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产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6427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功能产床,包括床体、胸部下降装置、胯部升降装置、吸痰器及控制屏;所述的床体前端连接胸部下降装置;所述的床体后端连接胯部升降装置;所述的床体床角连接吸痰器;所述的床体前端连接控制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胸部下降装置和胯部升降装置实现对孕妇胸部的支撑,避免孕妇产生闷气和对孕妇胯部的支撑,避免孕妇压迫肚子,影响胎儿安危;胎儿出生后能及时用吸痰器进行呼吸道的黏液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多功能产床
本技术属于产床
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产床。
技术介绍
我国传统上也多采用平卧位进行接产,但也对其他体位分娩进行了研究,如俯卧位的接产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平卧位相比,俯卧位的第二产程时间更短,俯卧组有更少的会阴侧切,而且俯卧位在不增加新生儿窒息可能性的前提性缩短了第二1个产程。为了便于产妇进行俯卧位分娩,我们需要提供相应的俯卧位分娩用产床,现有的平卧位产床不适用于俯卧位分娩,平卧位产床用于俯卧位分娩时,会压迫产妇的肚子,影响胎儿的安危问题,同时当产妇处于俯卧位时,由于胸部、胯部没有支撑,产妇的胸部和胯部会压迫产生气闷情况;同时产妇产后身体比较虚弱,需要做好保暖。吸痰器明显降低了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症,防止产后新生儿呕吐、呕奶,还有利于早接触、早吸吮、早开奶。新生儿需进行呼吸道粘液或呕吐时的及时吸痰处理,吸痰器就是很好的处理工具,但吸痰器放置的位置有要求,医务人员来回拿的时候增加了工作量,又浪费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集吸痰器、卧位支撑及保暖为一体的多功能产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多功能产床,包括床体、胸部下降装置、胯部升降装置、吸痰器及控制屏;所述的床体前端连接胸部下降装置;所述的床体后端连接胯部升降装置;所述的床体床角连接吸痰器;所述的床体前端连接控制屏;所述的床体床面后端设有电热毯Ⅰ;所述的床体床面前端设有电热毯Ⅱ;所述的床体与人体胸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胸部滑轨;所述的床体与人体胯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胯部滑轨;所述的床体床角处设有铰接管;所述的胸部下降装置包括滑块、气缸Ⅰ及法兰盘Ⅰ;所述的滑块下端连接气缸Ⅰ;所述的气缸Ⅰ下端固连法兰盘Ⅰ;所述的法兰盘Ⅰ通过螺栓与床体内部连接;所述的滑块置于与之相对应的胸部滑轨。所述的胯部升降装置包括支撑板、梯形板、气缸Ⅱ及法兰盘Ⅱ;所述的支撑板下端连接梯形板;所述的梯形板下端连接气缸Ⅱ;所述的气缸Ⅱ下端连接法兰盘Ⅱ;所述的法兰盘Ⅱ通过螺栓与床体连接;所述的支撑板置于与之相对应的胯部滑轨;所述的吸痰器角边设有铰接轴;所述的铰接轴连接铰接管;所述的控制屏内设有ARM处理器;所述的控制屏、吸痰器、气缸Ⅰ、气缸Ⅱ电热毯Ⅰ及电热毯Ⅱ分别用可靠端子与ARM处理器连接。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床体表面呈弧线型;所述的床体底部两侧均设有弧槽。所述的床体表面呈弧形,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孕妇;所述的弧槽能防止医务人员踢到脚。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胸部滑轨顶部边沿均设有棉条。所述的棉条是为了防止胸部支撑处的皮肤受挤压而产生痛感。