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山体修复用种植模块,包括框体和装载在框体中的种植土,所述框体朝向山体的一侧开放且设置有基质软板,所述基质软板的外侧与山体表面抵接,所述基质软板包括基质垫、设置在所述基质垫中的主筋和与主筋连接的连接带;所述框体的两侧开设有穿绳孔,所述连接带穿设在所述穿绳孔中,所述框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将框体固定于所述山体上的固定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框体中,基质软板直接与山体接触,种植土被基质软板阻挡,从而能够降低坡面雨水对种框体内的种植土造成的冲刷,减少种植土的流失;种植土还可以从基质软板中吸收水分,从而能够延长人工灌溉的间隔时间,节省了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山体修复用种植模块
本技术属于山体修复
,具体涉及一种山体修复用种植模块。
技术介绍
传统高陡坡面绿化主要是采用挂网客土喷播,但是若是坡度大于60度由于喷播基质难以抵抗雨水冲刷,很容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且随着植物的生长,由于植物的自重增加、根系变得发达等可能会造成喷播土层拉裂脱落,影响山体的修复效果。中国专利201721267107.8公开了一种岩石陡边坡绿化辅助装置,旨在提供一种复绿效果好,可有效解决陡峭岩面边坡复绿难的问题的岩石陡边坡绿化辅助装置。它包括若干设置在岩石陡边坡的坡面上的种植装置,种植装置包括若干设置在岩石陡边坡的坡面上的锚孔及设置在岩石陡边坡的坡面上的种植框,种植框包括混凝土框及设置在混凝土框内的钢筋骨架,钢筋骨架包括若干与锚孔一一对应的锚杆,锚杆的一端伸入对应的锚孔内并埋设在锚孔内,所述种植框与岩石陡边坡的坡面之间共同构成开口朝上的种植槽。该专利通过扎设钢筋骨架以及浇筑混凝土形成混凝土框的方式筑成了种植框,这种种植框需要人为的顺着山体编织钢筋骨架,人力花费大,且施工的工期较长。且在山体坡面绿化后,由于种植框为下部封闭的框体,需要经常地对各个种植框逐个进行浇灌,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能够稳定种植土同时便于对绿化植物进行浇灌的山体修复用种植模块。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山体修复用种植模块,包括框体和装载在框体中的种植土,所述框体朝向山体的一侧开放且设置有基质软板,所述基质软板的外侧与山体表面抵接,所述基质软板包括基质垫、设置在所述基质垫中的主筋和与主筋连接的连接带;所述框体的两侧开设有穿绳孔,所述连接带穿设在所述穿绳孔中,所述框体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将框体固定于所述山体上的固定件。进一步的,所述基质垫中均匀分布有网状的夹筋。进一步的,所述主筋的上部突出所述基质软板形成超出部或所述主筋的一侧设置有辅助筋,所述框体的上边靠近山体的一侧设置有筋容纳槽,所述框体的外壁上相对所述筋容纳槽的下方设置有绑筋棒,所述超出部或所述辅助筋通过筋容纳槽定位后绑缚在所述绑筋棒上。进一步的,所述框体的一侧设置有上连接件,所述框体与上连接件的相对面上设置有下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的外端竖直设置有上连接筒,所述下连接件的外端竖直设置有下连接筒,所述上连接筒与下连接筒的大小结构相同,所述上连接筒和下连接筒在垂直方向上交错设置。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带包括设置在基质软板上部的第一连接带和设置在基质软板下部的第二连接带,所述穿绳孔对应所述连接带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穿绳孔的长边一侧突出设置有凸缘,所述凸缘的上端或下端铰接有夹块,所述夹块的自由端与所述凸缘可拆卸连接。进一步的,所述主筋的形状为U型。本技术中的基质垫由中国专利CN107814637A中的高强度三维立体孔栽培基质制成,预先在模具中将主筋、夹筋、连接带连接或摆放好后,进行高强度三维立体孔栽培基质的发泡,即可将主筋、夹筋、基质垫和连接绳连成一体得到基质软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框体中,基质软板直接与山体接触,种植土被基质软板阻挡,从而能够降低坡面雨水对种框体内的种植土造成的冲刷,减少种植土的流失;基质软板为泡沫多孔结构,具有透气保水的作用,能够避免框体内的植物受涝害,同时,基质软板还可吸收山体表面的径流并保持水分,由于基质软板的内侧与种植土接触,从而种植土可以从基质软板中吸收水分,从而能够延长人工灌溉的间隔时间,节省了人力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安装示意图(左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基质软板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框体(1)、固定件(2)、筋容纳槽(3)、辅助筋(4)、绑筋棒(5)、上连接筒(6)、基质软板(7)、下连接筒(8)、主筋(9)、穿绳孔(10)、夹块(11)、第一连接带(12)、第二连接带(13)、基质垫(14)、夹筋(15)、锚