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孙治忠专利>正文

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9739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23 02: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具体操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适合的禁航的夹江段水域全部或局部作为保种修复操作场所的建设基地;(2)每个基地必须按照一个物种一套设备的原则,配备相应抗流速生态保育设施,在趸船的牵引下,通过锚链定位,形成固定或移动的保育基地;(3)使用抗流速生态保育技术,实现安全可控的多样化长江水生动物的救护保育;(4)使用无损伤增殖放流救护技术,采用放流直接补充修复避免二次伤害;(5)复制多个基地,通过对长江水生动物多样化种群数量的批量保育、规模化放流,补充修复,达到根本性恢复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采取多种措施真正实现长江水生动物多样化保种修复直至恢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动物养殖
,具体为针对长江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
技术介绍
根据上世纪六十年代科考显示,长江水生动物物种一直维持在三百种以上,且种群数量相当庞大、曾占我国淡水种类的三分之一,是公认的国家种质基因宝库。近年来多家科研机构的科考调查显示和长江办的权威公布,整个长江流域的水生动物物种仅存一百余种,而且种群数量在急剧下滑,如盛名已久的“长江三鲜”也已名存实亡,其中鲥鱼已绝迹,江河豚也难见踪影,只有长江刀鱼目前尚存极少种群,且也已岌岌可危;昔日被誉称“水中大熊猫”的白鳍豚也近二十年未见踪迹。现有的长江江豚锐减,仅存1012头,如果没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保种修复方案,白鳍豚的结局将是长江江豚的可怕缩影。目前,通过长江干流两岸环境整治和红线管理,遏制了长江两岸的环境不再继续恶化;入江水域水质达标环保管控,促使水质好转;干流全线长期禁捕将有效控制物种流失和避免江豚受伤影响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并针对性的设立了多个江豚自然保护区和各类物种救护站。虽然起到了控制局部地域环境不再继续恶化的作用,但根据长期以来各类救护站的救护数据和各江豚自然保护区的自然保种繁殖增加综合数据,均充分说明救护站的实用意义有待提升和江豚自然保护区的野外保种繁殖促进增加的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正常结果。从中科院水生所对长江江豚的科研显示,虽然在人工干预促进江豚自繁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就规模化对整个长江流域通过人工促进繁育保种增加方面尚无良策。因此,迫切需要一种修复方式来实现长江江豚的保种修复和恢复。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以上现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具体操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适合的禁航的夹江段水域全部或局部作为保种修复操作场所的建设基地;(2)每个基地必须按照一个物种一套设备的原则,根据规划要求配备相应的抗流速生态保育设施,在趸船的牵引下,通过锚链定位,形成固定或移动的保育基地;(3)使用抗流速生态保育技术,实现安全可控的多样化长江水生动物的救护保育;(4)使用无损伤增殖放流救护技术,采用增殖放流直接补充修复,可有效避免各类水生动物在放流过程中的二次伤害;(5)复制多个基地,通过对长江水生动物多样化种群数量的批量保育、规模化放流,补充修复,达到根本性恢复的目的。优选的,所述修复技术采用“哪里来,哪里育、哪里放”的补充修复方法。优选的,所述修复技术在实施保育救护修复的同时,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营造长江水生动物的正常生育环境,使正常产卵量增加,从根本上逆转下滑好转,达到最佳修复效果。更优选的,所述修复技术采用抗干扰的物种单独保育的原则,通过多个救护保育放流系统设备的共同作用,来实现多样化长江水生动物物种的批量保育和规模放流补充的预期效果。本技术方案选用符合保育条件的多个禁航的夹江段水域局部或全部,作为针对性、规模保育基地的建设场所。使用趸船牵引和多个抗流速生态保育放流设备和配套的康复治疗救护系统组合成救护保育放流基地。在锚链系统的固定下,可形成固定或移动的多功能修复基地。采用抗流速生态保育(养殖)技术,实现批量保种保育出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水生动物的多样化优质苗种。当放流苗种达到符合增殖放流的最佳规格和数量、质量时,采用无损伤增殖放流救护技术,避免二次伤害,确保放流成活率和存活率,直接放回长江,补充修复。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针对长江航运和环境综合因素对长江江豚为代表的水生动物的根本影响,对症下药,通过在禁航的夹江段水域建设多样性多功能长江保种保育放流救护基地,采用人工干预快速补充修复,达到恢复的目标;通过复制多个基地的方法,按计划实现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多样化长江水生动物的批量生产,规模化放流补充修复,实现全长江的根本性恢复;通过多级国家科研机构的共同努力,借助基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修复,真正实现长江水生动物多样化保种修复的目标。