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塑模模具隐藏式顶出结构,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公模型芯、和顶针,下模组件包括底座和滑块,顶针活动地设置于底座的通孔中,顶针两侧的底座的顶部各活动地安装有一个滑块,底座上设置有用于使两个滑块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的弹簧,顶针套在公模型芯的外部,公模型芯的顶端用于安装金属端子,且顶针的顶端在非顶出状态下位于金属端子的下方,上模组件驱动两个滑块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生产时产品强度增加,无头部顶出断裂不良;还可使中间部位胶位变厚,注塑生产时无缺胶不良。此外,新产品设计时,配合高度可以做到更小,给现代小型化设计产品带来更大的装配空间,产品表面均无顶针印记,美观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板对板连接器塑模模具隐藏式顶出结构
本技术涉及板对板连接器生产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塑模模具隐藏式顶出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产品头部两端位置有顶针直接顶在产品上,注塑成型生产时容易造成顶出时头部断裂现象;产品中间部位有顶针直接顶在产品上,注塑成型生产时容易顶穿,缺胶不良;中间部位有顶针顶出机产品中心胶位最低需要0.12mm胶厚才能成型注满,已经限制了成型胶位高度;产品表面均有顶针印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塑模模具隐藏式顶出结构,以解决至少一个上述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塑模模具隐藏式顶出结构,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公模型芯、和顶针,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底座和滑块,所述顶针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通孔中,所述顶针两侧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各活动地安装有一个所述滑块,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使两个所述滑块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的弹簧,所述顶针套在所述公模型芯的外部,所述公模型芯的顶端用于安装金属端子,且所述顶针的顶端在非顶出状态下位于所述金属端子的下方,所述上模组件驱动所述两个滑块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第一滑块底座和第二滑块底座,所述第二滑块底座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块底座的内部。优选地,所述第二滑块底座的上端突出于所述第一滑块底座的上端,所述第二滑块底座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弹簧的凹陷部。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块底座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滑块的滑槽。优选地,所述滑块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一滑块安装在所述滑槽中,所述第二滑块沿所述第二滑块底座的端部滑动。优选地,所述上模组件包括铲鸡底座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滑块的铲鸡,所述铲鸡底座下方两侧各安装有一个所述铲鸡。优选地,所述铲鸡底座与所述第一滑块之间的接触配合面为斜面。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述方案,本技术实现了对板对板连接器塑胶模具顶出结构的改善,达到生产时产品强度增加,无头部顶出断裂不良;还可使中间部位胶位变厚,注塑生产时无缺胶不良。此外,新产品设计时,配合高度可以做到更小,给现代小型化设计产品带来更大的装配空间,产品表面均无顶针印记,美观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的A部放大图;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合模状态时的局部放大图;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开模状态时的第一状态局部放大图;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开模状态时的第二状态放大图;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开模状态时的第三状态放大图。图中附图标记:1、公模型芯;2、顶针;3、弹簧;4、金属端子;5、第一滑块底座;6、第二滑块底座;7、第一滑块;8、第二滑块;9、铲鸡底座;10、铲鸡;11、顶针板;12、回位销;13、回位弹簧;14、顶针托板;15、机台顶杆;16、间隙。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头部顶出类连接器两端强度增加,使之不会有顶出时头部断裂现象;中间部位有顶出类连接器胶位变厚,成型易注满胶;连接器高度可以做到更小,使其有更大的配合空间;连接器外观美化。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塑模模具隐藏式顶出结构,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公模型芯1、和顶针2,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底座和滑块,所述顶针2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通孔中,所述顶针2两侧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各活动地安装有一个所述滑块,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使两个所述滑块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的弹簧3,所述顶针2套在所述公模型芯1的外部,所述公模型芯1的顶端用于安装金属端子4,且所述顶针2的顶端在非顶出状态下位于所述金属端子4的下方,所述上模组件驱动所述两个滑块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优选地,所述底座包括第一滑块底座5和第二滑块底座6,所述第二滑块底座6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块底座5的内部。