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随飞式差速锁结构,包括随飞轮、中央受驱行星齿、壳体容错滑套、覆壳容错滑套、覆壳以及壳体;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随飞式差速锁可实现锁止动作,用于车辆脱困;亦可实现车辆原地坦克转弯动作和反侧的原地坦克掉头动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随飞式差速锁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差速锁
,涉及一种随飞式差速锁结构。
技术介绍
差速器主要是用来平衡车辆转弯时内外轮的转速差,从而使车辆得以顺利转弯而不必耗费过多的能量,也不会因为在转弯的过程中对车辆的车轮造成太大磨损。而正是因为差速器的差速原理及等扭矩作用,当汽车行驶时,车轮常会陷入泥坑或田地而令某个车轮打滑甚至是悬空,从而使车辆陷入困境无法自拔。为了解决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两侧车轮的不同步现象,在车辆的差速器中安装差速锁。差速锁可以将车辆的差速器锁止,以便停止所述差速器的工作。当差速器停止工作时,差速器两端连接车轮或者动力输出轴将同步的转动,从而将扭矩重新分配到两侧的车轮,以便车辆从泥坑或者打滑的路面驶出。现有的差速锁主要被应用于汽车,特别是越野车辆中,以增强所述车辆的越野性能。但现有的差速锁不能即实现差速锁的锁止功能,又同时实现车辆的原地坦克转弯动作和反侧的原地坦克掉头动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随飞式差速锁装置,以解决现有的差速锁在车辆原地坦克转弯动作和反侧原地坦克掉头动作难以实现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随飞式差速锁结构,包括随飞轮1、中央受驱行星齿2、壳体容错滑套3、覆壳容错滑套4、覆壳5以及壳体6;所述随飞轮1的正面边缘设有随飞轮伞齿11,中间设有光通孔12,随飞轮1背面外圈设有外轮背齿13,内圈设有内轮背齿14;所述壳体容错滑套3与覆壳容错滑套4套接在一起,并与随飞轮1外轮相齿和,所述覆壳容错滑套4套接在覆壳5上,壳体容错滑套3套接在壳体6上。所述中央受驱行星齿2上设有行星齿部15和伞齿部16。所述壳体容错滑套4上设有第一回位倒向凸起17、第一拨架18、第一齿部19和壳体容错槽110;所述第一回位倒向凸起17向圆周外侧凸起,每个壳体容错槽110两侧对称分布两个第一回位倒向凸起17,共设有六个;通过第一齿部19与所述随飞轮外轮背齿13相啮合;所述壳体容错槽110设有三个,呈圆周式等间距均布在壳体容错滑套3上。所述覆壳容错滑套4包括第二回位倒向凸起111、第二拨架112、第二齿部113和覆壳容错槽114;所述第二回位倒向凸起111向圆周内侧凸起,每个覆壳容错槽114两侧对称分布两个第二回位倒向凸起111,共设有六个;所述覆壳容错槽114设有三个,呈圆周式等间距均布在覆壳容错滑套4上。所述覆壳5上设有第一套接工位115、第一挡键116、固定工位117和第一光通孔118;所述第一挡键116设有三个,呈圆周等间距分布在覆壳5上。所述覆壳容错滑套4套接在所述第一套接工位115上。所述壳体6内部沿圆周等间距设有四个行星齿,当壳体转动时,所述行星齿带动中央行星齿和中央受驱行星齿2转动;所述壳体6上还设有第二光通孔119、第二挡键120和第二套接工位121;所述第二挡键120设有三个,呈圆周等间距分布在壳体6上。所述壳体容错滑套3套接在所述第二套接工位121上。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随飞式差速锁可实现锁止动作,用于车辆脱困;亦可实现车辆原地坦克转弯动作和反侧的原地坦克掉头动作。附图说明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随飞式差速锁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去壳体后的随飞式差速锁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随飞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随飞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壳体容错滑套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央受驱行星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覆壳容错滑套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覆壳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覆壳与覆壳容错滑套相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覆壳容错滑套上的第二回位倒向凸起的放大示意图结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和2所示,一种随飞式差速锁结构,包括随飞轮1、中央受驱行星齿2、壳体容错滑套3、覆壳容错滑套4、覆壳5以及壳体6;如图3和4所示,所述随飞轮1的正面边缘设有随飞轮伞齿11,中间设有光通孔12,随飞轮1背面外圈设有外轮背齿13,内圈设有内轮背齿14;如图5所示,所述壳体容错滑套3与覆壳容错滑套4套接在一起,并与随飞轮1外轮相齿和,所述覆壳容错滑套4套接在覆壳5上,壳体容错滑套3套接在壳体6上。