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性高的H型钢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3487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稳定性高的H型钢,包括腹板、与腹板上表面固定的上翼板、与腹板底面固定的下翼板以及位于腹板中部的垂直加强翼,所述垂直加强翼的侧壁与腹板的侧壁贴合并固定,所述垂直加强翼上安装有用于支撑上翼板的上加强板以及用于支撑下翼板的下加强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上加强板位于垂直加强翼与上翼板之间,以此通过上加强板对上翼板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得上翼板的承压强度得以增强;下加强板位于垂直加强翼与下翼板之间,以此通过下加强板对下翼板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得下翼板的承压强度得以增强,有利于提高H型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稳定性高的H型钢
本技术涉及钢材
,尤其是涉及一种稳定性高的H型钢。
技术介绍
H型钢是目前钢结构常用型材之一,它是一种断面力学性能较工字钢优良的经济型断面钢材,因其断面的形状与英文字母“H”相同而得名。由于H型钢的各个部位均以直角排布,因此H型钢在各个方向上都具有抗弯能力强、施工简单、节约成本和结构重量轻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公告号为CN205896664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强化H型钢,包括翼缘和腹板,其中,所述翼缘垂直于所述腹板,所述腹板设有垂直加强翼。所述垂直加强翼横截面为轴对称多边形,所述垂直加强翼与所述腹板之间设有填角。该技术通过设置腹板垂直加强翼,增强了H型钢腹板垂向刚度和强度。但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强化H型钢,在上下两侧的翼缘之间设置垂直加强翼,仅能增强H型钢腹板垂向的刚度和强度,而并未使得垂直加强翼上下两侧翼缘的承压强度增大,当上下两侧的翼缘长期承压较大时,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性高的H型钢,该稳定性高的H型钢增大了上、下两侧翼板的承压能力,从而提高了H型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稳定性高的H型钢,包括腹板、与腹板上表面固定的上翼板、与腹板底面固定的下翼板以及位于腹板中部的垂直加强翼,所述垂直加强翼的侧壁与腹板的侧壁贴合并固定,所述垂直加强翼上安装有用于支撑上翼板的上加强板以及用于支撑下翼板的下加强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加强板位于垂直加强翼与上翼板之间,以此通过上加强板对上翼板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得上翼板的承压强度得以增强;下加强板位于垂直加强翼与下翼板之间,以此通过下加强板对下翼板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得下翼板的承压强度得以增强,有利于提高H型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加强板的纵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上加强板的底面与垂直加强翼的上表面抵接,所述上加强板的上表面固定有纵截面为等腰梯形的上拼接条,所述上拼接条横截面的面积由上到下线性递减,所述上翼板的底面上开设有供上拼接条滑移连接的上燕尾槽;所述下加强板的纵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下加强板的上表面与垂直加强翼的底面抵接,所述下加强板的底面上固定有纵截面为等腰梯形的下拼接条,所述下拼接条横截面的面积由下到上线性递减,所述下翼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供下拼接条滑移连接的下燕尾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加强板顶部的上拼接条与上燕尾槽滑移配合,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对上加强板进行安装;下加强板顶部的下拼接条与下燕尾槽滑移配合,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对下加强板进行安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翼板上安装有用于抵紧上加强板的第一抵紧组件,所述第一抵紧组件包括位于上翼板上的第一插接块、开设于上翼板上以供第一插接块插接配合的第一插接孔以及固定于第一插接块上端的第一磁块,所述第一插接孔与上燕尾槽的内顶壁连通,所述第一插接块靠近腹板一侧的侧壁与上拼接条远离腹板一侧的侧壁抵接;所述下翼板上安装有用于抵紧下加强板的第二抵紧组件,所述第二抵紧组件包括位于下翼板上的第二插接块、开设于下翼板上以供第二插接块插接配合的第二插接孔以及固定于第二插接块下端的第二磁块,所述第二插接孔与下燕尾槽的内底壁连通,所述第二插接块靠近腹板一侧的侧壁与下拼接条远离腹板一侧的侧壁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磁块与钢制上翼板磁性相吸,以此使得第一插接块能够牢固插接于第一插接孔内,第一插接块对上拼接条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降低了上拼接条以及上加强板的位置发生松动的概率;第二磁块与钢制下翼板磁性相吸,以此使得第二插接块能够牢固插接于第二插接孔内,第二插接块对下拼接条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降低了下拼接条以及下加强板的位置发生松动的概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插接块的下端固定有上操作块,所述上操作块远离腹板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插接块的上端固定有下操作块,所述下操作块远离腹板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凹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操作块上的第一凹槽可供工作人员的手指插入,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对第一插接块进行安装;下操作块上的第二凹槽可供工作人员的手指插入,以此便于工作人员对第二插接块进行安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凹槽的内表面以及第二凹槽的内表面上均设有磨砂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磨砂层表面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增大了工作人员手部与第一凹槽以及第二凹槽之间的摩擦力,从而降低了工作人员握住上操作块以及下操作块时发生打滑的概率,以便工作人员对第一插接块以及第二插接块进行安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翼板上开设有供上操作块插入的上插接槽,所述上插接槽远离腹板一侧的侧壁上固定有上橡胶薄片;所述下翼板上开设有供下操作块插入的下插接槽,所述下插接槽远离腹板一侧的侧壁上固定有下橡胶薄片。