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感应电炉的改进式感应线圈组件,包括通电线圈、胶木柱、上水冷管以及下水冷管,通电线圈、上水冷管以及下水冷管均呈盘旋设置,通电线圈、上水冷管以及下水冷管中间位置均设置弯折区,使得通电线圈、上水冷管以及下水冷管在盘旋时始终保持水平状态,通电线圈中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铜牌,且上水冷管和下水冷管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水嘴,通电线圈两端均设置有第二水嘴,沿通电线圈、上水冷管以及下水冷管外壁周向均匀等间距的固定连接有多根胶木柱,且胶木柱均沿竖直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目前感应线圈的单圈铜管为倾斜弯折的环形结构,因此造成磁力线并不是完全竖直分布,从而影响线圈的加热效果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感应电炉的改进式感应线圈组件
本技术涉及感应线圈
,具体为一种感应电炉的改进式感应线圈组件。
技术介绍
感应电炉在工作时,利用高频大电流流向被绕制成环状或其它形状的加热线圈(通常是用紫铜管制作);由此在线圈内产生极性瞬间变化的强磁束,将金属等被加热物体放置在线圈内,磁束就会贯通整个被加热物体,在被加热物体的内部与加热电流相反的方向,便会产生相对应的很大涡电流。由于被加热物体内存在着电阻,所以会产生很多的焦耳热,使物体自身的温度迅速上升,达到对所有金属材料加热的目的。因此感应线圈是感应电炉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有的感应线圈一般采用单根铜管直接弯折呈盘旋的环状线圈,但这种结构使得单圈铜管为倾斜弯折的环形结构,并不是正常的水平环形结构,因此造成磁力线并不是完全竖直分布,从而影响线圈的加热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感应电炉的改进式感应线圈组件,解决了目前感应线圈的单圈铜管为倾斜弯折的环形结构,并不是正常的水平环形结构,因此造成磁力线并不是完全竖直分布,从而影响线圈的加热效果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感应电炉的改进式感应线圈组件,包括通电线圈、胶木柱、上水冷管以及下水冷管,所述通电线圈位于上水冷管和下水冷管之间,且所述通电线圈、上水冷管以及下水冷管均呈盘旋设置,所述通电线圈、上水冷管以及下水冷管中间位置均设置弯折区,使得通电线圈、上水冷管以及下水冷管在盘旋时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所述通电线圈中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铜牌,且所述上水冷管和下水冷管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水嘴,所述通电线圈两端均设置有第二水嘴,沿所述通电线圈、上水冷管以及下水冷管外壁周向均匀等间距的固定连接有多根胶木柱,且所述胶木柱均沿竖直方向设置。优选的,所述通电线圈由第一铜方管和第二铜方管两部分组成,且所述第一铜方管位于第二铜方管上方,所述第一铜方管和第二铜方管的弯折区弯折方向相反。优选的,所述第一铜方管和第二铜方管截面均为扁平矩形结构。优选的,所述第一铜方管和第二铜方管厚度均小于上水冷管厚度。(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感应电炉的改进式感应线圈组件,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在通电线圈上设置弯折区,保证通电线圈在弯折成环状线圈时,每次单圈弯至弯折区时均利用此弯折区过渡,使得通电线圈的单圈结构除了弯折区以外,其他部分均为正规的水平圆环结构,而不是螺旋状结构,从而保证磁力线始终沿竖直方向分布,进而有效增强该线圈的加热效果;而通电线圈上下两端的水冷管能够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能够将线圈周边的热及时散出。(2)本技术通过将通电线圈设置为第一铜方管和第二铜方管两部分,能够有效增强线圈的承受力,由于通电加热电流很大,将通电电流沿第一铜方管和第二铜方管两路分开导流,能够有效减少单个线圈的载流量,从而有效延长线圈的使用寿命。(3)本技术通过将第一铜方管和第二铜方管截面均设置为扁平矩形结构,能够有效增强线圈与内部炉芯的接触面积,同时方便对通电线圈内部通水,在增强加热产品效果的同时,又能增强对通电线圈自身的散热效果,同时由于第一铜方管和第二铜方管厚度均小于上水冷管厚度,从而保证通电线圈在装配时处于水冷管的内侧,即通电线圈与炉体外部钢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缝隙,从而减弱通电线圈对炉体外部钢结构的灼热损伤。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部分结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第一铜方管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通电线圈1、第一铜方管1.1、第二铜方管1.2、弯折区1.3、铜牌2、胶木垫块3、下水冷管4、第一水嘴5、上水冷管6、第二水嘴7、胶木柱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感应电炉的改进式感应线圈组件,包括通电线圈1、胶木柱8、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通电线圈1位于上水冷管6和下水冷管4之间,且通电线圈1、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