杆(1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山体修复用种植模块,包括框体1和装载在框体1中的种植土,植物播种在种植土中,框体1朝向山体的一侧开放形成后口且设置有基质软板7,基质软板7与后口的形状适配,使得基质软板7能够在后口中进行位置变换以适应不同坡度的山体,基质软板7的外侧与山体表面抵接,基质软板7包括基质垫14、设置在基质垫14中的主筋9和与主筋9连接的连接带,基质垫14由中国专利CN107814637A中的高强度三维立体孔栽培基质制成,类似于聚氨酯泡沫的泡沫软质结构,且植物的根系在生长中能够穿透基质垫14,主筋9为可定型的金属丝;框体1的两侧开设有穿绳孔10,连接带穿设在穿绳孔10中,通过调节连接带穿出穿绳孔10的长度从而调整基质软板7的最大倾角,框体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将框体1固定于山体上的固定件2,通过将锚杆16将固定件2固定在山体上;在山体上固定完毕框体1,固定好连接带的长度后,随着山体的外表坡度摁动主筋9使基质软板7与山体表面贴合,在调整基质软板7之前可以填充部分种植土,也可以在基质软板7调整完毕之后再填充种植土。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基质垫14中均匀分布有网状的夹筋15,夹筋15用于防止基质软板7破碎掉落,增加整个基质软板7的韧性,夹筋15也可以由可定型的金属丝如钢丝制成。进一步的,如图1、图3所示,主筋9的上部突出基质软板7形成超出部或主筋9的一侧设置有辅助筋4,框体1的上边靠近山体的一侧设置有筋容纳槽3,框体1的外壁上相对筋容纳槽3的下方设置有绑筋棒5,超出部或辅助筋4通过筋容纳槽3定位后绑缚在绑筋棒5上,从而将基质软板7的上端的位置固定。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框体1的一侧设置有上连接件,框体1与上连接件的相对面上设置有下连接件,上连接件的外端竖直设置有上连接筒6,下连接件的外端竖直设置有下连接筒8,上连接筒6与下连接筒8的大小结构相同,上连接筒6和下连接筒8在垂直方向上交错设置,通过使用铁丝、扎带、固定棒、树枝、长螺栓、螺柱等将上连接筒6和下连接筒8串起,能够将相邻的两个框体1连接固定。进一步的,如图2至图3所示,连接带包括设置在基质软板7上部的第一连接带12和设置在基质软板7下部的第二连接带13,穿绳孔10对应连接带设置,以便于调整基质软垫的倾斜角度与伸出后口的最大距离。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穿绳孔10的长边一侧突出设置有凸缘,凸缘的上端或下端铰接有夹块11,夹块11的自由端与凸缘可拆卸连接;夹块11和凸缘配合设置,夹块11和凸缘用于锁定连接带的长度,夹块11通过螺栓螺纹连接或卡扣连接在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山体修复用种植模块,包括框体(1)和装载在框体(1)中的种植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1)朝向山体的一侧开放且设置有基质软板(7),所述基质软板(7)的外侧与山体表面抵接,所述基质软板(7)包括基质垫(14)、设置在所述基质垫(14)中的主筋(9)和与主筋(9)连接的连接带;所述框体(1)的两侧开设有穿绳孔(10),所述连接带穿设在所述穿绳孔(10)中,所述框体(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将框体(1)固定于所述山体上的固定件(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体修复用种植模块,包括框体(1)和装载在框体(1)中的种植土,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1)朝向山体的一侧开放且设置有基质软板(7),所述基质软板(7)的外侧与山体表面抵接,所述基质软板(7)包括基质垫(14)、设置在所述基质垫(14)中的主筋(9)和与主筋(9)连接的连接带;所述框体(1)的两侧开设有穿绳孔(10),所述连接带穿设在所述穿绳孔(10)中,所述框体(1)的上部设置有用于将框体(1)固定于所述山体上的固定件(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体修复用种植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垫(14)中均匀分布有网状的夹筋(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山体修复用种植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筋(9)的上部突出所述基质软板(7)形成超出部或所述主筋(9)的一侧设置有辅助筋(4),所述框体(1)的上边靠近山体的一侧设置有筋容纳槽(3),所述框体(1)的外壁上相对所述筋容纳槽(3)的下方设置有绑筋棒(5),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亚明,王纪祥,申新刚,张丹,张茂,许文阁,徐媛媛,杨小利,王俊华,王辉景,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城市园丁园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