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上操作块插入上插接槽后,上操作块挤压上橡胶薄片并使得上橡胶薄片发生变形,以此使得上操作块能够牢固的插接于上插接槽内,降低了第一插接块发生脱落的概率;当下操作块插入下插接槽后,下操作块挤压下橡胶薄片并使得下橡胶薄片发生变形,以此使得下操作块能够牢固的插接于下插接槽内,降低了第二插接块发生脱落的概率。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操作块以及下操作块的横截面均为直角梯形,所述上操作块远离腹板一侧的表面以及下操作块远离腹板一侧的表面均为倾斜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工作人员将上操作块插入上插接槽内并与上橡胶薄片抵紧,同时,有利于工作人员将下操作块插入下插接槽内并与下橡胶薄片抵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加强板侧壁上固定有上横板,所述上横板的上表面与上翼板的底面抵接;所述下加强板侧壁上固定有下横板,所述下横板的底面与下翼板的上表面抵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上横板与上翼板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此对上翼板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得上翼板的承压能力得以增强;下横板与下翼板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此对下翼板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得下翼板的承压能力得以增强。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本方案中,上加强板位于垂直加强翼与上翼板之间,以此通过上加强板对上翼板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得上翼板的承压强度得以增强;下加强板位于垂直加强翼与下翼板之间,以此通过下加强板对下翼板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从而使得下翼板的承压强度得以增强,有利于提高H型钢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方案中,第一磁块与钢制上翼板磁性相吸,以此使得第一插接块能够牢固插接于第一插接孔内,第一插接块对上拼接条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降低了上拼接条以及上加强板的位置发生松动的概率;第二磁块与钢制下翼板磁性相吸,以此使得第二插接块能够牢固插接于第二插接孔内,第二插接块对下拼接条起到了良好的限位作用,降低了下拼接条以及下加强板的位置发生松动的概率;本方案中,上横板与上翼板之间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以此对上翼板起到了良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稳定性高的H型钢,包括腹板(1)、与腹板(1)上表面固定的上翼板(2)、与腹板(1)底面固定的下翼板(3)以及位于腹板(1)中部的垂直加强翼(4),所述垂直加强翼(4)的侧壁与腹板(1)的侧壁贴合并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加强翼(4)上安装有用于支撑上翼板(2)的上加强板(5)以及用于支撑下翼板(3)的下加强板(7)。/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稳定性高的H型钢,包括腹板(1)、与腹板(1)上表面固定的上翼板(2)、与腹板(1)底面固定的下翼板(3)以及位于腹板(1)中部的垂直加强翼(4),所述垂直加强翼(4)的侧壁与腹板(1)的侧壁贴合并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加强翼(4)上安装有用于支撑上翼板(2)的上加强板(5)以及用于支撑下翼板(3)的下加强板(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性高的H型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加强板(5)的纵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上加强板(5)的底面与垂直加强翼(4)的上表面抵接,所述上加强板(5)的上表面固定有纵截面为等腰梯形的上拼接条(51),所述上拼接条(51)横截面的面积由上到下线性递减,所述上翼板(2)的底面上开设有供上拼接条(51)滑移连接的上燕尾槽(21);
所述下加强板(7)的纵截面为直角梯形,所述下加强板(7)的上表面与垂直加强翼(4)的底面抵接,所述下加强板(7)的底面上固定有纵截面为等腰梯形的下拼接条(71),所述下拼接条(71)横截面的面积由下到上线性递减,所述下翼板(3)的上表面开设有供下拼接条(71)滑移连接的下燕尾槽(3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稳定性高的H型钢,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板(2)上安装有用于抵紧上加强板(5)的第一抵紧组件(6),所述第一抵紧组件(6)包括位于上翼板(2)上的第一插接块(61)、开设于上翼板(2)上以供第一插接块(61)插接配合的第一插接孔(62)以及固定于第一插接块(61)上端的第一磁块(63),所述第一插接孔(62)与上燕尾槽(21)的内顶壁连通,所述第一插接块(61)靠近腹板(1)一侧的侧壁与上拼接条(51)远离腹板(1)一侧的侧壁抵接;
所述下翼板(3)上安装有用于抵紧下加强板(7)的第二抵紧组件(8),所述第二抵紧组件(8)包括位于下翼板(3)上的第二插接块(81)、开设于下翼板(3)上以供第二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文刚马文亮童路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中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