均呈盘旋设置,通电线圈1、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中间位置均设置弯折区1.3,使得通电线圈1、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在盘旋时始终保持水平状态,通电线圈1中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铜牌2,且上水冷管6和下水冷管4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水嘴5,通电线圈1两端均设置有第二水嘴7,沿通电线圈1、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外壁周向均匀等间距的固定连接有多根胶木柱8,且胶木柱8均沿竖直方向设置;在使用此线圈组件时,只需将上水冷管6、下水冷管4以及通电线圈1均通过胶木垫块3配合相应的螺钉固定在感应炉炉芯外部即可,然后再将整体装配在炉体钢结构内部,由于此装配过程均为现有技术,这里不再赘述。本技术通过在通电线圈1上设置弯折区1.3,保证通电线圈1在弯折成环状线圈时,每次单圈弯至弯折区1.3时均利用此弯折区1.3过渡,使得通电线圈1的单圈结构除了弯折区1.3以外,其他部分均为正规的水平圆环结构,而不是螺旋状结构,从而保证磁力线始终沿竖直方向分布,进而有效增强该线圈的加热效果;而通电线圈1上下两端的水冷管能够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能够将线圈周边的热及时散出。通电线圈1由第一铜方管1.1和第二铜方管1.2两部分组成,且第一铜方管1.1位于第二铜方管1.2上方,第一铜方管1.1和第二铜方管1.2的弯折区1.3弯折方向相反;通过将通电线圈1设置为第一铜方管1.1和第二铜方管1.2两部分,能够有效增强线圈的承受力,由于通电加热电流很大,将通电电流沿第一铜方管1.1和第二铜方管1.2两路分开导流,能够有效减少单个线圈的载流量,从而有效延长线圈的使用寿命。第一铜方管1.1和第二铜方管1.2截面均为扁平矩形结构;第一铜方管1.1和第二铜方管1.2厚度均小于上水冷管6厚度;通过将第一铜方管1.1和第二铜方管1.2截面均设置为扁平矩形结构,能够有效增强线圈与内部炉芯的接触面积,同时方便对通电线圈1内部通水,在增强加热产品效果的同时,又能增强对通电线圈1自身的散热效果,同时由于第一铜方管1.1和第二铜方管1.2厚度均小于上水冷管6厚度,从而保证通电线圈1在装配时处于水冷管的内侧,即通电线圈1与炉体外部钢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缝隙,从而减弱通电线圈1对炉体外部钢结构的灼热损伤。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感应电炉的改进式感应线圈组件,包括通电线圈(1)、胶木柱(8)、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线圈(1)位于上水冷管(6)和下水冷管(4)之间,且所述通电线圈(1)、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均呈盘旋设置,所述通电线圈(1)、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中间位置均设置弯折区(1.3),使得通电线圈(1)、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在盘旋时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所述通电线圈(1)中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铜牌(2),且所述上水冷管(6)和下水冷管(4)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水嘴(5),所述通电线圈(1)两端均设置有第二水嘴(7),沿所述通电线圈(1)、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外壁周向均匀等间距的固定连接有多根胶木柱(8),且所述胶木柱(8)均沿竖直方向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感应电炉的改进式感应线圈组件,包括通电线圈(1)、胶木柱(8)、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其特征在于:所述通电线圈(1)位于上水冷管(6)和下水冷管(4)之间,且所述通电线圈(1)、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均呈盘旋设置,所述通电线圈(1)、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中间位置均设置弯折区(1.3),使得通电线圈(1)、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在盘旋时始终保持水平状态,所述通电线圈(1)中部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铜牌(2),且所述上水冷管(6)和下水冷管(4)两端均设置有第一水嘴(5),所述通电线圈(1)两端均设置有第二水嘴(7),沿所述通电线圈(1)、上水冷管(6)以及下水冷管(4)外壁周向均匀等间距的固定连接有多根胶木柱(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辉,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科达工业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