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源站台视觉警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7288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轨道交通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无源站台视觉警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屏、光伏薄膜、可充电电池、无线接收模块和无线发射模块,柔性显示屏和光伏薄膜均粘贴在城轨站台屏蔽门边框和/或屏蔽门的玻璃上,光伏薄膜与可充电电池电连接,可充电电池的电源输出端分别与无线接收模块的电源输入端及柔性显示屏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无源站台视觉警示装置,通过在屏蔽门上便捷安装、无源工作,有利于提升技防的设备条件,通过柔性显示屏实时显示警示信息,提高安防效率和降低人防成本,免除传统有源警示装置布线的要求,便于安装和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源站台视觉警示装置
本技术涉及轨道交通控制
,具体涉及一种无源站台视觉警示装置。
技术介绍
轨道交通屏蔽门系统是安装于地铁、轻轨等轨道交通车站站台边缘,将车站站台与行车隧道区域隔离开,降低车站空调通风系统的运行能耗,同时减少了列车运行噪音和活塞风对车站的影响,防止人员跌落轨道产生意外事故,对乘客在临近开车时间点继续登车进行了安全的隔离,提高了地铁的乘用的安全水平。轨道交通屏蔽门系统设有与列车门相对应、可多级控制开启与关闭的滑动门,列车到站后,乘客可通过与列车车门同步打开的活动门直接出入列车车厢。目前,屏蔽门系统的滑动门开关,主要分系统级控制和站台级控制两类,系统级控制由信号系统(SIG)通过对中央接口盘(PSC)中的单元控制器(PEDC)下达指令,而单元控制器(PEDC)通过门机控单元(DCU)对门机实施实时的开启和关闭控制;站台级控制是由列车驾驶员或站务人员在站台的就地控制盘(PSL)上对屏蔽门进行“开/关门”的控制方式,当信号系统(SIG)故障导致系统级控制不能正常实现时,列车驾驶员或站务人员可在就地控制盘(PSL)上通过“专用钥匙”及”开/关门按钮”给中央接口盘(PSC)发出指令,实现屏蔽门的站台级开关控制操作。在安装了屏蔽门系统的站台,为防止人员跌落轨道发生意外事故,避免出现乘客在临近开车时间点继续登车等突发情况,通常需要在站台沿线安排较多数量的站务人员进行反复劝导和及时阻拦,而人工劝导必然存在主观性,常会导致一些突发情况的出现,因此,警示效果有限、效率低下。目前,缺乏除声音和警示灯以外的其他警示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无源站台视觉警示装置,通过在屏蔽门上便捷安装、无源工作,有利于提升技防的设备条件,通过柔性显示屏实时显示警示信息,提高安防效率和降低人防成本,免除传统有源警示装置布线的要求,便于安装和维护。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无源站台视觉警示装置,包括柔性显示屏、光伏薄膜、可充电电池、无线接收模块、无线发射模块和显示驱动模块,所述柔性显示屏和光伏薄膜均粘贴在城轨站台屏蔽门边框和/或屏蔽门的玻璃上,所述光伏薄膜与可充电电池电连接,可充电电池的电源输出端分别与无线接收模块的电源输入端及显示驱动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显示驱动模块的数据输入端连接,显示驱动模块的数据输出端与柔性显示屏的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与无线发射模块信号连接,所述无线发射模块与站台中央接口盘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显示驱动模块和柔性显示屏依次电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与屏蔽门边框之间或柔性显示屏与屏蔽门的玻璃之间均设有第一透明PET膜,所述第一透明PET膜的正反面均形成有光学胶层,所述第一透明PET膜经过涂胶处理在正反面形成光学胶层,所述柔性显示屏与屏蔽门边框之间或柔性显示屏与屏蔽门的玻璃之间均通过第一透明PET膜粘结在一起,利用第一透明PET膜能够提供整体结构强度。本设计结构简单,通过在屏蔽门上便捷安装、无源工作,有利于提升技防的设备条件,通过柔性显示屏实时显示警示信息,提高安防效率和降低人防成本,免除传统有源警示装置布线的要求,便于安装和维护。柔性显示屏相比于其它传统LED显示屏,成本对比有明显优势,且重量轻、功耗低、便于维护,该装置由光伏薄膜供电,光伏薄膜通过站台照亮灯光或自然光转化成电能蓄入可充电电池,为可充电电池持续充电,节能环保,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且免除传统有源警示装置布线的要求,便于安装和维护,综合考虑有利于转化实施。进一步的,所述光伏薄膜与屏蔽门边框之间或光伏薄膜与屏蔽门的玻璃之间均设有第二透明PET膜,所述第二透明PET膜的正反面均形成有光学胶层,所述第二透明PET膜经过涂胶处理在正反面形成光学胶层,所述光伏薄膜与屏蔽门边框之间或光伏薄膜与屏蔽门的玻璃之间均通过第二透明PET膜粘结在一起,利用第二透明PET膜能够提供整体结构强度。进一步的,所述柔性显示屏为柔性冷光屏,柔性冷光屏具有发光不发热特性,不会产生热量从而可以避免在玻璃上产生凝露,影响显示效果。