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贾钰专利>正文

一种虹吸式自增压喷火炉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3949 阅读:1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虹吸式自增压喷火炉芯,包括混合腔和增压腔,恒压增压仓,恒压增压仓开在增压腔内;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开在增压腔,并通过管道与恒压增压仓连通;燃气喷咀,燃气喷咀连接在增压腔顶部,燃气喷咀共有若干个;喷咀燃气通道,喷咀燃气通道开在燃气喷咀内,连通外界和恒压增压仓;燃气混合腔开在混合腔内,且贯通混合腔,燃气混合腔数量与燃气喷咀数量对应,且燃气喷咀伸入燃气混合腔内,燃气混合腔上端为喷火口。通过燃气在经过燃气喷咀内的喷咀燃气通道时形成高速燃气射流,高速燃气射流带动虹吸式增氧口处的空气进入燃气混合腔,来提高燃气混合腔内的氧气供给量,从而产生更大的热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虹吸式自增压喷火炉芯
本技术属于燃气炉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虹吸式自增压喷火炉芯。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家用炉具炉芯或便携式户外炉具炉芯都是由连接管、可燃气体混合机构、混合气体燃烧器、炉具喷咀、炉具火盖、熄火保护等机构组成,结构非常复杂。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当中,由于家用炉具炉芯或便携式户外炉具炉芯都采取的是零压力混合燃烧,所以火焰燃烧时的热值相对较小,燃烧时的防风性也相对较差,户内或者户外使用时如果有风,火焰的燃烧热值不但会降低,而且因为是零压力混合燃烧,造成火焰极易被风吹灭。特别是在高海拔地区使用时,因海拔高,空气中的含氧量低,零压力混合燃烧的炉具因为空气中的含氧量太低,所以燃烧产生的热值也会更小,造成对燃烧气源的过多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利用虹吸来为炉芯提供更多氧气的虹吸式自增压喷火炉芯。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一种虹吸式自增压喷火炉芯,包括混合腔和增压腔,恒压增压仓,恒压增压仓开在增压腔内;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开在增压腔,并通过管道与恒压增压仓连通;燃气喷咀,燃气喷咀连接在增压腔顶部,燃气喷咀共有若干个;喷咀燃气通道,喷咀燃气通道开在燃气喷咀内,连通外界和恒压增压仓;燃气混合腔,燃气混合腔开在混合腔内,且贯通混合腔,燃气混合腔数量与燃气喷咀数量对应,且燃气喷咀伸入燃气混合腔内,燃气混合腔上端为喷火口;连接柱,连接柱连接在混合腔下表面,连接柱另一端连接在增压腔上表面;虹吸式增氧口,所述虹吸式增氧口为混合腔和增压腔之间的空隙。进一步的,所述燃气喷咀和燃气混合腔均有四个。进一步的,所述燃气混合腔的直径为20mm,长度为40mm。进一步的,所述喷咀燃气通道直径等于或小于0.8mm。进一步的,所述混合腔表面还开有若干安装螺丝孔。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高5mm,直径10mm。进一步的,所述燃气喷咀伸入燃气混合腔内3mm。进一步的,所述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直径为6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燃气在经过燃气喷咀内的喷咀燃气通道时形成高速燃气射流,高速燃气射流带动虹吸式增氧口处的空气进入燃气混合腔,来提高燃气混合腔内的氧气供给量,从而产生更大的热值。2、恒压增压仓温度升高,对恒压增压仓内的燃气进行二次热增压,进一步增大燃气压力。3、被高速燃气射流带动的虹吸式增氧口处的空气对附近炉体进行降温,在给燃气混合腔内燃气增氧的同时,对恒压增压仓、燃气喷咀、燃气混合腔的本体进行连续不断的冷却降温。附图说明图1为混合腔俯视图;图2为虹吸式自增压喷火炉芯剖视图;图3为安装螺丝孔结构示意图;图中1、混合腔;2、增压腔;2-E、燃气混合腔;2-F、燃气喷咀;2-G、虹吸式增氧口;2-H、喷咀燃气通道;2-I、恒压增压仓;2-J、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3、安装螺丝孔;4、连接柱;5、喷火口。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虹吸式自增压喷火炉芯,包括混合腔1和增压腔2,恒压增压仓2-I,恒压增压仓2-I开在增压腔2内;用于容纳燃气。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2-J,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2-J开在增压腔2,并通过管道与恒压增压仓2-I连通;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2-J与控制阀的燃气管道出口端相连,并将燃气松紧恒压增压仓2-I内。燃气喷咀2-F,燃气喷咀2-F连接在增压腔2顶部,燃气喷咀2-F共有若干个;喷咀燃气通道2-H,喷咀燃气通道2-H开在燃气喷咀2-G内,连通外界和恒压增压仓2-I;恒压增压仓2-I内的燃气经由燃气喷咀2-F内的喷咀燃气通道2-H形成高速燃气射流向上喷出。燃气混合腔2-E,燃气混合腔2-E开在混合腔1内,且贯通混合腔1,燃气混合腔2-E数量与燃气喷咀2-G数量对应,且燃气喷咀2-G伸入燃气混合腔2-E内,燃气混合腔2-E上端为喷火口5;燃气混合腔2-E从上到下贯通整个混合腔1,并且燃气混合腔2-E和燃气喷咀2-F一一对应,每个燃气喷咀2-F上方对应有一个燃气混合腔2-E,由燃气喷咀2-F喷出的燃气进入燃气混合腔2-E内。