如图6所示,所述中央受驱行星齿2上设有行星齿部15和伞齿部16。如图5所示,所述壳体容错滑套4上设有第一回位倒向凸起17、第一拨架18、第一齿部19和壳体容错槽110;所述第一回位倒向凸起17向圆周外侧凸起,每个壳体容错槽110两侧对称分布两个第一回位倒向凸起17,共设有六个;通过第一齿部19与所述随飞轮外轮背齿13相啮合;所述壳体容错槽110设有三个,呈圆周式等间距均布在壳体容错滑套3上。如图7所示,所述覆壳容错滑套4包括第二回位倒向凸起111、第二拨架112、第二齿部113和覆壳容错槽114;所述第二回位倒向凸起111向圆周内侧凸起,每个覆壳容错槽114两侧对称分布两个第二回位倒向凸起111,共设有六个;所述覆壳容错槽114设有三个,呈圆周式等间距均布在覆壳容错滑套4上。如图8所示,所述覆壳5上设有第一套接工位115、第一挡键116、固定工位117和第一光通孔118;所述第一挡键116设有三个,呈圆周等间距分布在覆壳5上。所述覆壳容错滑套4套接在所述第一套接工位115上。如图9所示,所述壳体6内部沿圆周等间距设有四个行星齿,当壳体转动时,所述行星齿带动中央行星齿和中央受驱行星齿2转动;所述壳体6上还设有第二光通孔119、第二挡键120和第二套接工位121;所述第二挡键120设有三个,呈圆周等间距分布在壳体6上。所述壳体容错滑套3套接在所述第二套接工位121上。如图10所示,以覆壳和覆壳容错滑套为例,在开放工位时,第一挡键和覆壳容错槽的工位状态。壳体和壳体容错滑套在开放工位时,挡键和容错槽的工位状态与此相同。如图11所示,仍以覆壳和覆壳容错滑套为例,在开放工位时,覆壳容错滑套上的第二回位倒向凸起的放大示意图。覆壳容错滑套上的第二回位倒向凸起为向孔径内侧凸起。壳体容错滑套同理,但是向孔径外侧凸起。本实施例的应用原理为:车辆在铺装路面正常行驶时,差速锁内的中央行星齿不产生自转。但当车辆一侧车轮受困时,两半轴侧行星齿受力不同而产生差速转动,从而使中央行星齿产生自转,则当制动中央行星齿的自转,即可实现两半轴侧行星齿的差速制动,从而达成两半轴侧行星齿无相对转动而实现车辆脱困。本实施例中因随飞轮1的伞齿11与中央受驱行星齿2的伞齿部16时刻啮合,则保证随飞轮1的自转角速度与差速锁壳体6的转动角速度相同时,又中央行星齿本身在壳体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随飞式差速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随飞轮(1)、中央受驱行星齿(2)、壳体容错滑套(3)、覆壳容错滑套(4)、覆壳(5)以及壳体(6);/n所述随飞轮(1)的正面边缘设有随飞轮伞齿(11),中间设有光通孔(12),所述随飞轮(1)背面外圈设有外轮背齿(13),内圈设有内轮背齿(14);/n所述壳体容错滑套(3)与覆壳容错滑套(4)套接在一起,并与随飞轮外轮相齿和,所述覆壳容错滑套(4)套接在覆壳(5)上,壳体容错滑套(3)套接在壳体(6)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随飞式差速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随飞轮(1)、中央受驱行星齿(2)、壳体容错滑套(3)、覆壳容错滑套(4)、覆壳(5)以及壳体(6);
所述随飞轮(1)的正面边缘设有随飞轮伞齿(11),中间设有光通孔(12),所述随飞轮(1)背面外圈设有外轮背齿(13),内圈设有内轮背齿(14);
所述壳体容错滑套(3)与覆壳容错滑套(4)套接在一起,并与随飞轮外轮相齿和,所述覆壳容错滑套(4)套接在覆壳(5)上,壳体容错滑套(3)套接在壳体(6)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随飞式差速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受驱行星齿(2)上设有行星齿部(15)和伞齿部(1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随飞式差速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容错滑套(4)上设有第一回位倒向凸起(17)、第一拨架(18)、第一齿部(19)和壳体容错槽(110),
所述第一回位倒向凸起(17)向圆周外侧凸起,每个壳体容错槽(110)两侧对称分布两个第一回位倒向凸起(17),共设有六个;
通过第一齿部(19)与所述随飞轮外轮背齿(13)相啮合;
所述壳体容错槽(110)设有三个,呈圆周式等间距均布在壳体容错滑套(3)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随飞式差速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覆壳容错滑套(4)包括第二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冬,
申请(专利权)人:安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