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结构吊顶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864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钢结构吊顶连接结构,其包括上盖与下盖,上盖与下盖上下相对,上盖处于横杆与竖杆交叉处的上方,下盖处于横杆与竖杆交叉处的下方;上盖与下盖相互靠近的一侧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凹槽,每个凹槽上两相互平行的侧壁处设置有供横杆或竖杆穿过的缺口,缺口处的侧壁与横杆或竖杆外侧表面抵接;上盖与下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方便在横杆与竖杆交叉处实现横杆与竖杆的固定连接、降低操作难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结构吊顶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吊顶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钢结构吊顶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吊顶是指房屋居住环境顶部装修的一种装饰,吊顶有钢结构的吊顶、木质结构吊顶以及石膏板吊顶,在居住空间中多采用石膏板吊顶,在写字楼空间中多采用钢结构吊顶。如图1所示,现有的钢结构吊顶包括横杆3与竖杆4,横杆3与竖杆4均各设置有若干根,若干横杆3相互平行,若干竖杆4也相互平行,横杆3与竖杆4相互交叉垂直,并且在交叉处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横杆3与竖杆4两端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墙体上。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因横杆与竖杆均设置有多根,使得横杆与竖杆的交叉处存在许多个,通过焊接的方式使得交叉处的横杆与竖杆连接,操作人员就需要进行多次的焊接工作,操作过程繁琐,而且吊顶处于空间的顶部,焊接的难度本身就比较高,故而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钢结构吊顶连接结构,其具有方便在横杆与竖杆交叉处实现横杆与竖杆的固定连接、降低操作难度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钢结构吊顶连接结构,包括上盖与下盖,上盖与下盖上下相对,上盖处于横杆与竖杆交叉处的上方,下盖处于横杆与竖杆交叉处的下方;上盖与下盖相互靠近的一侧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凹槽,每个凹槽上两相互平行的侧壁处设置有供横杆或竖杆穿过的缺口,缺口处的侧壁与横杆或竖杆外侧表面抵接;上盖与下盖通过螺栓固定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盖与下盖的设置,使得横杆与竖杆交叉处的连接不需要焊接,只需将上盖安装在交叉处的上方,下盖安装在交叉处的下方,之后上盖与下盖再通过螺栓连接,此时横杆与竖杆交叉处就被连接在了一起,相比于对该处进行焊接的方式,此种方式在连接时操作更加的简单方便,而且也更加快捷,并且不会留下焊接的痕迹,提升了整体的美观度。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盖与下盖之间设置有用于初步连接上盖与下盖的卡扣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扣组件的设置,使得上盖与下盖在进行螺栓连接之前可以首先进行一个初步的连接,此时下盖不会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掉下,方便螺母的拧动,提升了操作的便利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卡扣组件包括插杆与形变环,插杆竖向固定设置在所述下盖靠近所述上盖一侧的表面上,插杆上端穿过上盖,上盖上设置有穿孔供插杆穿过;形变环固定设置在穿孔中,插杆上端穿过形变环且与形变环过盈配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杆与穿孔的设置,使得上盖与下盖连接起来;形变环的设置,使得插杆不易从穿孔中掉出,上盖与下盖也就可以稳定的连接起来,下盖不易向下掉下,达到初步连接上盖与下盖的目的。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插杆上端固定设置有圆台,圆台穿过所述形变环,并且圆台直径更大一端的端面与形变环远离所述下盖一侧表面形成隔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台的设置,进一步提升了插杆与与上盖的连接强度,此时因圆台直径更大一端的端面与形变环远离下盖一侧表面形成隔挡,使得插杆更加不易从穿孔中脱出。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下盖两竖向平行的外侧表面上分别固定设置有一块定位板,定位板一端与下盖固定连接,定位板另一端向靠近所述上盖的方向延伸;在上盖外侧表面上还设置有与定位板相适配的定位槽,定位槽靠近下盖一侧开口;在定位板插入定位槽中时,所述插杆插入所述穿孔中。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板与定位槽的设置,使得操作人员在安装下盖时可以通过观察定位板是否安装在定位槽中来观察插杆是否准确插入到穿孔中,提升了操作的便利性,使得下盖可以更加快速的完成安装。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之间设置有限位组件,限位组件用于限制所述横杆与所述竖杆沿自身长度方向滑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组件的设置,使得横杆与竖杆不易发生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提升了吊顶整体的稳定性。