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下部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863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不会对线条体施加过度荷载的车辆下部构造。线束保护器(10)具备:主体部(11),其将线束(30)收纳于内部;保持部(12),其从主体部(11)的一个侧面(11a)朝向侧方延伸,并在与底面板(3)之间保持清洗液管(20);和安装部(13、13),其设于主体部(11)的另一个侧面(11b),并经由下纵梁(2)安装于车身。清洗液管(20)具有通过向下方迂回而弯曲成谷状且与主体部(11)的下表面(11c)相比位于下方的下突部(21)。线束保护器(10)具有与主体部(11)的下表面(11c)相比使下端面(41)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4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下部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下部构造。
技术介绍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设于车辆下部的线束保护器。线束保护器具备:收纳线束的保护器主体;夹具,其设于保护器主体的侧部且嵌合固定于车身面板;和保护器盖,其铰链结合于保护器主体的侧部且形成有在成形夹具时使金属模具穿插的夹具起模孔。而且,作为线条体的清洗液管(washertube)被多个保持部保持并以沿着保护器主体的长度方向的方式邻接设置于该保护器主体。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381035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以往的车辆下部构造中,若存在使保护器主体内部的线束分支的分支部,则需要以不干扰分支部的方式使清洗液管的一部分向下方迂回。然而,迂回布线的清洗液管有可能与保护器主体的下表面相比更位于下方。此时,若保持部因乘员上下车时从上方传递的荷载而向下方位移,则有清洗液管被夹在保持部与车身的地板面之间的隐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会对线条体施加过度荷载的车辆下部构造。本专利技术的车辆下部构造具备配置于车身的地板面上方的线束保护器、和与线束保护器邻接配置的线条体,该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线束保护器具备:主体部,其将线束收纳于内部;保持部,其从主体部的一个侧面朝向侧方延伸,并在与地板面之间保持线条体;和安装部,其与主体部的另一个侧面相比设于侧方,并安装于车身,线条体具有与主体部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下方的下突部,线束保护器具有与主体部的下表面相比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不会对线条体施加过度荷载的车辆下部构造。附图说明图1是在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从上方观察到的沿着车辆右侧的下纵梁配置有线束保护器的情况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沿着图1中II-II线的位置上的分支部的结构的车辆下部构造的剖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的线束保护器的车室内侧的侧视图。图4是在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从下方观察到的线束保护器的分支部附近的俯视图。图5是在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将底面板上的部件的高度进行比较的示意性的剖视图。图6是在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中从上方观察到的线束保护器及清洗液管的配置的俯视图。图7是在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辆下部构造中将与图5相当的部分中的底面板上的部件的高度位置进行比较的示意性的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3底面板(地板面)10线束保护器11主体部11a(一个)侧面11b(另一个)侧面11c下表面12保持部13安装部20清洗液管(线条体)21下突部30线束40、140突出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适当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说明方向时,除非特别表示,否则基本上以从驾驶员看到的前后、左右或上下为基础来说明。另外,“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同义。图1表示适用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构造的车辆1。车辆1在作为地板面的底面板3的左右两侧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设有下纵梁2。下纵梁2的构成主要具有下纵梁外构件2a、下纵梁内构件2b和内加强件2c(参照图2)。其中,在下纵梁内构件2b的上表面部设有安装孔2d。