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头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77591 阅读:1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大头桩,包括底桩座,底桩座的中心安装有振动沉管桩,振动沉管桩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均匀等距排列的加强筋结构,振动沉管桩的中心插接设置有浇注管,底桩座和振动沉管桩内均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振动沉管桩的外壁上嵌设加强筋结构、同时在在振动沉管桩本体的侧部浇注的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使得振动沉管桩与底桩座合为同一桩体,形成了有互补增强作用的大头桩,不仅使大头桩的桩身本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密度和均匀性,而且还增强了大头桩与桩周土的协调性;振动沉管桩后注浆具有结构合理、施工方便、加固性能好的优点,由于结构设计的合理,其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大头桩
本技术涉及建筑
,具体为一种大头桩。
技术介绍
振动沉管桩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施工工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工程所采用,而根据不同的工程状况以及地质条件要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法。现如今的振动沉管桩应用于高层建筑物桩基、复合地基以及深基坑支护方面,单纯的采用振动沉管桩的固定强度效果差,承重能力欠缺,易造成根基不稳定。鉴于此,我们提供一种大头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头桩,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现如今单纯的采用振动沉管桩的固定强度效果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头桩,包括底桩座,所述底桩座的中心安装有振动沉管桩,所述振动沉管桩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均匀等距排列的加强筋结构,所述振动沉管桩的中心插接设置有浇注管,所述底桩座和振动沉管桩内均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所述浇注管与所述振动沉管桩的长度尺寸大小相适配;所述底桩座和所述振动沉管桩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底桩座包括底桩座本体,所述底桩座本体的中心处开设有与所述振动沉管桩直径尺寸大小相适配的振动沉管桩安装孔。优选的,所述振动沉管桩包括振动沉管桩本体,所述振动沉管桩本体与所述底桩座本体顶面相交处设置有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优选的,所述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呈圆台状,且所述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与所述底桩座本体的顶面为一体成型结构。优选的,所述振动沉管桩本体的底面直径与所述振动沉管桩安装孔的直径尺寸大小相适配。优选的,所述加强筋结构包括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块,所述第一加强筋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远离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一端部连接有第三加强筋。优选的,所述第一加强筋穿插设置于振动沉管桩的外壁上,所述限位块设置于所述振动沉管桩的内部,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限位块垂直设置,且所述第一加强筋与所述限位块连接后的截面呈横置的T型。优选的,所述第二加强筋的底侧垂直嵌设于所述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的外壁上。优选的,所述第三加强筋的底侧垂直嵌设于所述底桩座本体的顶面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大头桩通过在振动沉管桩的外壁上嵌设加强筋结构、同时在在振动沉管桩本体的侧部浇注的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使得振动沉管桩与底桩座合为同一桩体,形成了有互补增强作用的大头桩,不仅使大头桩的桩身本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密度和均匀性,而且还增强了大头桩与桩周土的协调性;振动沉管桩后注浆具有结构合理、施工方便、加固性能好的优点,由于结构设计的合理,其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本技术的大头桩可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物桩基、复合地基以及深基坑支护方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浇注前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桩座;11、底桩座本体;12、振动沉管桩安装孔;2、振动沉管桩;21、振动沉管桩本体;22、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3、加强筋结构;31、第一加强筋;32、限位块;33、第二加强筋;34、第三加强筋;4、浇注管;5、钢筋混凝土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一种大头桩,如图1所示,包括底桩座1,底桩座1的中心安装有振动沉管桩2,振动沉管桩2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均匀等距排列的加强筋结构3,振动沉管桩2的中心插接设置有浇注管4,底桩座1和振动沉管桩2内均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5。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浇注管4采用PPR管,硬度高,耐磨,使用寿命长。进一步的,浇注管4与振动沉管桩2的长度尺寸大小相适配,向底桩座1内浇注钢筋混凝土更加方便。