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淮阴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建筑缓震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838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缓震支撑结构,包括筒体,由上到下依次由上圆板、滑动杆、支撑装置、盖板、壳体、底板组成;所述的壳体固定连接在底板上;螺栓穿过盖板上的上固定板与壳体上的下固定板将盖板与壳体相连形成一个密闭柱状空间;盖板上固定连接有支撑装置;壳体外侧设有辅助杆及导液管;滑动杆滑动贯穿盖板固定连接位于壳体内部的滑动块,滑动块下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内有缓冲油液,滑动块上部的缓冲油液和下部的缓冲油液通过导液管往复流动;滑动杆上端通过万向球接头与上圆板下表面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内部的缓冲油液将震动荷载均匀分散到各个接触面,达到稳定整体结构的效果,其支撑效果好,结构稳定,保证了外部结构构件安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缓震支撑结构
本技术涉及土木工程支撑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建筑缓震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结构稳定性、安全性要求变得更高,传统结构稳定设计方法是依靠增加结构自身的强度、变形能力来提高稳定性的,可以容许很大的能量从地面传递给结构,但结构构件的损伤是不可避免;若在结构构件下部安装减震器,结构构件平时会一定的晃动,结构构件平时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通过内部的缓冲油液将震动荷载均匀分散到各个接触面,达到稳定整体结构及支撑效果好的建筑缓震支撑结构。技术方案:本技术包括筒体,由上到下依次由上圆板、滑动杆、支撑装置、盖板、壳体、底板组成;所述的壳体固定连接在底板上;盖板两侧设有的上固定板,壳体两侧上设有下固定板,通过螺栓将盖板与壳体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盖板上固定连接有支撑装置;壳体外侧设有辅助杆及导液管,导液管上设有碟阀;所述的滑动杆滑动贯穿盖板固定连接位于壳体内部的滑动块,滑动块下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内有缓冲油液;所述的滑动杆上端通过万向球接头与上圆板下表面转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壳体内上部的缓冲油液和下部的缓冲油液通过蝶阀往复流动,工人调节蝶阀的开度从而调节缓冲油液流过蝶阀的速率,瞬间增大缓冲油液的瞬间接触面,通过内部的缓冲油液将震动荷载均匀分散到各个接触面。进一步的,所述的支撑装置为钢化玻璃,所述的钢化玻璃的外侧面粘接有尼龙网,尼龙网的外侧面粘接有柔性橡胶。进一步的,所述的滑动杆的外侧面套接有橡胶圈,橡胶圈位于盖板的上方。进一步的,所述的上圆板下表面的侧边分别与四个弹性绳的上端固定连接,四个弹性绳的下端均与盖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四个弹性绳绕滑动杆等角度分布,四个弹性绳均竖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的壳体的外侧面绕其轴线等角度固定有八个辅助杆,辅助杆沿竖直方向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的滑动块包括中间板,中间板的上表面固定有上圆形板,中间板的下表面粘接有下圆形板,上圆形板的轴线、中间板的轴线和下圆形板的轴线重合,上圆形板的直径和下圆形板的直径相等,上圆形板的直径大于中间板的直径,中间板的外侧面和环形橡胶垫的内壁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建筑缓震支撑结构,所述的环形橡胶垫上表面外边沿和下表面外边沿均延伸有凸环,上侧的凸环和上圆形板的外侧面粘接,下侧的凸环和下圆形板的外侧面粘接。进一步的,所述的壳体上端和盖板之间设有橡胶垫圈,橡胶垫圈外侧面直径等于壳体外侧面直径。进一步的,所述的底板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固定穿孔,底板的下表面粘接有橡胶垫片。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固定穿孔,底板的下表面粘接有橡胶垫片。有益效果: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1、通过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减轻滑动块的振动,壳体内上部的缓冲油液和下部的缓冲油液通过蝶阀往复流动,工人调节蝶阀的开度从而调节缓冲油液流过蝶阀的速率,本土木工程稳定支撑装置减震效果好,保证外部结构构件安全。2、采用万向球接头使得上圆板的倾斜角度可调,四个弹性绳均处于收缩状态,四个弹性绳使得上圆板初始为水平状态,便于工人将上圆板和外部结构件通过外部固定螺栓固定在一起,本土木工程稳定支撑装置安装方便,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3、支撑装置的上端和上圆板的下表面接触,支撑装置使得平时外部结构件不会产生晃动;当地震发生时支撑装置受到的压力大于最大承受压力,支撑装置的钢化玻璃破碎,上圆板可以上下移动,支撑装置使得外部结构构件平时稳定性好。