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光发射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9465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1: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激光发射装置,包括泵浦源1、谐振腔2和聚光腔3,泵浦源1和谐振腔2放置在聚光腔3内,其特征在于,聚光腔3嵌在金属外腔4内;聚光腔3的两个端面各有一个端头固定部件5、6,两个端头固定部件5、6将泵浦源1和谐振腔2的两端同时固定;泵浦源1的线缆出入口位于端头固定部件5、6上,且所述线缆出入口不与金属外腔4接触;两个端头固定部件5、6通过一种两端连接结构固定为一体;其中端头固定部件5、6都为绝缘耐高温材料。这样的激光发射装置既可以通过金属腔保证电磁兼容(EMC)测试的需求,又通过各种技术方案将激光发射装置内部、外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不易损坏,还通过各种保证高压绝缘的技术手段,较好的解决由于高压泵浦源1附带的高电压击穿空气、造成漏电、损坏电子设备元器件等问题,保证了光学设备的精密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激光发射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激光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激光发射装置。
技术介绍
激光发射装置,一般包括包括泵浦源1、谐振腔2和聚光腔3等部件。以便携式激光液样收集设备为例,谐振腔2为一般为晶体棒,泵浦源1一般为高压氙灯,高压氙灯附带的电压往往高达数千伏甚至上万伏,极易击穿空气、漏电并损坏电子设备元器件,造成整台激光发射装置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激光发射装置,可以较好的解决由于高压泵浦源1附带的高电压击穿空气、造成漏电、损坏电子设备元器件等问题同时能较好地解决EMC干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发射装置,包括泵浦源1、谐振腔2和聚光腔3,泵浦源1和谐振腔2放置在聚光腔3内,其特征在于,聚光腔3嵌在一个金属外腔4内;聚光腔3的两个端面各有一个端头固定部件5、6,两个端头固定部件5、6将泵浦源1和谐振腔2的两端同时固定;两个端头固定部件5、6通过一种两端连接结构固定为一体;泵浦源1的线缆出入口位于端头固定部件5、6上,且所述线缆出入口不与金属外腔4接触;其中端头固定部件5、6都为绝缘耐高温材料。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发射装置,既可以通过金属腔保证电磁兼容(EMC)测试的需求,又通过各种技术方案将激光发射装置内部、外部固定连接在一起、不易损坏,还通过各种保证高压绝缘的技术手段,较好的解决便携式激光液样收集设备中由于高压泵浦源1附带的高电压击穿空气、造成漏电、损坏电子设备元器件等问题,保证了光学设备的精密性和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激光发射装置主体结构剖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激光发射装置外壳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激光发射装置端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光路、线路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后段剖面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漏电局部特征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防漏电结构轴测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腔纵向全剖视图和外观整体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外腔横向全剖视图和外观整体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端面密封结构的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EMC测试又叫做电磁兼容(EMC),指的是对电子产品在电磁场方面干扰大小(EMI)和抗干扰能力(EMS)的综合评定,是产品质量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激光发射装置,一般包括包括泵浦源1、谐振腔2和聚光腔3等部件。激光发射装置在作为产品时,也往往需要通过电磁兼容(EMC)的测试认证,才能够上市销售。为了通过电磁兼容(EMC)的测试认证,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思是利用一个金属外腔4将泵浦源1、谐振腔2和聚光腔3等部件包裹起来,屏蔽电磁辐射。但这样还是存在大量的问题。以便携式激光液样收集设备为例,谐振腔2为一般为晶体棒,泵浦源1一般为高压氙灯,高压氙灯的工作电压往往高达数千伏甚至上万伏。因便携式设备的体积较小,各元器件布局紧凑(整个设备仅有手掌大小),设备内部氙灯上的高压极易击穿空气、漏电并损坏周边电子设备元器件,造成整台激光发射装置失效。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的技术方案,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为一种激光发射装置,包括泵浦源1、谐振腔2和聚光腔3,泵浦源1和谐振腔2放置在聚光腔3内,其特征在于,聚光腔3嵌在一个金属外腔4内;聚光腔3的两个端面各有一个端头固定部件5、6,两个端头固定部件5、6将泵浦源1和谐振腔2的两端同时固定;两个端头固定部件5、6通过一种两端连接结构固定为一体;泵浦源1的线缆出入口位于端头固定部件5、6上,且所述线缆出入口不与金属外腔4接触;其中端头固定部件5、6都为绝缘耐高温材料。