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灌用移动共享施肥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61141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8 20: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渠灌用移动共享施肥车,包括运输模块、供电模块和施肥模块;所述的施肥模块包括肥液桶、施肥泵、控制系统、输水管和底架;所述的肥液桶、施肥泵、控制系统、输水管安装在底架上,所述的肥液桶的上部设置有进水管,所述的肥液桶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和排污阀,所述的进水管和所述的出水管通过三通接头与所述的输水管连通,所述的施肥泵设置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所述的进水管上依次设置有过滤器和第一阀门、第二阀门,所述的出水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三阀门、第四阀门和EC传感器,所述的输水管上依次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渠灌用移动共享施肥车模块化安装,拆装方便,自吸水稀释(特别适用于渠道),桶内设置有无水报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渠灌用移动共享施肥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渠灌用移动共享施肥车,属于农田灌溉设备领域。
技术介绍
目前,在大田作物生产实际中,农民追肥普遍以撒施为主,操作不便且施肥精度难以控制,达不到精准农业的生产要求。为此水肥一体化在井灌区得到了大力推广和应用,然而在渠灌区仍然应用较少,主要是现有水肥一体化设备多用于压力灌溉和井灌区,自流无压条件下的渠灌农田难以应用。针对目前生产实际中追肥普遍以撒施为主、肥料用量农户难以操控的问题,基于此开发一种渠灌用移动共享式施肥车。施肥车以农村常见的电动三轮车为基础进行升级改造,加装智能施肥模块、光伏充电模块等。基于农户需求及认知程度,采用泵吸入式注肥、光伏发电及智能控制等技术,研发移动共享式施肥车,力求实现“傻瓜式”操作、及环保清洁和行动灵活等功能优势,既满足农户对追肥作业的要求,又降低施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渠灌用移动共享施肥车,解决了现有渠道灌溉追肥采用以撒施为主,肥料用量农户难以操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渠灌用移动共享施肥车,包括运输模块、供电模块和施肥模块;所述的运输模块用于设备的移动运输,使其达到要施肥的地块;所述的供电模块用于设备的供电,包括设置在运输模块上的光伏板和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上设置有光伏充电和电源充电转换接头,所述的蓄电池上设置有即插即用放电接头;所述的施肥模块包括肥液桶、施肥泵、控制系统、输水管和底架;所述的肥液桶、施肥泵、控制系统、输水管安装在底架上,所述的肥液桶的上部设置有进水管,所述的肥液桶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和排污阀,所述的进水管和所述的出水管通过三通接头与所述的输水管连通,所述的施肥泵设置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所述的进水管上依次设置有过滤器和第一阀门、第二阀门,所述的出水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三阀门、第四阀门和EC传感器,所述的输水管上依次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显示屏、PLC控制柜和外壳。优选地:所述的运输模块为电动三轮车。优选地:所述的肥液桶上设置有液位电极。优选地:所述的底架上设置有万向轮。优选地:所述的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均为电磁阀。优选地:所述的PLC控制柜包括PLC控制器,所述的施肥泵、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EC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分别于所述的PLC控制器连接,所述的PLC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开关,实现对肥液桶进水、搅拌和出水的控制。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渠灌用移动共享施肥车模块化安装,拆装方便,自吸水稀释(特别适用于渠道),桶内设置有无水报警。运输模块兼具供电,施肥模块不需要自带电源,设备轻便;一泵多用:可以用于控制进水、控制出水和控制水循环,用于肥料的搅拌,不需要用两个泵、两套系统,且不用在肥液桶内设置搅拌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液位电极提供PLC逻辑控制策略,从而实现电磁阀启闭。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施肥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运输模块和供电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输水管,2为流量传感器,3为压力传感器,4为EC传感器,5为过滤器,6为第四阀门,7为第二阀门,8为施肥泵,9为第三阀门,10为第一阀门,11为肥液桶,12为排污阀,13为液位电极,14为万向轮,15为底架,16为显示屏,17为PLC控制柜,18为外壳,19为进水管,20为出水管,21为电动三轮车,22为光伏板,23为蓄电池,24为光伏充电和电源充电转换接头,25为即插即用放电接头。