另外,在内加强件2c的上表面中的与安装孔2d对应的位置上设有与安装孔2d相比为大径的穿插孔2e。在底面板3的上方经由向车室1d内鼓出的固定部4而设有未图示的前侧座椅。与前侧座椅对应的下纵梁2构成供乘员上下车的车门开口的下缘。另外,在底面板3的上方且在下纵梁2的车宽方向内侧具备:与下纵梁2邻接配置的线束保护器10、和与线束保护器10邻接配置的作为线条体的清洗液管20。线束保护器10具备:主体部11,其将线束30收纳于内部;保持部12,其从主体部11的一个侧面11a朝向侧方延伸,并在与底面板3之间保持清洗液管20;和安装部13、13,其与主体部11的另一个侧面11b相比设于侧方,并安装于下纵梁2。在此,安装部13只要与侧面11b相比位于侧方即可,也包括安装部13从主体部11的下表面或上表面伸出的构造。其中还有,主体部11是大致コ字形的上壳体11u和下壳体11d(参照图2)通过铰链部6连结而成的。而且,使上壳体11u和下壳体11d以将铰链部6作为中心折叠的方式对合并由卡定部7、8卡定。由此,在主体部11的内部形成使线束3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纵向截面呈大致口字形的空间部9。另外,主体部11沿着构成车门开口的下边的下纵梁2延伸设置。因此,收纳于空间部9内的线束30沿着车门开口的下边布线。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以横跨下纵梁2与将前侧座椅的腿部覆盖的腿部罩(footcover)22之间的方式设有踏板装饰件23。踏板装饰件23为树脂制且沿着下纵梁2呈长条形状。另外,踏板装饰件23通过覆盖线束保护器10的上表面而在下纵梁2与踏板装饰件23之间配置有线束保护器10。另外,保持部12在主体部11的长度方向上隔着规定间隔设有多个。各保持部12具有直径与清洗液管20的外径的尺寸大致相同的半圆弧状的管支承面12a。另外,在保持部12上以与管支承面12a相对的方式突出设置有将清洗液管20卡定的卡定爪12b。而且,保持部12从主体部11的一个侧面11a在车宽方向上朝向内侧的侧方延伸,并在与底面板3之间保持清洗液管20。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管支承面12a的上下方向上的朝向形成为,其在邻接配置的保持部12、12中为相反方向。由此,即使对于具有柔软性的清洗液管20,也能由保持部12、12从上下交替地将其夹入并稳定保持。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13具有从侧面11b突出设置的安装臂13d、和夹具13a。其中,夹具13a使基部13c支承于安装臂13d,并分别使头部13b朝向下方突出设置。这些夹具13a将头部13b插入至形成于下纵梁内构件2b的上表面部的安装孔2d内而卡定。由此,夹具13a使头部13b从形成于内加强件2c的上表面的穿插孔2e朝向下方突出。穿插孔2e与安装孔2d相比形成为大径,头部13b以不干扰穿插孔2e的周缘的方式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设于沿前后方向分离的位置上的各个夹具13a向着开口形成于下纵梁内构件2b的上表面的各个安装孔2d卡定。由此,线束保护器10的主体部11沿着下纵梁2的延伸设置方向(车辆前后方向)安装。进一步地,线束保护器10具有分支部14。分支部14使线束30的一部分作为分支线束31而从长度方向的中途起朝向大致正交的车辆内侧的方向分支。分支线束31与前侧座椅的下部连接,从而在设于前侧座椅的电子设备与车身侧的电子设备之间确保了电导通。如图3所示,在分支部14中,在主体部11的一个侧面11a形成有开口部14a。开口部14a供分支线束31贯穿插入并朝向侧方导出。...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具备配置于车身的地板面上方的线束保护器、和与所述线束保护器邻接配置的线条体,该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线束保护器具备:/n主体部,其将线束收纳于内部;/n保持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侧面朝向侧方延伸,并在与所述地板面之间保持所述线条体;和/n安装部,其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个侧面相比设于侧方,并安装于所述车身,/n所述线条体具有与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下方的下突部,/n所述线束保护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相比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311 JP 2019-0442951.一种车辆下部构造,其具备配置于车身的地板面上方的线束保护器、和与所述线束保护器邻接配置的线条体,该车辆下部构造的特征在于,所述线束保护器具备:
主体部,其将线束收纳于内部;
保持部,其从所述主体部的一个侧面朝向侧方延伸,并在与所述地板面之间保持所述线条体;和
安装部,其与所述主体部的另一个侧面相比设于侧方,并安装于所述车身,
所述线条体具有与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相比位于下方的下突部,
所述线束保护器具有与所述主体部的下表面相比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设有使所述线束从开口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水野谅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