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换热制备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包括前侧压板、后侧压板和支撑立板,所述支撑立板的左侧位置上设置有前侧压板,所述支撑立板与前侧压板之间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上连接柱,所述支撑立板与前侧压板之间的下方位置上安装有下连接柱,所述支撑立板内部的中间位置上纵向设置有丝杆,所述丝杆与支撑立板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立板左表面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主动铰链座,所述主动铰链座与支撑立板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主动铰链座通过滚珠与丝杆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前侧压板、后侧压板和支撑立板,避免在进行安装时出现板片偏移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技术在进行组装时出现板片错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
本技术涉换热制备
,具体为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
技术介绍
板式换热器是由一系列具有一定波纹形状的金属片叠装而成的一种高效换热器,各种板片之间形成薄矩形通道,通过板片进行热量交换。板式换热器是液—液、液—汽进行热交换的理想设备,它具有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结构紧凑轻巧、占地面积小、应用广泛、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相同压力损失情况下,其传热系数比管式换热器高3-5倍,占地面积为管式换热器的三分之一,热回收率可高达90%以上,因此,对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的需求日益增长。现有装置在进行使用时,装配劳动强度大,装配效率低,在进行安装时出现板片偏移的问题,同时在进行组装时出现板片错位的问题,在进行使用时出现装置平整度不佳导致连接处易出现断裂以及装置整体使用安全性降低的问题,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包括前侧压板、后侧压板和支撑立板,所述支撑立板的左侧位置上设置有前侧压板,所述支撑立板与前侧压板之间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上连接柱,所述支撑立板与前侧压板之间的下方位置上安装有下连接柱,所述支撑立板内部的中间位置上纵向设置有丝杆,所述丝杆与支撑立板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立板左表面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主动铰链座,所述主动铰链座与支撑立板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主动铰链座通过滚珠与丝杆连接,所述主动铰链座下方的支撑立板上安装有第一铰链座,所述支撑立板的左侧位置上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右表面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从动铰链座,所述从动铰链座与限位板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从动铰链座的下方位置上设置有第二铰链座,所述从动铰链座以及第二铰链座通过交叉连杆分别与主动铰链座以及第一铰链座之间铰接。优选的,所述限位板的左侧位置上设置有后侧压板,所述后侧压板与上连接柱以及下连接柱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后侧压板与前侧压板之间设置有板片,所述后侧压板与前侧压板之间通过拉栓连接。优选的,所述前侧压板以及支撑立板下方的两侧位置上对称设置有压脚套,所述压脚套内部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主动梯形块,所述主动梯形块的下方位置上设置有从动梯形块,所述从动梯形块的下方位置上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下端穿过压脚套与固定压脚连接。优选的,所述主动梯形块远离上连接柱中心点一侧设置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与压脚套之间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栓与主动梯形块之间转动连接,所述主动梯形块的梯形面与从动梯形块的梯形面贴合,所述从动梯形块与压脚套之间的连接杆上套覆有弹簧。优选的,所述支撑立板上方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传动箱,所述传动箱内部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蜗轮,所述蜗轮与丝杆连接,所述蜗轮一侧的传动箱内设置有蜗杆,所述蜗杆与传动箱之间转动连接,所述蜗杆与蜗轮之间啮合连接,所述蜗杆与传动箱外侧的固定螺栓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中,通过设置蜗轮、蜗杆、丝杆、交叉连杆和限位板,便于装置的安装和拆卸,使装置在进行安装过程中可实现对后侧压板以及板片进行预固定,此时便于对前侧压板与后侧压板进行后续的安装,可减少安装人员的数目,降低装配时间,提高装配效率,避免在进行安装时出现板片偏移的问题,同时解决了现有技术在进行组装时出现板片错位的问题;2、本技术中,通过设置压脚套、主动梯形块、从动梯形块、连接杆和固定压脚,增加了装置的可调性,使装置可根据地貌对装置进行找平处理,增加了装置在使用时的安全性,避免在进行使用时出现装置平整度不佳导致连接处易出现断裂以及装置整体使用安全性降低的问题,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传动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压脚套的装配图。