本专利技术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还具有以下优点:(1)该方案是目前采用全人工手段修复并实现根本恢复的最佳方案;(2)能通过成功复制多个基地的方法,安全可控按计划实现全长江流域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长江多样化水生动物的根本性修复,并达到恢复;(3)采用该方案没有操作人员安全危险;(4)能确保所保育的长江水生动物安全可控,实现计划性保育修复;(5)能对长江江豚采用设备促进自繁增加的最佳针对效果,达到规模保种的效果;(6)能提升江豚自然保护区功能;(7)能对多样化长江水生动物苗种进行批量保育,规模化放流补充修复,并为持续修复提高有力保障;(8)能复制应用到其他水域进行修复操作;(9)能对多样化水生动物(包括外来物种)提供安全可控的实验平台;(10)能针对性修复、缩短修复和恢复周期;(11)能为国家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12)通过使用该方案,能促进使用修复水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3)填补通过全人工手段操作实现大型复杂水域及多样化水生动物资源修复,并达到恢复的空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更为详细、完整的说明。具体实施例1,长江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具体操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1)选择适合的禁航的夹江段水域全部或局部作为长江江豚的保种修复操作场所的建设基地,非夹江水域效果略差。(2)每个基地必须按照一个物种一套设备的原则,根据规划要求配备相应的抗流速生态保育设施,在趸船的牵引下,通过锚链定位,形成固定或移动的保育基地。(3)使用抗流速生态保育技术,实现安全可控的多样化长江水生动物的救护保育。(4)使用无损伤增殖放流救护技术,采用放流直接补充修复,可有效避免各类水生动物在放流过程中的二次伤害。(5)通过复制多个基地的方法,对长江江豚为代表的长江水生动物多样化种群数量的批量保育、规模化放流,补充修复,达到根本性恢复的目的。该方案系针对性采用人工干预操作方法实施对长江江豚为代表的多样化水生动物安全可控的最佳方案,无论胎生的长江江豚和卵生的中华鲟、长江鲟,还是其他多样化水生动物都必须遵循其依赖长江生存的综合特性。采用“哪里来,哪里育、哪里放”的补充修复方法,在长江水质好转、环境继续恶化得到的有效控制情况下,针对航运船只及船桨,噪音和行驶的波浪冲击对以长江江豚为代表的长江多样化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及繁育环节造成的根本影响,尤其是对长江江豚的惊吓使其产生的不安全感觉,是直接导致长江江豚自然交配、繁殖增加的出生率极低,也是目前长江江豚种群数量急剧下滑的根本原因。其他像中华鲟、长江鲟等卵生的多样化水生动物因产卵、孵化场所的严重破坏导致出生率极低,直接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滑。因此,在使用该方案实施保育救护修复的同时,加强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使正常产卵量增加,从根本上逆转下滑好转,达到最佳修复效果。根据目前长江水生动物种群数量资源受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其特征在于:具体操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n(1)选择适合的禁航的夹江段水域全部或局部作为保种修复操作场所的建设基地;/n(2)每个基地必须按照一个物种一套设备的原则,根据规划要求配备相应的抗流速生态保育设施,在趸船的牵引下,通过锚链定位,形成固定或移动的保育基地;/n(3)使用抗流速生态保育技术,实现安全可控的多样化长江水生动物的救护保育;/n(4)使用无损伤增殖放流救护技术,采用增殖放流直接补充修复,可有效避免各类水生动物在放流过程中的二次伤害;/n(5)复制多个基地,通过对长江水生动物多样化种群数量的批量保育、规模化放流,补充修复,达到根本性恢复的目的。/n

【技术特征摘要】
1.长江水生动物的保种修复技术,其特征在于:具体操作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1)选择适合的禁航的夹江段水域全部或局部作为保种修复操作场所的建设基地;
(2)每个基地必须按照一个物种一套设备的原则,根据规划要求配备相应的抗流速生态保育设施,在趸船的牵引下,通过锚链定位,形成固定或移动的保育基地;
(3)使用抗流速生态保育技术,实现安全可控的多样化长江水生动物的救护保育;
(4)使用无损伤增殖放流救护技术,采用增殖放流直接补充修复,可有效避免各类水生动物在放流过程中的二次伤害;
(5)复制多个基地,通过对长江水生动物多样化种群数量的批量保育、规模化放流,补充修复,达到根本性恢复的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治忠尹绍武周国平孙小雨孙小峰孙钱多
申请(专利权)人:孙治忠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