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限位组件包括母限位片与子限位片,母限位片固定设置在凹槽的槽底,子限位片固定设置在横杆与竖杆的竖向侧表面上,在所述上盖与所述下盖相互盖合时,母限位片与子限位片竖向相互形成隔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子限位片与母限位片相互形成隔挡,使得横杆与竖杆受到沿自身长度方向的力时不易被拉动,提升了横杆与竖杆连接的稳定性,使得吊顶整体的稳定性也得到加强。本技术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缺口处的底部固定设置有软垫层,软垫层远离缺口处底部一侧表面与所述横杆或所述竖杆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软垫层的设置,使得上盖与下盖相互连接时能够更加有力的挤压横杆与竖杆,提升了上盖与下盖对横杆与竖杆固定强度以及固定效果,横杆与竖杆也就更加不易发生位置上的移动。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上盖与下盖的设置,使得横杆与竖杆在交叉处能够连接在一起,并且在安装上盖与下盖时也比较方便快捷,操作的难度比较低,相比于焊接的方式,此种方式不会在横杆与竖杆的交叉处留下焊接的痕迹,提升了整个吊顶的美观度;子限位片与母限位片相互形成隔挡,使得横杆与竖杆受到沿自身长度方向的力时不易被拉动,提升了横杆与竖杆连接的稳定性,使得吊顶整体的稳定性也得到加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
技术介绍
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局部仰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上盖;11、穿孔;12、定位槽;2、下盖;21、定位板;3、横杆;4、竖杆;5、凹槽;51、缺口;511、软垫层;6、卡扣组件;61、插杆;611、圆台;62、形变环;7、母限位片;8、子限位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2与图3,用新型公开的一种钢结构吊顶连接结构,包括上盖1与下盖2,上盖1与下盖2均呈长方体形状且为不锈钢材质,上盖1与下盖2上下相对,上盖1处于横杆3与竖杆4交叉处的上方,下盖2处于横杆3与竖杆4交叉处的下方;上盖1与下盖2相互靠近的一侧表面上分别一体成型一个凹槽5,凹槽5的截面呈长方形,凹槽5两相互平行的侧表面上均开设有供横杆3或竖杆4穿过的缺口51,缺口51竖向截面呈U形,缺口51处的侧壁与横杆3或竖杆4侧表面抵接;上盖1与下盖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并且螺杆从上往下穿过上盖1与下盖2,螺母处于下盖2的下侧表面上。参照图2与图3,为了方便在下盖2上拧上螺母,在上盖1与下盖2之间设置有用于初步连接上盖1与下盖2的卡扣组件6,使得在下盖2上拧上螺母时不需要用手顶住下盖2,此时下盖2也不易出现下掉的情况。参照图2与图3,卡扣组件6包括插杆61与形变环62,插杆61呈圆柱形且为不锈钢材质,插杆61竖向焊接在下盖2靠近上盖1一侧的表面上,插杆61上端穿过上盖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结构吊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1)与下盖(2),上盖(1)与下盖(2)上下相对,上盖(1)处于横杆(3)与竖杆(4)交叉处的上方,下盖(2)处于横杆(3)与竖杆(4)交叉处的下方;上盖(1)与下盖(2)相互靠近的一侧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凹槽(5),每个凹槽(5)上两相互平行的侧壁处设置有供横杆(3)或竖杆(4)穿过的缺口(51),缺口(51)处的侧壁与横杆(3)或竖杆(4)外侧表面抵接;上盖(1)与下盖(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结构吊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1)与下盖(2),上盖(1)与下盖(2)上下相对,上盖(1)处于横杆(3)与竖杆(4)交叉处的上方,下盖(2)处于横杆(3)与竖杆(4)交叉处的下方;上盖(1)与下盖(2)相互靠近的一侧表面上分别设置有一个凹槽(5),每个凹槽(5)上两相互平行的侧壁处设置有供横杆(3)或竖杆(4)穿过的缺口(51),缺口(51)处的侧壁与横杆(3)或竖杆(4)外侧表面抵接;上盖(1)与下盖(2)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结构吊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盖(1)与下盖(2)之间设置有用于初步连接上盖(1)与下盖(2)的卡扣组件(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结构吊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组件(6)包括插杆(61)与形变环(62),插杆(61)竖向固定设置在所述下盖(2)靠近所述上盖(1)一侧的表面上,插杆(61)上端穿过上盖(1),上盖(1)上设置有穿孔(11)供插杆(61)穿过;形变环(62)固定设置在穿孔(11)中,插杆(61)上端穿过形变环(62)且与形变环(62)过盈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钢结构吊顶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61)上端固定设置有圆台(611),圆台(611)穿过所述形变环(62),并且圆台(611)直径更大一端的端面与形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显军沈常秀李婷陈超杰黄炜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加西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