轨的撞击,也消除了中轨和下轨的撞击,中轨始终和上轨保持同步运动,从而消除了撞击声。该结构设计巧妙,占用空间小,给抽屉节省了很大空间。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分解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关闭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伸出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上轨固定块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中上轨固定块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中上轨固定块的立体图。图8为本技术中上轨线卡的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中上轨线卡的立体图。图10为本技术中上轨线卡的立体图。图11为本技术中上轨线卡的立体图。图12为本技术中固定轮的立体图。图13为第一线的连接示意图。图14为第二线的连接示意图。图15为环形线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15中,包括上轨100、上轨挂钩110、上轨固定块120、凸包122、挂钩卡槽123、固定孔124、台阶125、上轨线卡130、悬臂131、倒扣132、导向凸起133、导柱134、中轨200、固定轮210、凸块211、线挡圈212、线卡槽213、中轨前孔220、中轨后孔230、第一线240、第二线250、下轨300、下轨挂钩310、下轨固定块320、下轨线卡330等。如图1~15所示,本技术是一种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包括下轨300,下轨300上滑动配合设置中轨200,中轨200上滑动配合设置上轨100,所述中轨200表面沿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垂直固定一个固定轮210,所述两个固定轮210上张紧设置呈环形状的连接线,上轨100上固定上轨连接线座,下轨300上固定下轨连接线座,所述连接线与上轨连接线座、下轨连接线座固定连接。在具体实施时,上轨连接线座包括上轨线卡130,上轨线卡130通过上轨固定块120与上轨100固定连接;下轨连接线座包括下轨线卡330,下轨线卡330通过下轨固定块320与下轨300固定连接。连接线可以为一根环形,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连接线包括第一线240、第二线250;上轨线卡130的左端连接第一线240,第一线240的另一端连接下轨线卡330的左端;下轨线卡330的右端连接第二线250,第二线250的另一端连接上轨线卡130的右端。上轨线卡130左端连接第一线240,第一线240经由中轨200左端的固定轮换向后与下轨线卡330左端固定连接;所述上轨线卡130右端连接第二线250,第二线250经由中轨200右端的固定轮换向后与下轨线卡330右端固定连接。中轨200表面沿长度方向一端设置中轨前孔220,另一端设置中轨后孔230;中轨200两端的固定轮210分别通过各自轴向一端设置的凸块211与相应的中轨前孔220、中轨后孔230过盈配合;固定轮210的轴向另一端设置两块线挡圈212,两块线挡圈212之间形成线卡槽213。上轨100设置上轨挂钩110,下轨300设置下轨挂钩310,上轨固定块120与上轨挂钩110的连接方式和下轨固定块320与下轨挂钩310的连接方式相同,其中上轨固定块120通过其上设置的挂钩卡槽123与上轨挂钩110固定连接;所述上轨固定块120连接上轨线卡130,下轨固定块320连接下轨线卡330。上轨线卡130与下轨线卡330结构相同,其中上轨线卡130的底板表面设有竖直延伸的导向凸起133、导柱134及悬臂131,悬臂131上端面设置的倒扣132扣紧于上轨固定块120上端的台阶125上,上轨固定块120的底面支撑于上轨线卡130的底板上,导柱134配合设置于固定孔124中,导向凸起133与上轨固定块120侧部的凸块12相配合。本技术中的上轨线卡130及下轨线卡330有如下两种设置方式:上轨线卡130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如下:上轨线卡130包括两个左右对称设置的线卡本体,每个线卡本体均包括底板,及固定于底板表面的导向凸起133、导柱134、悬臂131。上轨线卡130的第二种实施方式如下:上轨线卡130包括底板,底板表面两端分别设置导向凸起133,底板表面还设置有两个竖直延伸的导柱134,两个导柱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包括下轨(300),下轨(300)上滑动配合设置中轨(200),中轨(200)上滑动配合设置上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轨(200)表面沿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垂直固定一个固定轮(210),所述两个固定轮(210)上张紧设置呈环形状的连接线,上轨(100)上固定上轨连接线座,下轨(300)上固定下轨连接线座,所述连接线与上轨连接线座、下轨连接线座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包括下轨(300),下轨(300)上滑动配合设置中轨(200),中轨(200)上滑动配合设置上轨(100),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轨(200)表面沿长度方向两端分别垂直固定一个固定轮(210),所述两个固定轮(210)上张紧设置呈环形状的连接线,上轨(100)上固定上轨连接线座,下轨(300)上固定下轨连接线座,所述连接线与上轨连接线座、下轨连接线座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轨连接线座包括上轨线卡(130),上轨线卡(130)通过上轨固定块(120)与上轨(100)固定连接;下轨连接线座包括下轨线卡(330),下轨线卡(330)通过下轨固定块(320)与下轨(300)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线包括第一线(240)、第二线(250);上轨线卡(130)的左端连接第一线(240),第一线(240)的另一端连接下轨线卡(330)的左端;下轨线卡(330)的右端连接第二线(250),第二线(250)的另一端连接上轨线卡(130)的右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轨线卡(130)与下轨线卡(330)结构相同,上轨固定块(120)与下轨固定块(320)结构相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中下三轨同步运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轨固定块(120)贴近上轨(100)的表面设置有凸包(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国平陆波梁志发司彤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晶美精密滑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