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7495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其包括:床身,床身的端部设置有支架,支架的右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相对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上压块,支架上设置有凸起部,凸起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相对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座,安装座内设置有装配槽,装配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套接有下压块,下压块位于上压块的下方,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驱动第二转轴上下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薄膜张力调节不便的问题,从而到达薄膜收卷稳定,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
本技术涉及薄膜生产加工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
技术介绍
薄膜是一种薄而软的透明薄片。用塑料、胶粘剂、橡胶或其他材料制成。薄膜科学上的解释为: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沉积在基片表面形成的2维材料。例:光学薄膜、复合薄膜、超导薄膜、聚酯薄膜、尼龙薄膜、塑料薄膜等等。薄膜被广泛用于电子电器,机械,印刷等行业。按薄膜的成型方法分类:有挤出塑化、然后吹塑成型的薄膜,称为吹塑薄膜;经挤出塑化,然后熔融料从模具口流延成型的薄膜,称为流延薄膜;在压延机上由几根辊筒辗压塑化原料制成的薄膜,称为压延薄膜。在薄膜生产工艺中,从挤出机挤出的薄膜通过牵引、分切等工艺后,再通过卷膜装置将分切好的薄膜缠绕在纸芯筒上,最终把缠绕好的薄膜下料。在对薄膜分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边料,废边料在收卷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废边料传送线的张力会发生变动,张力不便调节,影响收卷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可以有效地解决薄膜传送线的张力调节不便的问题,从而到达薄膜收卷稳定,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其包括:床身,床身的端部设置有支架,支架的右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相对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上压块,支架上设置有凸起部,凸起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相对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座,安装座内设置有装配槽,装配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套接有下压块,下压块位于上压块的下方,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驱动第二转轴上下移动。进一步地,上述安装座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调节孔,第二转轴穿设在调节孔内。进一步地,上述调节组件包括轴套,调节杆和固定板,轴套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上,调节杆的一端螺接在轴套内,调节杆的另一端连接在固定板上,且调节杆向下延伸出固定板,固定板固定连接在安装座上。进一步地,上述支架上固定连接有导向装置,其位于安装座的下方,导向装置包括第三转轴和导向轮,第三转轴固定连接在支架上,导向轮转动连接在第三转轴上。进一步地,上述安装座在俯视角度下呈“U”形。进一步地,上述支架上固定连接有保护罩,第一转轴位于保护罩内。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主要设置了床身,床身的端部设置有支架,支架的右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相对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上压块,支架上设置有凸起部,凸起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相对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座,安装座内设置有装配槽,装配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套接有下压块,下压块位于上压块的下方,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驱动第二转轴上下移动。通过上述机构的设置,薄膜废边料从上压块和下压块之间穿过,通过调节杆的上下移动,下压块跟着第二转轴随调节杆一起运动,达到调节上压块和下压块之间距离的目的,从而实现调节薄膜废边料在传送线的张力。因而,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设置的传送组件,可以有效地解决薄膜传送线的张力调节不便的问题,从而到达薄膜收卷稳定,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例一:参见图1至图2,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主要设置了床身1,床身1的端部设置有支架11,支架11的右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12,第一转轴12的相对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上压块2,支架11上设置有凸起部13,凸起部13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4,连接板14的相对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座3,安装座3内设置有装配槽31,装配槽31内固定安装有第二转轴32,第二转轴32上套接有下压块4,下压块4位于上压块2的下方,第二转轴3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调节组件5,调节组件5驱动第二转轴32上下移动。继续参见图1至图2,支架11上固定连接有导向装置6,其位于安装座3的下方,导向装置6包括第三转轴61和导向轮62,第三转轴61固定连接在支架11上,导向轮62转动连接在第三转轴61上,安装座3在俯视角度下呈“U”形,支架11上固定连接有保护罩111,第一转轴12位于保护罩111内。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主要设置了床身,床身的端部设置有支架,支架的右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的相对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上压块,支架上设置有凸起部,凸起部固定连接有连接板,连接板的相对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座,安装座内设置有装配槽,装配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上套接有下压块,下压块位于上压块的下方,第二转轴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驱动第二转轴上下移动。通过上述机构的设置,薄膜废边料从上压块和下压块之间穿过,通过调节杆的上下移动,下压块跟着第二转轴随调节杆一起运动,达到调节上压块和下压块之间距离的目的,从而实现调节薄膜废边料在传送线的张力。因而,本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通过设置的传送组件,可以有效地解决薄膜传送线的张力调节不便的问题,从而到达薄膜收卷稳定,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实施例二:参见图1至图2,图中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本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地做出了以下作为改进的技术方案:安装座3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调节孔33,第二转轴32穿设在调节孔33内。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调节孔沿安装座的高度方向设置,且给第二转轴留有一定的移动空间,达到调节下压块与上压块之间距离的目的。实施例三:参见图1至图2,图中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本实施例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还进一步地做出了以下作为改进的技术方案:调节组件5包括轴套51,调节杆52和固定板53,轴套51固定连接在第二转轴32上,调节杆52的一端螺接在轴套51内,调节杆52的另一端连接在固定板53上,且调节杆52向下延伸出固定板53,固定板53固定连接在安装座3上。通过上述结构的设置,固定板可以起到支撑限位调节杆的作用,同时调节杆为螺杆,便于控制调节距离,操作简单,减低调节难度。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技术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床身(1),所述床身(1)的端部设置有支架(11),所述支架(11)的右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12),所述第一转轴(12)的相对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上压块(2),所述支架(11)上设置有凸起部(13),所述凸起部(13)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4),所述连接板(14)的相对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座(3),所述安装座(3)内设置有装配槽(31),所述装配槽(31)内固定安装有第二转轴(32),所述第二转轴(32)上套接有下压块(4),所述下压块(4)位于所述上压块(2)的下方,所述第二转轴(3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调节组件(5),所述调节组件(5)驱动所述第二转轴(32)上下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床身(1),所述床身(1)的端部设置有支架(11),所述支架(11)的右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12),所述第一转轴(12)的相对另一端转动连接有上压块(2),所述支架(11)上设置有凸起部(13),所述凸起部(13)固定连接有连接板(14),所述连接板(14)的相对另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座(3),所述安装座(3)内设置有装配槽(31),所述装配槽(31)内固定安装有第二转轴(32),所述第二转轴(32)上套接有下压块(4),所述下压块(4)位于所述上压块(2)的下方,所述第二转轴(32)的两端分别连接有调节组件(5),所述调节组件(5)驱动所述第二转轴(32)上下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3)的两端分别开设有调节孔(33),所述第二转轴(32)穿设在所述调节孔(33)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压膜张力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5)包括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金生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通盛包装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