燃气混合腔2-E上端的开口为喷火口5。连接柱4,连接柱4连接在混合腔1下表面,连接柱另一端连接在增压腔2上表面;连接柱4用于连接混合腔1和增压腔2,并使得混合腔1和增压腔2之间留出了空隙,流出的空隙即是虹吸式增氧口2-G。虹吸式增氧口2-G,所述虹吸式增氧口2-G为混合腔1和增压腔2之间的空隙。随着高速燃气射流向上喷出,虹吸式增氧口2-G附近的空气在虹吸作用下进入燃气混合腔2-E内。燃气与空气在燃气混合腔2-E内充分混合,最终在喷火口5外燃烧。【实施例2】如图1和图2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燃气喷咀2-F和燃气混合腔2-E均有四个。因为喷火口5数量过少,燃烧的效率就会下降,同时也会增加燃烧的时间。喷火口5数量过多,会增强燃烧效率,但是会增加能耗,使得燃气消耗过快。在海拔4500米测试时,喷火口5设计成四个是能耗表现最佳。但是不仅局限于燃气喷咀2-F和燃气混合腔2-E均有四个,根据实际情况燃气喷咀2-F和燃气混合腔2-E的数量及大小可改变。所述燃气混合腔2-E的直径为20mm,长度为40mm。是为了增加防风性能,这样的安装结构和安装尺寸能保证燃气经过燃气喷咀2-F上的喷咀燃气通道2-H高速喷入燃气混合腔2-E后与通过虹吸式增氧口2-G吸入的空气混合形成的锥形形态的混合气始终以锥形形态从燃气混合腔2-E上口喷出,并且不会与虹吸式增氧口2-G吸入的空气在燃气混合腔2-E内形成乱流,造成燃烧的不稳定。虽然燃气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始终以锥形形态从燃气混合腔2-E上口喷出后始终在喷火口5外燃烧,本虹吸式自增压喷火炉芯测试后,最高能抵抗8.0—10.7m∕s的5级强风。所述喷咀燃气通道2-H直径等于或小于0.8mm。所述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2-J直径为6mm。在使用安全方面,公知的炉具都必须装配有单独的熄火保护装置,用于防止因压力失衡造成的回火或因炉具自身防风性能差而造成的熄火或回火。而本炉芯在设计之初就已经将使用安全考虑进了炉芯的设计里。恒压增压仓2-I的设计也是为了防止炉芯产生回火等不安全因素的产生。首先恒压增压仓2-I上的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2-J的直径是6mm,无论燃气通过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2-J进入恒压增压仓2-I的燃气的压力是多少,恒压增压仓2-I都会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例如在用充装压力最小的丁烷气作为燃气供给时,正常情况下丁烷气瓶的充装压力是0.5MPa,丁烷气在进入恒压增压仓2-I后虽然会因为恒压增压仓2-I的180℃左右的温度,使丁烷气体在恒压增压仓2-I里产生热膨胀效应,促使丁烷气的压力进一步增大。通过测试,压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虹吸式自增压喷火炉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腔(1)和增压腔(2),/n恒压增压仓(2-I),恒压增压仓(2-I)开在增压腔(2)内;/n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2-J),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2-J)开在增压腔(2),并通过管道与恒压增压仓(2-I)连通;/n燃气喷咀(2-F),燃气喷咀(2-F)连接在增压腔(2)顶部,燃气喷咀(2-F)共有若干个;/n喷咀燃气通道(2-H),喷咀燃气通道(2-H)开在燃气喷咀(2-G)内,连通外界和恒压增压仓(2-I);/n燃气混合腔(2-E),燃气混合腔(2-E)开在混合腔(1)内,且贯通混合腔(1),燃气混合腔(2-E)数量与燃气喷咀(2-G)数量对应,且燃气喷咀(2-G)伸入燃气混合腔(2-E)内,燃气混合腔(2-E)上端为喷火口(5);/n连接柱(4),连接柱(4)连接在混合腔(1)下表面,连接柱另一端连接在增压腔(2)上表面;/n虹吸式增氧口(2-G),所述虹吸式增氧口(2-G)为混合腔(1)和增压腔(2)之间的空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虹吸式自增压喷火炉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腔(1)和增压腔(2),
恒压增压仓(2-I),恒压增压仓(2-I)开在增压腔(2)内;
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2-J),恒压增压仓燃气入口(2-J)开在增压腔(2),并通过管道与恒压增压仓(2-I)连通;
燃气喷咀(2-F),燃气喷咀(2-F)连接在增压腔(2)顶部,燃气喷咀(2-F)共有若干个;
喷咀燃气通道(2-H),喷咀燃气通道(2-H)开在燃气喷咀(2-G)内,连通外界和恒压增压仓(2-I);
燃气混合腔(2-E),燃气混合腔(2-E)开在混合腔(1)内,且贯通混合腔(1),燃气混合腔(2-E)数量与燃气喷咀(2-G)数量对应,且燃气喷咀(2-G)伸入燃气混合腔(2-E)内,燃气混合腔(2-E)上端为喷火口(5);
连接柱(4),连接柱(4)连接在混合腔(1)下表面,连接柱另一端连接在增压腔(2)上表面;
虹吸式增氧口(2-G),所述虹吸式增氧口(2-G)为混合腔(1)和增压腔(2)之间的空隙。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钰
申请(专利权)人:贾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