优选地,所述第二滑块底座6的上端突出于所述第一滑块底座5的上端,所述第二滑块底座6的外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弹簧3的凹陷部。优选地,所述第一滑块底座5上形成有用于安装所述滑块的滑槽。优选地,所述滑块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滑块7和第二滑块8,所述弹簧3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滑块7的一侧抵接,所述第一滑块7安装在所述滑槽中,所述第二滑块8沿所述第二滑块底座6的端部滑动。优选地,所述上模组件包括铲鸡底座9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滑块7的铲鸡10,所述铲鸡底座9下方两侧各安装有一个所述铲鸡10。优选地,所述铲鸡底座9与所述第一滑块7之间的接触配合面为斜面。如图1所示,模具处于开模时的状态时,第一滑块7和第二滑块8相对静止,第一滑块7在自然状态下,只受弹簧的张力将第一滑块7向外弹开,进而使第二滑块8也随第一滑块7同时运动。请参考图3,模具闭合时,公母模具闭模是靠机台运动来完成。在闭模过程中,母模铲鸡和公模的第一滑块7先接触,此时公模工件没有动作;继续闭模过程中,公模第一滑块7的受母模铲鸡挤压,弹簧被压缩,那么第一滑块7和第二滑块8同时往公模型芯位置滑动;继续闭模至图3所示的状态,此时,公母模闭到最终位置。模具打开时,与闭合的顺序相反。开模过程中,随着第一滑块7受铲鸡压力的减小,从而第一滑块7里面的弹簧张力开始起作用,将第一滑块7弹开,直到第一滑块底座5的限位处停止向后滑动。请参考图4-图6,模具打开后,顶针的动作行程如下:在注塑机的驱动下,将模具拉开到设定位置,此时第一滑块7和第二滑块8同时向后滑到第一滑块底座5的限位位置,顶针板和上顶针托板之间有13.00mm的位置。接着,机台顶杆开始动作,将顶针托板顶出,同时带动顶针通过第二滑块8的间隙顶出,然后再接触产品,继续顶出至设定的高度,产品方可脱落。然后,机台顶杆后退,同时回位销和顶针靠回位弹簧的张力将顶出机构退回到模具内部,然后隐藏的顶针退回到小滑块下面,继续下一周期的生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合模前,模具在合模之前先摆放好金属端子,等待合模。合模完注塑,模具在合模的过程中,上模具斜压块(铲鸡)推动下模具滑块使之合模完成,形成闭合模腔,此时顶针是隐藏在滑块下面的,待注塑冷却成型之后产品表面光洁无痕(没有顶针印记)。模具开模过程中,上模具斜压块随开模完成上升,下模具滑块随之复位,开模完成。顶出产品过程中,下模具滑块复位之后,此时隐藏在滑块下面的顶针顶出在金属端子上将产品顶出,因此产品表面光洁无痕(没有顶针印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述方案,本技术实现了对板对板连接器塑胶模具顶出结构的改善,达到生产时产品强度增加,无头部顶出断裂不良;还可使中间部位胶位变厚,注塑生产时无缺胶不良。此外,新产品设计时,配合高度可以做到更小,给现代小型化设计产品带来更大的装配空间,产品表面均无顶针印记,美观的效果。本技术是对板对板连接器注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塑模模具隐藏式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公模型芯(1)、和顶针(2),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底座和滑块,所述顶针(2)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通孔中,所述顶针(2)两侧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各活动地安装有一个所述滑块,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使两个所述滑块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的弹簧(3),所述顶针(2)套在所述公模型芯(1)的外部,所述公模型芯(1)的顶端用于安装金属端子(4),且所述顶针(2)的顶端在非顶出状态下位于所述金属端子(4)的下方,所述上模组件驱动所述两个滑块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塑模模具隐藏式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公模型芯(1)、和顶针(2),所述下模组件包括底座和滑块,所述顶针(2)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的通孔中,所述顶针(2)两侧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各活动地安装有一个所述滑块,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使两个所述滑块向相互远离的方向运动的弹簧(3),所述顶针(2)套在所述公模型芯(1)的外部,所述公模型芯(1)的顶端用于安装金属端子(4),且所述顶针(2)的顶端在非顶出状态下位于所述金属端子(4)的下方,所述上模组件驱动所述两个滑块向相互靠近的方向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塑模模具隐藏式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第一滑块底座(5)和第二滑块底座(6),所述第二滑块底座(6)安装在所述第一滑块底座(5)的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塑模模具隐藏式顶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滑块底座(6)的上端突出于所述第一滑块底座(5)的上端,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军,林文星,王攀,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英飞尼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