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支撑板边缘与胯部滑轨分别连接弹性棉带两端;所述的支撑板边沿设有棉条Ⅱ。所述的弹性棉带是为了防止支撑板在上升时刮到或挤压到孕妇的皮肤;所述的棉条Ⅱ防止胯部支撑处的皮肤受挤压而产生痛感。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滑块表面呈花生状。所述的花生状是为了贴切孕妇的胸部,提供更好的支撑效果。作为进一步技术改进,所述的电热毯Ⅰ置于与人体腿部相对应的位置;所述的电热毯Ⅱ置于与人体上身相对应的位置。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当孕妇需要卧位分娩时,医务人员通过控制屏向ARM处理器发出指令,气缸Ⅰ通入功率,带动滑块下降至合适的位置;气缸Ⅱ通入功率,带动支撑板上升至合适的位置;电热毯Ⅰ和电热毯Ⅱ同时通电加温至适合温度;胎儿出生后,医务人员绕铰接轴转动吸痰器至合适的位置,及时对新生儿进行呼吸道粘液吸痰处理。相对于现有技术来说,本技术具有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通过胸部下降装置实现对孕妇胸部的支撑,避免孕妇产生闷气。2、本技术通过胯部升降装置实现对孕妇胯部的支撑,避免孕妇压迫肚子,影响胎儿安危。3、本技术通过电热毯Ⅰ和电热毯Ⅱ对孕妇产前产后及时的保暖。4、本技术通过把吸痰器设置在产床上,方便医务人员及时对婴儿进行吸痰处理。5、本技术结构简单,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初始状态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胸部下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胯部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1-床体,2-胸部下降装置,3-胯部升降装置,4-电热毯Ⅰ,5-吸痰器,6-电热毯Ⅱ,7-控制屏,8-弹性棉带,11-弧槽,12-胸部滑轨,13-胯部滑轨,14-铰接管,15-棉条Ⅰ,21-滑块,22-气缸Ⅰ,23-法兰盘Ⅰ,31-支撑板,32-梯形板,33-气缸Ⅱ,34-法兰盘Ⅱ,35-棉条Ⅱ,51-铰接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多功能产床,包括床体1、胸部下降装置2、胯部升降装置3、吸痰器5及控制屏7;所述的床体1前端连接胸部下降装置2;所述的床体1后端连接胯部升降装置3;所述的床体1床角连接吸痰器5;所述的床体1前端连接控制屏7;所述的床体1床面后端设有电热毯Ⅰ4;所述的床体1床面前端设有电热毯Ⅱ6;所述的床体1与人体胸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胸部滑轨12;所述的床体1与人体胯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胯部滑轨13;所述的床体1床角处设有铰接管14;所述的胸部下降装置2包括滑块21、气缸Ⅰ22及法兰盘Ⅰ;所述的滑块21下端连接气缸Ⅰ22;所述的气缸Ⅰ22下端固连法兰盘Ⅰ;所述的法兰盘Ⅰ通过螺栓与床体1内部连接;所述的滑块21置于与之相对应的胸部滑轨12。所述的胯部升降装置3包括支撑板31、梯形板32、气缸Ⅱ33及法兰盘Ⅱ34;所述的支撑板31下端连接梯形板32;所述的梯形板32下端连接气缸Ⅱ33;所述的气缸Ⅱ33下端连接法兰盘Ⅱ34;所述的法兰盘Ⅱ34通过螺栓与床体连接;所述的支撑板31置于与之相对应的胯部滑轨13;所述的吸痰器5角边设有铰接轴51;所述的铰接轴51连接铰接管14;所述的控制屏7内设有ARM处理器;所述的控制屏7、吸痰器5、气缸Ⅰ22、气缸Ⅱ33电热毯Ⅰ4及电热毯Ⅱ6分别用可靠端子与ARM处理器连接。当孕妇需要卧位分娩时,医务人员通过控制屏7向ARM处理器发出指令,气缸Ⅰ22通入功率,带动滑块21下降至合适的位置;气缸Ⅱ33通入功率,带动支撑板31上升至合适的位置;电热毯Ⅰ4和电热毯Ⅱ6同时通电加温至适合温度;胎儿出生后,医务人员绕铰接轴51转动吸痰器5至合适的位置,及时对新生儿进行呼吸道粘液吸痰处理。