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理妇女体质和防治产后病证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制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动态化调理妇女体质和防治产后病各型证候的智能系统贴膏,还涉及上述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妇女的生理特点胞宫是行经和孕育胎儿的脏器;天癸是肾中产生的一种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气血是行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脏腑是气血生化之源;经络是联络脏腑、运行气血的通路。女性的月经、带下、胎孕和产育等特殊功能,主要是脏腑、经络、气血乃至天癸的化生功能作用于胞宫的表现。内在联系如下:一、冲任督带四脉与胞宫:冲、任、督、带四脉有四个特点如下:1.从形态上看,冲、任、督、带四脉属经络范畴,而有经络形象,罗网维络,无处不至;2.从功能上看,冲、任、督、带四脉有湖泽、海洋一样的功能,即十二经脉中气血旺盛流溢于奇经,使奇经蓄存着充盈的气血;3.冲,任、督、带四脉是相互联通的,对调节全身气血,沸灌溪谷,濡润肌肤,和协调胞宫生理功能都有重要意义;4.流蓄于冲、任、督、带四脉的气血不再逆流于十二正经。A.冲脉与胞宫:冲脉“起于胞中”,上行支与诸阳经相通,使冲脉之血得以温化;又一支与足阳明胃经相通,故冲脉得到胃气的濡养;其下行支与肾脉相并而行,使肾中真阴滋于其中。冲脉“渗诸阳”、“渗三阴”,与十二经相通,为十二经气血汇聚之所,是全身气血运行的要冲,而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因此,冲任之精血充盛,才能使胞宫有行经、胎孕的生理功能。B.任脉与胞宫:任脉亦“起于胞中”,确定了任脉与胞宫的经络联系。冲、任、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理妇女体质和防治产后病各型证候的智能系统贴膏,其一体化系统架构集成是:将调理类、预防类、治疗类单一应用模式互联化、体系化融合为一体化的复合应用模式,以产生收受通应、相互为用、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交感融和聚增效应,分别用七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中部、下部,组成上、中、下“三位一体”的整体调理和防治贴膏一体化系统,多途径、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实现智能化地辩证调理和防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理妇女体质和防治产后病各型证候的智能系统贴膏,其一体化系统架构集成是:将调理类、预防类、治疗类单一应用模式互联化、体系化融合为一体化的复合应用模式,以产生收受通应、相互为用、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交感融和聚增效应,分别用七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中部、下部,组成上、中、下“三位一体”的整体调理和防治贴膏一体化系统,多途径、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实现智能化地辩证调理和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系统贴膏,其特征在于,分别用七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的大椎穴,中部的膻中穴、神阙穴、关元穴和\或气海穴,下部的双足三里穴、双三阴交和\或血海穴、双涌泉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系统贴膏,其特征在于,七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其原料药物包括十二经各经引经药,各病证引经药,及能载药上行的桔梗,引药下行的牛膝,用以引导众药直入本经,到达病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系统贴膏,其特征在于,七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份分别是:A.上部大椎穴贴膏:白薇0.5-1、荆芥0.5-1、防风0.5-1、葛根0.5-1、牡丹皮0.5-1、桔梗0.5-1、薄荷0.1-0.5、白芷0.1-0.5、桂枝0.1-0.5、蝉蜕0.1-0.5;B.中部I膻中穴贴膏:酸枣仁0.5-1、合欢皮0.5-1、远志0.5-1、黄芪0.5-1、党参0.5-1、当归0.5-1、白芍0.5-1、川芎0.5-1、郁金0.1-0.5、赤芍0.1-0.5、枳壳0.1-0.5、桔梗0.1-0.5、甘草0.1-0.5;B.中部II神阙穴贴膏:龟甲0.5-1、火麻仁0.5-1、柏子仁0.5-1、当归0.5-1、白术0.5-1、茯苓0.5-1、柴胡0.5-1、香附0.5-1、延胡索0.1-0.5、血余炭0.1-0.5、桔梗0.1-0.5、升麻0.1-0.5;B.中部III关元穴(或气海穴)贴膏:紫河车0.5-1、锁阳0.5-1、巴戟天0.5-1、山药0.5-1、杜仲0.5-1、血余炭0.1-0.5、艾叶0.1-0.5、丹参0.1-0.5、木香0.1-0.5;C.下部I双足三里穴贴膏:黄芪0.5-1、党参0.5-1、当归0.5-1、白术0.5-1、柴胡0.1-0.5、桔梗0.1-0.5、木香0.1-0.5;C.下部II双三阴交穴(或血海穴)贴膏:首乌藤0.5-1、续断0.5-1、香附0.5-1、鸡血藤0.5-1、黄芪0.5-1、当归0.5-1、白术0.5-1、白芍0.5-1、郁金0.1-0.5、艾叶0.1-0.5;C.下部III双涌泉穴贴膏:龟甲0.5-1、牛膝0.5-1、吴茱萸0.5-1、地龙0.05-0.1、肉桂0.05-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依次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的:
A.上部大椎穴贴膏:(1)加水煎煮白薇、荆芥、防风、葛根、牡丹皮、桔梗、薄荷、白芷、桂枝、蝉蜕10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10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B.中部I膻中穴贴膏:(1)加水煎煮酸枣仁、合欢皮、远志、黄芪、党参、当归、白芍、川芎、郁金、赤芍、枳壳、桔梗、甘草13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13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B.中部II神阙穴贴膏:(1)加水煎煮龟甲、火麻仁、柏子仁、当归、白术、茯苓、柴胡、香附、延胡索、血余炭、桔梗、升麻12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12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B.中部III关元穴(或气海穴)贴膏:(1)加水煎煮紫河车、锁阳、巴戟天、山药、杜仲、血余炭、艾叶、丹参、木香9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9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C.下部I双足三里穴贴膏:(1)加水煎煮黄芪、党参、当归、白术、柴胡、桔梗、木香7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7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C.下部II双三阴交穴(或血海穴)贴膏:(1)加水煎煮首乌藤、续断、香附、鸡血藤、黄芪、当归、白术、白芍、郁金、艾叶10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10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