在电子设备及电子产品中,电磁干扰能量通过传导性耦合和辐射性耦合来进行传输。对辐射性耦合则需采用屏蔽技术加以抑制。而当前电磁频谱日趋密集、单位体积内电磁功率密度急剧增加、高低电平器件或设备大量混合使用,设备及系统电磁环境日益恶化,在此情况下,电磁屏蔽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导电的金属能对电磁波产生反射、吸收和抵消等作用。从而达到减少电磁波辐射的目的。当干扰电磁场的频率较高时,利用低电阻率的金属材料中产生的涡流,形成对外来电磁波的抵消作用,从而达到屏蔽的效果。由于辐射源分为近区的电场源、磁场源和远区的平面波,因此屏蔽体的屏蔽性能依据辐射源的不同,在材料选择、结构形状和对孔缝泄漏控制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在设计中要达到所需的屏蔽性能,则需首先确定辐射源,明确频率范围,再根据各个频段的典型泄漏结构,确定控制要素,进而选择恰当的屏蔽材料,设计屏蔽壳体。通过精心设计,我们选用了Al6061铝材作为金属外腔4的材质,金属外腔4的长度大于金属外腔4的内壁半径的1.5倍以上,且金属外腔4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空腔体,其光滑的内壁表面可以更好的对电磁波产生反射作用,电磁屏蔽效果更好。当聚光腔3本体为金属材质时(即金属外腔4与聚光腔3融为一体),虽然结构相对简单,但铝材对于泵浦源1产生的光线反射率不够高,影响了激光发射装置的整体性能,而直接选用反射率更高的金属金或银的材质的话,则成本过于昂贵。而且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激光发射装置,其内部泵浦源1有正极、负极和触发极等线缆需要引出,其中负极接地,正极电压为200至300伏,但触发极电压极高,可高达6000至12000伏,且激光发射装置外的各种电路板上往往也有接地,当包裹内部泵浦源1、谐振腔2和聚光腔3等零部件的外腔使用金属材质时,极易导致电气间隙、爬电距离或绝缘穿透距离因金属材质而大大缩小,极易击穿空气、漏电并损坏电子设备元器件,造成整台激光发射装置失效。而且聚光腔3本体为金属材质时(即金属外腔4与聚光腔3融为一体)时,其内部泵浦源1为高压器件,内部的高压将空气击穿后,金属材质的聚光腔3极易将高压导出,引起漏电甚至器件短路损坏等更严重的后果。而聚光腔3嵌在金属外腔4内时,既保证了内部高压无法顺利导出,又保证了良好的EMC性能。而聚光腔3嵌在金属外腔4内时,我们采用这样的方案:聚光腔3为一个石英管,在石英管除去两个端面的外表面上或者包含两个端面的外表面上镀有聚光反射涂层,聚光反射涂层分为两层,由内到外依次是:金属反射膜和石墨烯涂层。金属反射膜我们选用银膜,通过金属反射膜,提高了聚光腔3的反射率,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通过石墨烯涂层,使得金属反射膜牢固的附着在石英管表面,且石墨烯涂层也具有良好的导热作用,不易老化,且这样的结构成本低于聚光腔3本体为金属材质的方案。金属反射膜为银层,银层厚度小于500μm,该银层镀膜方式为滚镀。聚光腔3的石英管的材质为掺锶石英,掺锶率小于0.1‰,石英管厚度小于3mm。又由于上述提及的高压漏电的原因,泵浦源1的线缆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激光发射装置,包括泵浦源(1)、谐振腔(2)和聚光腔(3),泵浦源(1)和谐振腔(2)放置在聚光腔(3)内,/n其特征在于,/n聚光腔(3)嵌在一个金属外腔(4)内;/n聚光腔(3)的两个端面各有一个端头固定部件(5)、(6),两个端头固定部件(5)、(6)将泵浦源(1)和谐振腔(2)的两端同时固定;/n两个端头固定部件(5)、(6)通过一种两端连接结构固定为一体;/n泵浦源(1)的线缆出入口位于端头固定部件(5)、(6)上,且所述线缆出入口不与金属外腔(4)接触;/n其中端头固定部件(5)、(6)都为绝缘耐高温材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激光发射装置,包括泵浦源(1)、谐振腔(2)和聚光腔(3),泵浦源(1)和谐振腔(2)放置在聚光腔(3)内,
其特征在于,
聚光腔(3)嵌在一个金属外腔(4)内;
聚光腔(3)的两个端面各有一个端头固定部件(5)、(6),两个端头固定部件(5)、(6)将泵浦源(1)和谐振腔(2)的两端同时固定;
两个端头固定部件(5)、(6)通过一种两端连接结构固定为一体;
泵浦源(1)的线缆出入口位于端头固定部件(5)、(6)上,且所述线缆出入口不与金属外腔(4)接触;
其中端头固定部件(5)、(6)都为绝缘耐高温材料。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激光发射装置,
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端连接结构为两个端头固定部件(5)、(6)的外壁分别被一个容纳壳所包覆,两个容纳壳(7)、(8)通过一种两端连接单元连接在一起。


3.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激光发射装置,两端的端头固定部件(5)、(6)和容纳壳(7)、(8)上各有一个相匹配的通孔,分别为泵浦源(1)的正极的线缆出入孔(9)和负极的线缆出入孔(10),
其特征在于,
两端的端头固定部件(5)、(6)和容纳壳在泵浦源(1)的负极线缆的出入孔(10)的一端,有一个相匹配的泵浦源(1)触发极的线缆出入孔(11);
两端的端头固定部件(5)、(6)和容纳壳在泵浦源(1)的正极线缆的出入孔(9)的一端,有一个相匹配的谐振腔(2)的出光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文耀潘镜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北扶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