图中:1-前侧压板、2-板片、3-拉栓、4-后侧压板、5-上连接柱、6-从动铰链座、7-支撑立板、8-传动箱、9-丝杆、10-主动铰链座、11-交叉连杆、12-第一铰链座、13-第二铰链座、14-限位板、15-压脚套、16-下连接柱、17-蜗轮、18-蜗杆、19-固定螺栓、20-调节螺栓、21-主动梯形块、22-从动梯形块、23-弹簧、24-固定压脚、25-连接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包括前侧压板1、后侧压板4和支撑立板7,所述支撑立板7的左侧位置上设置有前侧压板1,所述支撑立板7与前侧压板1之间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上连接柱5,所述支撑立板7与前侧压板1之间的下方位置上安装有下连接柱16,所述支撑立板7内部的中间位置上纵向设置有丝杆9,所述丝杆9与支撑立板7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立板7左表面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主动铰链座10,所述主动铰链座10与支撑立板7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主动铰链座10通过滚珠与丝杆9连接,所述主动铰链座10下方的支撑立板7上安装有第一铰链座12,所述支撑立板7的左侧位置上设置有限位板14,所述限位板14右表面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从动铰链座6,所述从动铰链座6与限位板14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从动铰链座6的下方位置上设置有第二铰链座13,所述从动铰链座6以及第二铰链座13通过交叉连杆11分别与主动铰链座10以及第一铰链座12之间铰接。所述限位板14的左侧位置上设置有后侧压板4,所述后侧压板4与上连接柱5以及下连接柱16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后侧压板4与前侧压板1之间设置有板片2,所述后侧压板4与前侧压板1之间通过拉栓3连接,所述前侧压板1以及支撑立板7下方的两侧位置上对称设置有压脚套15,所述压脚套15内部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主动梯形块21,所述主动梯形块21的下方位置上设置有从动梯形块22,所述从动梯形块22的下方位置上设置有连接杆25,所述连接杆25的下端穿过压脚套15与固定压脚24连接,所述主动梯形块21远离上连接柱5中心点一侧设置有调节螺栓20,所述调节螺栓20与压脚套15之间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栓20与主动梯形块21之间转动连接,所述主动梯形块21的梯形面与从动梯形块22的梯形面贴合,所述从动梯形块22与压脚套15之间的连接杆25上套覆有弹簧23,压脚套15、主动梯形块21、从动梯形块22、连接杆25和固定压脚24之间的配合使用,增加了装置的可调性,使装置可根据地貌对装置进行找平处理,增加了装置在使用时的安全性,避免在进行使用时出现装置平整度不佳导致连接处易出现断裂以及装置整体使用安全性降低的问题,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寿命,所述支撑立板7上方的中间位置上设置有传动箱8,所述传动箱8内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包括前侧压板(1)、后侧压板(4)和支撑立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立板(7)的左侧位置上设置有前侧压板(1),所述支撑立板(7)与前侧压板(1)之间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上连接柱(5),所述支撑立板(7)与前侧压板(1)之间的下方位置上安装有下连接柱(16),所述支撑立板(7)内部的中间位置上纵向设置有丝杆(9),所述丝杆(9)与支撑立板(7)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立板(7)左表面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主动铰链座(10),所述主动铰链座(10)与支撑立板(7)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主动铰链座(10)通过滚珠与丝杆(9)连接,所述主动铰链座(10)下方的支撑立板(7)上安装有第一铰链座(12),所述支撑立板(7)的左侧位置上设置有限位板(14),所述限位板(14)右表面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从动铰链座(6),所述从动铰链座(6)与限位板(14)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从动铰链座(6)的下方位置上设置有第二铰链座(13),所述从动铰链座(6)以及第二铰链座(13)通过交叉连杆(11)分别与主动铰链座(10)以及第一铰链座(12)之间铰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包括前侧压板(1)、后侧压板(4)和支撑立板(7),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立板(7)的左侧位置上设置有前侧压板(1),所述支撑立板(7)与前侧压板(1)之间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上连接柱(5),所述支撑立板(7)与前侧压板(1)之间的下方位置上安装有下连接柱(16),所述支撑立板(7)内部的中间位置上纵向设置有丝杆(9),所述丝杆(9)与支撑立板(7)之间转动连接,所述支撑立板(7)左表面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主动铰链座(10),所述主动铰链座(10)与支撑立板(7)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主动铰链座(10)通过滚珠与丝杆(9)连接,所述主动铰链座(10)下方的支撑立板(7)上安装有第一铰链座(12),所述支撑立板(7)的左侧位置上设置有限位板(14),所述限位板(14)右表面的上方位置上设置有从动铰链座(6),所述从动铰链座(6)与限位板(14)之间滑动连接,所述从动铰链座(6)的下方位置上设置有第二铰链座(13),所述从动铰链座(6)以及第二铰链座(13)通过交叉连杆(11)分别与主动铰链座(10)以及第一铰链座(12)之间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板(14)的左侧位置上设置有后侧压板(4),所述后侧压板(4)与上连接柱(5)以及下连接柱(16)之间滑动连接,所述后侧压板(4)与前侧压板(1)之间设置有板片(2),所述后侧压板(4)与前侧压板(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伟栋,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宏盛换热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