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的床体1表面呈弧线型;所述的床体1底部两侧均设有弧槽11。所述的床体1表面呈弧形,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孕妇;所述的弧槽11能防止医务人员踢到脚。所述的胸部滑轨12顶部边沿均设有棉条15。所述的棉条15是为了防止胸部支撑处的皮肤受挤压而产生痛感。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1相同。实施例3:与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产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1)、胸部下降装置(2)、胯部升降装置(3)、吸痰器(5)及控制屏(7);所述的床体(1)前端连接胸部下降装置(2);所述的床体(1)后端连接胯部升降装置(3);所述的床体(1)床角连接吸痰器(5);所述的床体(1)前端连接控制屏(7);/n所述的床体(1)床面后端设有电热毯Ⅰ(4);所述的床体(1)床面前端设有电热毯Ⅱ(6);所述的床体(1)与人体胸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胸部滑轨(12);所述的床体(1)与人体胯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胯部滑轨(13);所述的床体(1)床角处设有铰接管(14);/n所述的胸部下降装置(2)包括滑块(21)、气缸Ⅰ(22)及法兰盘Ⅰ;所述的滑块(21)下端连接气缸Ⅰ(22);所述的气缸Ⅰ(22)下端固连法兰盘Ⅰ;所述的法兰盘Ⅰ通过螺栓与床体(1)内部连接;所述的滑块(21)置于与之相对应的胸部滑轨(12);/n所述的胯部升降装置(3)包括支撑板(31)、梯形板(32)、气缸Ⅱ(33)及法兰盘Ⅱ(34);所述的支撑板(31)下端连接梯形板(32);所述的梯形板(32)下端连接气缸Ⅱ(33);所述的气缸Ⅱ(33)下端连接法兰盘Ⅱ(34);所述的法兰盘Ⅱ(34)通过螺栓与床体连接;所述的支撑板(31)置于与之相对应的胯部滑轨(13);/n所述的吸痰器(5)角边设有铰接轴(51);所述的铰接轴(51)连接铰接管(14);/n所述的控制屏(7)内设有ARM处理器;所述的控制屏(7)、吸痰器(5)、气缸Ⅰ(22)、气缸Ⅱ(33)电热毯Ⅰ(4)及电热毯Ⅱ(6)分别用可靠端子与ARM处理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产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床体(1)、胸部下降装置(2)、胯部升降装置(3)、吸痰器(5)及控制屏(7);所述的床体(1)前端连接胸部下降装置(2);所述的床体(1)后端连接胯部升降装置(3);所述的床体(1)床角连接吸痰器(5);所述的床体(1)前端连接控制屏(7);
所述的床体(1)床面后端设有电热毯Ⅰ(4);所述的床体(1)床面前端设有电热毯Ⅱ(6);所述的床体(1)与人体胸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胸部滑轨(12);所述的床体(1)与人体胯部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胯部滑轨(13);所述的床体(1)床角处设有铰接管(14);
所述的胸部下降装置(2)包括滑块(21)、气缸Ⅰ(22)及法兰盘Ⅰ;所述的滑块(21)下端连接气缸Ⅰ(22);所述的气缸Ⅰ(22)下端固连法兰盘Ⅰ;所述的法兰盘Ⅰ通过螺栓与床体(1)内部连接;所述的滑块(21)置于与之相对应的胸部滑轨(12);
所述的胯部升降装置(3)包括支撑板(31)、梯形板(32)、气缸Ⅱ(33)及法兰盘Ⅱ(34);所述的支撑板(31)下端连接梯形板(32);所述的梯形板(32)下端连接气缸Ⅱ(33);所述的气缸Ⅱ(33)下端连接法兰盘Ⅱ(34);所述的法兰盘Ⅱ(34)通过螺栓与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秋文李洁赵琼陈霞齐海燕符振风陈贵娟黎萍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