4、中间板的外侧面和环形橡胶垫的内壁固定连接,环形橡胶垫上表面外边沿和下表面外边沿均延伸有凸环,上侧的凸环和上圆形板的外侧面粘接,下侧的凸环和下圆形板的外侧面粘接,环形橡胶垫和两个凸环使得滑动块和壳体之间的密封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滑动块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支撑装置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3所示,本技术包括筒体,由上到下依次由上圆板3、滑动杆4、支撑装置9、盖板18、壳体12、底板11组成;所述的壳体12固定连接在底板11上;盖板18两侧设有的上固定板6,壳18体两侧上设有下固定板7,通过螺栓5将盖板18与壳体12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盖板18上固定连接有支撑装置9;壳体12外侧设有辅助杆19及导液管10,导液管10上设有碟阀14;所述的滑动杆4滑动贯穿盖板18固定连接位于壳体12内部的滑动块8,滑动块8下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13,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5,内有缓冲油液;所述的滑动杆4上端通过万向球接头2与上圆板3下表面转动连接。壳体12的外侧面绕其轴线等角度固定有八个辅助杆19,辅助杆19沿竖直方向设置,辅助杆19提高壳体12的结构强度,壳体12的内部和滑动块8的侧边滑动连接,壳体12上端和盖板18之间设有橡胶垫圈16,橡胶垫圈16外侧面直径等于壳体12外侧面直径,橡胶垫圈16提高壳体12和盖板18之间的密封性,底板11的左右两端均开设有固定穿孔,底板11的下表面粘接有橡胶垫片,外部固定螺栓穿过底板11上的固定穿孔并与外部固定座上的外部固定螺孔螺纹连接。壳体12外侧面下端的导液口和蝶阀14的下端口通过导液管10连通,蝶阀14的上端口和壳体12外侧面上端的导液口通过导管连通,滑动杆4的外侧面套接有橡胶圈17,橡胶圈17位于盖板18的上方。初始时,工人使得橡胶圈17和盖板18接触,地震发生后工人可以通过橡胶圈17和盖板18的距离判断外部结构构件的移动距离,盖板18上表面对应上圆板3的位置设有支撑装置9,支撑装置9包括钢化玻璃93,钢化玻璃93的外侧面粘接有尼龙网92,尼龙网92的外侧面粘接有柔性橡胶91,有柔性橡胶91和尼龙网92防止钢化玻璃93破碎伤人,支撑装置9的上端和上圆板3的下表面接触,支撑装置9使得平时外部结构件不会产生晃动;当地震发生时支撑装置9受到的压力大于最大承受压力,支撑装置9的钢化玻璃93破碎,上圆板3可以上下移动,支撑装置9使得外部结构构件平时稳定性好。滑动块8包括中间板83,中间板83的上表面固定有上圆形板82,中间板83的下表面粘接有下圆形板84,上圆形板82的轴线、中间板83的轴线和下圆形板84的轴线重合,上圆形板82的直径和下圆形板84的直径相等,上圆形板82的直径大于中间板83的直径,中间板83的外侧面和环形橡胶垫81的内壁固定连接,环形橡胶垫81上表面外边沿和下表面外边沿均延伸有凸环,上侧的凸环和上圆形板82的外侧面粘接,下侧的凸环和下圆形板84的外侧面粘接,环形橡胶垫81和两个凸环使得滑动块8和壳体12之间的密封性好。上圆板3下表面的侧边分别与四个弹性绳1的上端固定连接,四个弹性绳1的下端均与盖板1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四个弹性绳1绕滑动杆4等角度分布,四个弹性绳1均竖直设置,万向球接头2使得上圆板3的倾斜角度可调,四个弹性绳1均处于收缩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缓震支撑结构,包括筒体,其特征在于:由上到下依次由上圆板(3)、滑动杆(4)、支撑装置(9)、盖板(18)、壳体(12)、底板(11)组成;所述的壳体(12)固定连接在底板(11)上;盖板(18)两侧设有的上固定板(6),壳体(12)两侧上设有下固定板(7),通过螺栓(5)将盖板(18)与壳体(12)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盖板(18)上固定连接有支撑装置(9);壳体(12)外侧设有辅助杆(19)及导液管(10),导液管(10)上设有碟阀(14);所述的滑动杆(4)滑动贯穿盖板(18)固定连接位于壳体(12)内部的滑动块(8),滑动块(8)下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13),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5),内有缓冲油液;所述的滑动杆(4)上端通过万向球接头(2)与上圆板(3)下表面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缓震支撑结构,包括筒体,其特征在于:由上到下依次由上圆板(3)、滑动杆(4)、支撑装置(9)、盖板(18)、壳体(12)、底板(11)组成;所述的壳体(12)固定连接在底板(11)上;盖板(18)两侧设有的上固定板(6),壳体(12)两侧上设有下固定板(7),通过螺栓(5)将盖板(18)与壳体(12)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空间;盖板(18)上固定连接有支撑装置(9);壳体(12)外侧设有辅助杆(19)及导液管(10),导液管(10)上设有碟阀(14);所述的滑动杆(4)滑动贯穿盖板(18)固定连接位于壳体(12)内部的滑动块(8),滑动块(8)下端固定连接第一弹簧(13),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5),内有缓冲油液;所述的滑动杆(4)上端通过万向球接头(2)与上圆板(3)下表面转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缓震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装置(9)为钢化玻璃(93),所述的钢化玻璃(93)的外侧面粘接有尼龙网(92),尼龙网(92)的外侧面粘接有柔性橡胶(9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缓震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动杆(4)的外侧面套接有橡胶圈(17),橡胶圈(17)位于盖板(18)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缓震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圆板(3)下表面的侧边分别与四个弹性绳(1)的上端固定连接,四个弹性绳(1)的下端均与盖板(1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铭浩张继华王锴薛大锦孙华圣邵奔腾陶雨兰申佳鑫马跃
申请(专利权)人:淮阴工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