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和2所示,一种渠灌用移动共享施肥车,包括运输模块、供电模块和施肥模块;当然也可以采用其它运输设备。所述的运输模块用于设备的移动运输,使其达到要施肥的地块;运输模块需要具有通用性、适合农户操作,本专利技术运输模块为电动三轮车21,电动三轮车21几乎农户每家都有,车型小巧,灵活性高,方便将施肥设备运输到田间地头、所述的供电模块用于设备的供电,包括设置在运输模块上的光伏板22和蓄电池23,所述的蓄电池23上设置有光伏充电和电源充电转换接头24,所述的蓄电池23上设置有即插即用放电接头25;本实施采用电动三轮车21作为运输模块,改造电动三轮车21的蓄电池23,加装光伏充电和电源充电转换接头24,所述的蓄电池23上设置有即插即用放电接头25。使其在满足三轮车运输功能的同时,可以为施肥设备供电。并且采用光伏板22供电,使其可以在使用过程中采用光伏充电,有效地补充能源消耗,提高其持续使用时间。所述的施肥模块包括肥液桶11、施肥泵8、控制系统、输水管1和底架15;所述的肥液桶、施肥泵8、控制系统、输水管1安装在底架15上,所述的肥液桶的上部设置有进水管19,所述的肥液桶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20和排污阀12,所述的进水管19和所述的出水管20通过三通接头与所述的输水管1连通,所述的施肥泵8设置在进水管19和出水管20之间,所述的进水管19上依次设置有过滤器5和第一阀门10、第二阀门7,所述的出水管20上依次设置有第三阀门9、第四阀门6和EC传感器4,所述的输水管1上依次设置有压力传感器3和流量传感器2,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显示屏16、PLC控制柜17和外壳18。肥液桶上设置有液位电极13。液位电极包括上液位电极和下液位电极,用于肥液桶内水位的监测。底架15上设置有万向轮14。方便底架15的移动。第一阀门10、第二阀门7、第三阀门9、第四阀门6均为电磁阀。PLC控制柜包括PLC控制器,所述的施肥泵、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EC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分别于所述的PLC控制器连接,所述的PLC控制器通过控制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和第四阀门开关,实现对肥液桶进水、搅拌和出水的控制。本专利技术的渠灌用移动共享施肥车的运行过程:(1)系统启动:输水管1接入灌溉渠道(或管道),打开供电模块,显示屏16开启,流量传感器2、压力传感器3、EC传感器4开始工作并上传数据到PLC控制器,由显示屏16读取数据;(2)注清水:肥液桶11内放入化肥,此时无水注入,下液位电极13感应,电磁第一阀门10和第四阀门6同时打开,第二阀门7和第三阀门9处于关闭状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渠灌用移动共享施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运输模块、供电模块和施肥模块;/n所述的运输模块用于设备的移动运输,使其达到要施肥的地块;/n所述的供电模块用于设备的供电,包括设置在运输模块上的光伏板和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上设置有光伏充电和电源充电转换接头,所述的蓄电池上设置有即插即用放电接头;/n所述的施肥模块包括肥液桶、施肥泵、控制系统、输水管和底架;所述的肥液桶、施肥泵、控制系统、输水管安装在底架上,所述的肥液桶的上部设置有进水管,所述的肥液桶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和排污阀,所述的进水管和所述的出水管通过三通接头与所述的输水管连通,所述的施肥泵设置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所述的进水管上依次设置有过滤器和第一阀门、第二阀门,所述的出水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三阀门、第四阀门和EC传感器,所述的输水管上依次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显示屏、PLC控制柜和外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渠灌用移动共享施肥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运输模块、供电模块和施肥模块;
所述的运输模块用于设备的移动运输,使其达到要施肥的地块;
所述的供电模块用于设备的供电,包括设置在运输模块上的光伏板和蓄电池,所述的蓄电池上设置有光伏充电和电源充电转换接头,所述的蓄电池上设置有即插即用放电接头;
所述的施肥模块包括肥液桶、施肥泵、控制系统、输水管和底架;所述的肥液桶、施肥泵、控制系统、输水管安装在底架上,所述的肥液桶的上部设置有进水管,所述的肥液桶的底部设置有出水管和排污阀,所述的进水管和所述的出水管通过三通接头与所述的输水管连通,所述的施肥泵设置在进水管和出水管之间,所述的进水管上依次设置有过滤器和第一阀门、第二阀门,所述的出水管上依次设置有第三阀门、第四阀门和EC传感器,所述的输水管上依次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和流量传感器,所述的控制系统包括显示屏、PLC控制柜和外壳。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秀路李金山孙浩贾艳辉段福义陈震韩启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