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94941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够有效地使在壳体与间壁之间传递的振动衰减的电机。电机具备:壳体;以及间壁(14),其嵌合于壳体内且在该间壁的外周面形成有易变形部(25),该易变形部(25)使在该间壁与壳体之间传递的振动分散并消散,在易变形部(25)中形成有空间(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以下电机,其具备:外壳,其在内周面安装有定子;及转子,其设置于外壳的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外壳具备:罩壳(壳体),其形成为有底中空筒状,且在内部设置有转子;以及刷握(间壁),其与罩壳的开口部嵌合。在刷握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第三凸状部。当刷握与罩壳卡合时,刷握的多个第三凸状部按压在罩壳的内周面。当转子旋转时,刷握进行振动。刷握的振动可靠地被传递到质量大的罩壳,利用罩壳来使刷握的振动衰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70630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但是,专利文献1的电机中的振动衰减的方法存在改进的余地。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使在壳体与间壁之间传递的振动衰减的电机。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以下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电机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壳体;以及间壁,其嵌合于所述壳体内,且在该间壁的外周面形成有易变形部,该易变形部使在该间壁与所述壳体之间传递的振动分散并消散,在所述易变形部中形成有空间。根据本专利技术,从壳体和间壁中的一者向另一者传递的振动被传递到易变形部。由于在易变形部中形成有空间,因此与没有在易变形部中形成空间的情况相比,由于传递来的振动而使得易变形部更容易向空间等变形。这是因为,由于间壁的轴向的剖面或径向的剖面处的剖面惯性矩的效果,易变形部的表观硬度减少与空间的剖面相应的量而易变形部的位移量增加,或为了使易变形部以一定的位移量变形所需要的应力变小。传递到易变形部的振动由于易变形部而有效地被分散并消散、衰减。因此,不管从壳体和间壁的任意一个传递来振动,都能够有效地使从壳体和间壁中的一者向另一者传递的振动衰减。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电机中,所述易变形部具有多个从所述间壁的外周面向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支撑片,多个所述支撑片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与所述空间交替地排列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例如,即使由比较硬(纵向弹性模量较大)的材料形成多个支撑片,多个支撑片也仅与壳体的全部内周面中的周向的一部分接触。因此,在壳体与多个支撑片之间作用的力在多个支撑片的外周面集中。和多个支撑片与壳体的全部内周面接触的情况相比,多个支撑片更容易沿着径向和周向变形。因此,能够降低在向壳体内插入间壁时所需要的插入力。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电机中,在将各个所述支撑片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接触的所述周向的长度设为接触长度,将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在所述周向上相邻的多个所述支撑片之间的所述周向的长度设为非接触长度时,将所述接触长度除以所述接触长度与所述非接触长度之和而得到的值为0.4以上且0.6以下。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电机中,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在所述周向上相邻的多个所述支撑片之间的所述周向的长度相对于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到所述空间的底部为止的所述径向的距离之比为1以上且2以下。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电机中,各个所述支撑片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接触的所述周向的长度的合计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所述周向的全长之比为0.1以上且0.6以下。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电机中,在沿着所述壳体的中心轴的方向观察时,各个所述支撑片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接触的所述周向的长度为所述壳体的固有频率下的实际振幅的1倍以上且50倍以下。在此所说的实际振幅是指,对以壳体的固有频率进行着振动的电机,实际测定其振动而得到的振幅。具体地,是指根据由机械振动测试仪或激光多普勒振动测试仪等测定的电机的加速度和振动频率的实测值,计算出假定了正弦波振动的振幅时的振幅。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电机中,配置有所述易变形部的所述壳体的周向的全长相对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所述周向的全长之比为0.25以上。另外,也可以是,在上述的电机中,所述易变形部具备:分散消散衰减部,其使所述振动分散,并使已分散的所述振动消散;以及材料衰减部,其利用所述易变形部变形时的分子间的摩擦使所述振动消散。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机,能够有效地使在壳体与间壁之间传递的振动衰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的电机的纵剖面图。图2是该电机的刷握的立体图。图3是该刷握的从与图2不同的方向观察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图3中的切断线A-A的剖面图。图5是表示在转子的一阶振动的振幅为15μm的情况下,采样得到的机械噪声的变化的图。图6是表示转子的一阶振动的振幅为10μm的情况下,采样得到的机械噪声的变化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电机13壳体14刷握(间壁)25易变形部29肋(支撑片)L1接触长度L2非接触长度L3距离S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图1至图6以电机为有刷电机的情况为例对本专利技术的电机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机1具备:在内周面安装有定子11的外壳10;和在外壳10的内部可绕旋转轴41的中心轴O自由旋转地被支撑的转子40。作为定子11及转子40,可以采用公知的结构。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沿着中心轴O的方向称为轴向。另外,将与轴向垂直的方向称为径向,将绕旋转轴41环绕的方向称为周向。外壳10具备:形成为有底圆筒状(第1端部被封闭的圆筒状)的壳体13;和嵌合于壳体13内的刷握(间壁)14。所述径向、所述周向也是壳体13的径向、壳体13的周向。定子11是永久磁铁等。壳体13例如由铝等金属材料形成。刷握14从壳体13的第2端部向轴向外侧突出。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沿着轴向的、相对于突出的刷握14而言的壳体13侧称为前侧F,将相对于壳体13而言的突出的刷握14侧称为后侧R。此外,前侧F、后侧R这样的描述是为了方便电机1构造的说明,不对该电机1被使用的状态下的姿态进行限定。在壳体13的底壁部16形成有在轴向上贯穿底壁部16的贯穿孔16a。在底壁部16中的贯穿孔16a的开口周缘部固定有轴承19。周壁部17的后端部(第2端部)沿着轴向开口。在图2中示出刷握14的立体图。此外,在图2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壳体13的周壁部17。如图1及图2所示,在壳体13的周壁部17的后端部形成有缺口17a。缺口17a在周壁部17的周向上形成多个。多个缺口17a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而配置。刷握14形成为有顶圆筒状。如图2所示,在刷握14的周壁部20的外周面形成有卡合部23、平坦部24和易变形部25。卡合部23从周壁部2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卡合部23形成于周壁部20的后端部,并且比周壁部20的后端向后侧R突出。卡合部23在周壁部20的外周面形成多个。多个卡合部23在周向上相互隔开间隔地配置于与多个缺口17a对应的位置。如图1所示,多个卡合部23的外切圆的直径和壳体13的周壁部17的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机,其中,/n所述电机具备:/n壳体;以及/n间壁,其嵌合于所述壳体内,且在该间壁的外周面形成有易变形部,该易变形部使在该间壁与所述壳体之间传递的振动分散并消散,/n在所述易变形部中形成有空间。/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11 JP 2019-0442441.一种电机,其中,
所述电机具备:
壳体;以及
间壁,其嵌合于所述壳体内,且在该间壁的外周面形成有易变形部,该易变形部使在该间壁与所述壳体之间传递的振动分散并消散,
在所述易变形部中形成有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中,
所述易变形部具有多个从所述间壁的外周面向所述壳体的径向外侧突出的支撑片,
多个所述支撑片在所述壳体的周向上与所述空间交替地排列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其中,
在将各个所述支撑片与所述壳体的内周面接触的所述周向的长度设为接触长度,将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在所述周向上相邻的多个所述支撑片之间的所述周向的长度设为非接触长度时,
将所述接触长度除以所述接触长度与所述非接触长度之和而得到的值为0.4以上且0.6以下。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机,其中,
沿着所述壳体的内周面的在所述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桑野邦宏村本崇
申请(专利权)人:马渊马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