具体的,如图3所示,底桩座1和振动沉管桩2为一体成型结构,底桩座1包括底桩座本体11,底桩座本体11的中心处开设有与振动沉管桩2直径尺寸大小相适配的振动沉管桩安装孔12,在浇注钢筋混凝土后,底桩座1和振动沉管桩2之间连接更加牢固,承重效果更好。此外,振动沉管桩2包括振动沉管桩本体21,振动沉管桩本体21与底桩座本体11顶面相交处设置有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22,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22呈圆台状,且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22与底桩座本体11的顶面为一体成型结构,设置的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22可以增加振动沉管桩2与底桩座1的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受力面积,也增加了韧性。值得注意的是,振动沉管桩本体21的底面直径与振动沉管桩安装孔12的直径尺寸大小相适配,方便将底桩座1和振动沉管桩2浇注为一体成型结构,增加受力面积。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振动沉管桩2的外壁上嵌设加强筋结构3、同时在在振动沉管桩本体21的侧部浇注的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22,使得振动沉管桩2与底桩座1合为同一桩体,形成了有互补增强作用的大头桩,不仅使大头桩的桩身本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刚度、密度和均匀性,而且还增强了大头桩与桩周土的协调性;振动沉管桩后注浆具有结构合理、施工方便、加固性能好的优点,由于结构设计的合理,其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本技术的大头桩可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物桩基、复合地基以及深基坑支护方面。实施例2为了解决振动沉管桩2的强度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人对加强筋结构3作出改进,作为实施例1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如图2所示,加强筋结构3包括第一加强筋31,第一加强筋31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块32,第一加强筋31的底部连接有第二加强筋33,第二加强筋33远离第一加强筋31的一端部连接有第三加强筋34。进一步的,第一加强筋31穿插设置于振动沉管桩2的外壁上,限位块32设置于振动沉管桩2的内部,第一加强筋31与限位块32垂直设置,且第一加强筋31与限位块32连接后的截面呈横置的T型,增加T型的加强筋,增加承重能力,防止发生倾倒。具体的,第二加强筋33的底侧垂直嵌设于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22的外壁上,第三加强筋34的底侧垂直嵌设于底桩座本体11的顶面上,进一步的增加底桩座1和振动沉管桩2之间的受力点,从而增大承重能力。本技术的大头桩在施工时,可以先施工振动沉管桩2,振动沉管桩2采用振动沉管开孔,拔掉后在底桩座1内安放钢筋笼,同时将浇注管4与钢筋绑扎成如图2所示的结构,采用高压泵向浇注管4浇筑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优先进入底桩座1内,直至振动沉管桩2浇满,如图1所示。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技术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技术,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头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桩座(1),所述底桩座(1)的中心安装有振动沉管桩(2),所述振动沉管桩(2)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均匀等距排列的加强筋结构(3),所述振动沉管桩(2)的中心插接设置有浇注管(4),所述底桩座(1)和振动沉管桩(2)内均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5);/n所述浇注管(4)与所述振动沉管桩(2)的长度尺寸大小相适配;/n所述底桩座(1)和所述振动沉管桩(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底桩座(1)包括底桩座本体(11),所述底桩座本体(11)的中心处开设有与所述振动沉管桩(2)直径尺寸大小相适配的振动沉管桩安装孔(12)。/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1231 CN 201822262996X1.一种大头桩,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桩座(1),所述底桩座(1)的中心安装有振动沉管桩(2),所述振动沉管桩(2)的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均匀等距排列的加强筋结构(3),所述振动沉管桩(2)的中心插接设置有浇注管(4),所述底桩座(1)和振动沉管桩(2)内均设置有钢筋混凝土层(5);
所述浇注管(4)与所述振动沉管桩(2)的长度尺寸大小相适配;
所述底桩座(1)和所述振动沉管桩(2)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底桩座(1)包括底桩座本体(11),所述底桩座本体(11)的中心处开设有与所述振动沉管桩(2)直径尺寸大小相适配的振动沉管桩安装孔(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头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沉管桩(2)包括振动沉管桩本体(21),所述振动沉管桩本体(21)与所述底桩座本体(11)顶面相交处设置有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头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22)呈圆台状,且所述振动沉管桩底部加强座(22)与所述底桩座本体(11)的顶面为一体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卫政王长乐宗翔朱伟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兴厦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