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碳酸酯树脂和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5696250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1: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耐热性、机械强度优异,在聚合时、成型时不易着色,透明性、色调优异的新型的聚碳酸酯树脂。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含有来自下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所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硼酸含量为100重量ppm以下且/或叔胺含量为1000重量ppm以下,进一步具有来自下述式(2)所示的碳酸二酯的末端苯基,该末端苯基浓度为30μeq/g以上。(式(1)中,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聚碳酸酯树脂和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耐候性、耐热性、透明性、色调、机械强度优异的聚碳酸酯树脂、成型品和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聚碳酸酯树脂(以下称为PC)由于透明性、耐冲击性、耐热性、尺寸稳定性优异,因此,作为工程塑料在电气·电子用途、汽车用途、建材、家具、乐器、杂货类等广泛的领域中使用。另外,与无机玻璃相比,加工形状的自由度高,能够进行多个部件的一体化,因此,可期待车体的设计性、轻量化、生产率的提高。然而,以往的PC长时间暴露于室外时因太阳光线而导致色调、透明性、机械强度降低,因此,在室外使用的用途中有限制。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已知有将紫外线吸收剂添加于PC的方法。在添加了紫外线吸收剂的情况下,虽然确认到紫外线照射时的色调等的改善,但存在招致树脂本身的色调、耐热性、透明性的降低,且在成型时紫外线吸收剂挥发而污染模具,导致成型品外观不良等课题。因此,提出了一种将分子骨架中不具有苯环结构的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以异山梨醇为代表的分子内具有醚键的含氧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作为原料的耐候性优异的聚碳酸酯树脂(例如专利文献1~6)。这些聚碳酸酯树脂通常通过被称为酯交换法或熔融聚合法的方法来制造,使上述二羟基化合物与碳酸二苯酯等碳酸二酯在碱性催化剂的存在下以200℃以上的高温进行酯交换,并将副产生的苯酚等除去到体系外,由此进行聚合而得到聚碳酸酯树脂。然而,使用如上所述的不具有酚性羟基的单体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与使用双酚A等具有酚性羟基的单体而得到的聚碳酸酯树脂相比,存在在暴露于高温的聚合中、成型中色调变差,结果在照射紫外线、可见光线时色调进一步变差这样的课题。因此,可以说仍不存在耐候性、耐热性、透明性、色调、机械强度优异的聚碳酸酯树脂。此外,以往已知有将2,2,4,4-四甲基-1,3-环丁二醇(以下称为TMCBD)用作单体的聚碳酸酯共聚物(专利文献7~10和非专利文献1)。另外,用于制造TMCBD的方法记载于专利文献11,用于制造TMCBD的原料的方法记载于非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214665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14675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2-86618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公昭38-26798号公报专利文献5:日本特公昭39-1546号公报专利文献6:日本特开2015-78257号公报专利文献7:日本特开昭63-92644号公报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平2-222416号公报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平11-240945号公报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15-137355号公报专利文献11:日本特表平8-506341号公报非专利文献非专利文献1:CAREYCECILGEIGER,JACKD.DAVIES,WILLIAMH.DALY,Aliphatic-AromaticCopolycarbonatesDerivedfrom2,2,4,4-Tetramethyl-1,3-cyclobunatnediol,JournalofPolymerScience:PartA:PolymerChemistry,1995,Vol.33,2317-2327非专利文献2:BulletineoftheFacultyofEnfineering,HokkaidoUniversity,67:155-163(1973)。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热性、机械强度优异,在聚合时、成型时不易着色,透明性、色调优异,具有良好的耐候性的新型的聚碳酸酯树脂。本专利技术人为了解决上述课题反复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含有来自不具有苯环结构的二羟基化合物并且使杂质为特定量以下的以2,2,4,4-四甲基-1,3-环丁二醇(以下称为TMCB)为代表的具有环丁烷环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聚碳酸酯树脂的耐热性、机械强度优异,在聚合时、成型时不易着色,透明性、色调优异,进而具有良好的耐候性,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即,根据本专利技术,可提供下述(构成1)~(构成15)。(构成1)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含有来自下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所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硼酸含量为100重量ppm以下且/或叔胺含量为1000重量ppm以下,进一步具有来自下述式(2)所示的碳酸二酯的末端苯基,该末端苯基浓度为30μeq/g以上。(式(1)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碳原子数1~1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6~20的环烷氧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碳原子数7~20的芳烷基、碳原子数6~10的芳氧基或碳原子数7~20的芳烷氧基、或者卤素原子。环丁烷环表示顺式·反式异构体混合物、顺式异构体单独、反式异构体单独中的任一种)(式(2)中,R5、R6各自独立地为取代或无取代的芳香族基团)(构成2)根据上述1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由顺式-反式异构体混合物构成。(构成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由顺式-反式异构体混合物构成,顺式异构体比率为30~90%。(构成4)根据上述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硼酸含量为0.1重量ppm~80重量ppm。(构成5)根据上述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叔胺含量为0.1重量ppm~500重量ppm。(构成6)根据上述5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叔胺为三乙胺。(构成7)根据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为2,2,4,4-四甲基-1,3-环丁二醇。(构成8)根据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进一步含有来自选自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和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的结构单元。(构成9)根据上述8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来自上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A)与来自选自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和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的结构单元(B)的摩尔比(A/B)为10/90~90/10。(构成10)根据上述8或9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为选自下述式(3)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式(3)中,m表示2~12的整数)(构成11)根据上述8或9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上述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为选自环己烷二甲醇、三环癸烷二甲醇、金刚烷二醇、五环十五烷二甲醇、3,9-双(2-羟基-1,1-二甲基乙基)-2,4,8,10-四氧杂螺[5.5]十一烷和异山梨醇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构成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含有来自下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所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硼酸含量为100重量ppm以下且/或叔胺含量为1000重量ppm以下,进一步具有来自下述式(2)所示的碳酸二酯的末端苯基,该末端苯基浓度为30μeq/g以上,/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223 JP 2018-030563;20180807 JP 2018-1485141.一种聚碳酸酯树脂,其特征在于,含有来自下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所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的硼酸含量为100重量ppm以下且/或叔胺含量为1000重量ppm以下,进一步具有来自下述式(2)所示的碳酸二酯的末端苯基,该末端苯基浓度为30μeq/g以上,



式(1)中,R1、R2、R3、R4各自独立地表示氢原子、碳原子数1~10的烷基、碳原子数1~10的烷氧基、碳原子数3~20的环烷基、碳原子数6~20的环烷氧基、碳原子数6~10的芳基、碳原子数7~20的芳烷基、碳原子数6~10的芳氧基或碳原子数7~20的芳烷氧基、或者卤素原子,环丁烷环表示顺式·反式异构体混合物、顺式异构体单独、反式异构体单独中的任一种,



式(2)中,R5、R6各自独立地为取代或无取代的芳香族基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由顺式-反式异构体混合物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由顺式-反式异构体混合物构成,顺式异构体比率为30~90%。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硼酸含量为0.1重量ppm~80重量ppm。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叔胺含量为0.1重量ppm~500重量pp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叔胺为三乙胺。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所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为2,2,4,4-四甲基-1,3-环丁二醇。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进一步含有来自选自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和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中的至少1种化合物的结构单元。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聚碳酸酯树脂,其中,来自所述式(1)所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A与来自选自脂肪族二羟基化合物、脂环式二羟基化合物和芳香族二羟基化合物中的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常守秀幸今里健太古野毅山中克浩
申请(专利权)人:帝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