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暖器,该电暖器包括发热体,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支撑座,设置在所述发热体下方,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可相对转动;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一连接部上,适于限制所述发热体与所述支撑座之间的开合角度。如此,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需要改变电暖器的出风方向时,通过调整电暖器的第二连接部与电暖器的连接角度就可以实现。通过设置限位结构,可以在用户调节出风角度过程中,根据自身需求控制电暖器的转动角度,防止电暖器在达到用户的角度需求后继续向下转动,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暖器
本技术涉及家用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暖器。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智能化的家用电器逐渐走进人们的家庭。由于在冬季或者较冷的天气情况下,较低的温度会给人们的身体生活带来许多问题,所以人们在必要时会采用电暖器来增加家里的温度,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现有的电暖器,因其具有环保、加热快,无噪音的特点而备受消费者喜爱。电暖器一般由快热蒸发器组装而成的散热体和安装在散热体一端的电控组件构成。然而,现在电暖器出风栅的出风方向是固定的,使得电暖器的出风方向单一,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调整出风方向,取暖很不方便,从而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电暖器的出风方向单一,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调整出风方向,取暖很不方便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电暖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暖器,该电暖器包括发热体,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支撑座,设置在所述发热体下方,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可相对转动;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一连接部上,适于限制所述发热体与所述支撑座之间的开合角度。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和限位凸块,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其中一个为限位槽,另一个为限位凸块。可选地,所述限位槽上设置有凹陷部和/或凸出部,所述限位凸块上设置与所述凹陷部和/或所述凸出部相配合的凸出部和/或凹陷部。可选地,所述凹陷部呈半球状设置。可选地,沿所述发热体相对所述支撑座的转动方向,若干个所述凹陷部共线并彼此间隔设置。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为限位凸块,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置有铰接轴,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与所述铰接轴配合转动的转动槽,所述转动槽设置有与所述铰接轴配合安装的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铰接轴过盈配合。可选地,所述铰接轴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分体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有与所述铰接轴配合转动的转动腔;所述铰接轴与所述转动腔配合部分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转动腔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可拆卸地设置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分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两端,所述固定环设置有与所述铰接轴配合转动的转孔。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与所述固定环配合安装的安装槽,所述固定环的高度大于所述安装槽的深度。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开设有与所述固定环配合安装的开口结构,所述固定环穿过所述开口结构向所述第二连接部方向延伸。可选地,所述发热体设置有弧形的导流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电暖器,该电暖器包括发热体,设置有第一连接部;支撑座,设置在所述发热体下方,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可相对转动;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或所述第一连接部上,适于限制所述发热体与所述支撑座之间的开合角度。如此,在用户使用过程中,需要改变电暖器的出风方向时,通过调整支撑座与电暖器的连接角度就可以实现。通过设置限位结构,可以在用户调节出风角度过程中,根据自身需求控制电暖器的转动角度,防止电暖器在达到用户的角度需求后继续向下转动,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2.本技术通过设置限位结构,并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中的其中一个设置为限位槽,另一个设置为限位凸块,限位槽上设置有凹陷部和/或凸出部,限位凸块上设置与凹陷部和/或凸出部相配合的凸出部和/或凹陷部。如此,可以使发热体在转动时,用户根据自身的角度需求调整角度,凸出部与凹陷部配合进行限位可以满足用户的各种角度需求,从而避免出现角度不合适的情况。还能防止发热体在达到用户的角度需求后继续向下转动,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3.本技术通过在第一连接部设置铰接轴,并在第二连接部设置与铰接轴配合转动的转动槽。如此,可减少第二连接部与连接部之间的摩擦力,从而减少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磨损,延长二者的使用寿命,还可以方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调整第二连接部与电暖器之间的连接角度,从而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通过在转动槽两端设置于铰接轴配合安装的卡扣,并且卡扣与铰接轴过盈配合,如此设置,可以加强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稳定性,避免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发生脱离。同时也方便装配和拆卸,从而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4.本技术通过在连接部设置固定环,并将固定环分置于铰接轴的两端,如此设置,可以加强铰接轴对连接部和电暖器的支撑作用,分散铰接轴所受到的压力,防止铰接轴因电暖器过重而发生断裂,从而减少用户的维修次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5.本技术通过在第二连接部设置有与固定环配合安装的安装槽,并且固定环的高度大于所述安装槽的深度。如此,能够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空隙,方便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进行转动。安装槽也起到了转动槽的作用,由于固定环设置于连接部上,固定环随着连接部一起转动,安装槽的设计可以将固定环起到一个转轴的作用,可以加强铰接轴对连接部和电暖器的支撑作用,分散铰接轴所受到的压力,防止铰接轴因电暖器过重而发生断裂,从而减少用户的维修次数,提升了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示出了本实施例电暖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本实施例电暖器的装配示意图;图3示出了本实施例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第二连接部与连接部的装配示意图;图5示出了本实施例第二连接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实施例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中各部件标记如下:1-发热体;11-壳体;12-侧板;13-导流板;131-锁扣;14-出风栅;2-支撑座;21-固定环;211-转孔;22-第一连接部;221-凸出部;222-定位槽;223-转动腔;23-铰接轴;231-定位凸起;24-第二连接部;241-转动槽;242-凹陷部;243-卡扣。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智能化的家用电器逐渐走进人们的家庭。由于在冬季或者较冷的天气情况下,较低的温度会给人们的身体生活带来许多问题,所以人们在必要时会采用电暖器来增加家里的温度,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舒适。现有的电暖器,因其具有环保、加热快,无噪音的特点而备受消费者喜爱。电暖器一般由快热蒸发器组装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发热体(1),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2);/n支撑座(2),设置在所述发热体(1)下方,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4),所述第一连接部(2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4)之间可相对转动;/n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4)和/或所述第一连接部(22)上,适于限制所述发热体(1)与所述支撑座(2)之间的开合角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热体(1),设置有第一连接部(22);
支撑座(2),设置在所述发热体(1)下方,其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24),所述第一连接部(2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4)之间可相对转动;
限位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4)和/或所述第一连接部(22)上,适于限制所述发热体(1)与所述支撑座(2)之间的开合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槽和限位凸块;所述第一连接部(22)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4)中的其中一个为所述限位槽,另一个为所述限位凸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上设置有凹陷部(242)和/或凸出部(221),所述限位凸块上设置与所述凹陷部(242)和/或所述凸出部(221)相配合的凸出部(221)和/或凹陷部(2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242)呈半球状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发热体(1)相对所述支撑座(2)的转动方向,若干个所述凹陷部(242)共线并彼此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电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2)为限位凸块,所述第一连接部(22)上设置有铰接轴(23),所述第二连接部(24)设置有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静,安继东,陈秋杉,陈佳兵,李忠正,李明明,喻辉,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