优选的方案,为了对显示驱动模块和无线接收模块进行固定和保护,所述显示驱动模块及无线接收模块采用贴片集成电路设计,其安装在光伏薄膜的后面,这样较小体积的显示驱动模块和无线接收模块可以很好的对光伏薄膜覆盖保护,可有效的防水防尘放掉落。进一步的,为了便于观看显示屏,同时方便安装,所述光伏薄膜位于柔性显示屏的下方,所述光伏薄膜通过薄膜印刷电路与可充电电池的电源输入端相连。进一步的,为了配合安装环境,所述可充电电池为扁平状的可充电电池条。进一步的,为了配合安装环境,所述可充电电池位于光伏薄膜的一端。进一步的,为了配合安装环境,所述无线接收模块设于可充电电池的一端,所述显示驱动模块设置在可充电电池的一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设计结构简单,通过在屏蔽门上便捷安装、无源工作,有利于提升技防的设备条件,通过柔性显示屏实时显示警示信息,提高安防效率和降低人防成本,免除传统有源警示装置布线的要求,便于安装和维护;柔性显示屏相比于其它传统LED显示屏,成本对比有明显优势,且重量轻、功耗低、便于维护,该装置由光伏薄膜供电,光伏薄膜通过站台照亮灯光或自然光转化成电能蓄入可充电电池,为可充电电池持续充电,节能环保,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广阔的市场前景,且免除传统有源警示装置布线的要求,便于安装和维护,综合考虑有利于转化实施。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安装状态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原理框图;图3是本技术中柔性显示屏粘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中光伏薄膜粘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安装在屏蔽门上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柔性显示屏1;光伏薄膜2;可充电电池3;无线接收模块4;显示驱动模块5;无线发射模块6;屏蔽门边框7;屏蔽门8;无源站台视觉警示装置9;第一透明PET膜10;光学胶层11;第二透明PET膜12;玻璃13。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源站台视觉警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显示屏、光伏薄膜、可充电电池、无线接收模块、无线发射模块和显示驱动模块,所述柔性显示屏和光伏薄膜均粘贴在城轨站台屏蔽门边框和/或屏蔽门的玻璃上,所述光伏薄膜与可充电电池电连接,可充电电池的电源输出端分别与无线接收模块的电源输入端及显示驱动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显示驱动模块的数据输入端连接,显示驱动模块的数据输出端与柔性显示屏的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与无线发射模块信号连接,所述无线发射模块与站台中央接口盘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显示驱动模块和柔性显示屏依次电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与屏蔽门边框之间或柔性显示屏与屏蔽门的玻璃之间均设有第一透明PET膜,所述第一透明PET膜的正反面均形成有光学胶层,所述第一透明PET膜经过涂胶处理在正反面形成光学胶层,所述柔性显示屏与屏蔽门边框之间或柔性显示屏与屏蔽门的玻璃之间均通过第一透明PET膜粘结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源站台视觉警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显示屏、光伏薄膜、可充电电池、无线接收模块、无线发射模块和显示驱动模块,所述柔性显示屏和光伏薄膜均粘贴在城轨站台屏蔽门边框和/或屏蔽门的玻璃上,所述光伏薄膜与可充电电池电连接,可充电电池的电源输出端分别与无线接收模块的电源输入端及显示驱动模块的电源输入端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显示驱动模块的数据输入端连接,显示驱动模块的数据输出端与柔性显示屏的数据输入端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与无线发射模块信号连接,所述无线发射模块与站台中央接口盘连接;所述无线接收模块、显示驱动模块和柔性显示屏依次电连接,所述柔性显示屏与屏蔽门边框之间或柔性显示屏与屏蔽门的玻璃之间均设有第一透明PET膜,所述第一透明PET膜的正反面均形成有光学胶层,所述第一透明PET膜经过涂胶处理在正反面形成光学胶层,所述柔性显示屏与屏蔽门边框之间或柔性显示屏与屏蔽门的玻璃之间均通过第一透明PET膜粘结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源站台视觉警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薄膜与屏蔽门边框之间或光伏薄膜与屏蔽门的玻璃之间均设有第二透明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包信宗李正东卢文何艳叶淑香刘轶张元铜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