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5315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管道接口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包括上接水口、下排水口以及中间板;所述上接水口包括由中间板向下延伸而成的第一凸圈以及由中间板向上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一凸圈设置的第二凸圈;所述第一凸圈设有主流道;所述第二凸圈设有上流道;所述下排水口包括由中间板向下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一凸圈设置的第三凸圈;所述第三凸圈设有与主流道连通的下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凸圈、第二凸圈以及第三凸圈;从而形成有半径均不相同的第一上口径面、第二上口径面以及第三上口径面,并且形成有半径均不相同的第一下口径面、第二下口径面以及第三下口径面;使得下水管道管道接口能够适配不同口径的下水管管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
本技术涉及管道接口
,具体涉及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
技术介绍
现有的下水管管道接口一般为单口径管接口,其适应性不强,面对不同口径的下水管管道常常需要用户使用不同口径的下水管管道接口,不便于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包括上接水口、下排水口以及中间板;所述上接水口包括由中间板向下延伸而成的第一凸圈以及由中间板向上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一凸圈设置的第二凸圈;所述第一凸圈设有主流道;所述第二凸圈设有与主流道连通的上流道;所述下排水口包括由中间板向下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一凸圈设置的第三凸圈;所述第三凸圈设有与主流道连通的下流道;所述第一凸圈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一上口径面;所述第二凸圈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二上口径面;所述第二凸圈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三上口径面;所述第一凸圈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一下口径面;所述第三凸圈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二下口径面;所述第三凸圈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三下口径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凸圈的厚度与第三凸圈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二凸圈与第三凸圈对称设置。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接水口还包括由中间板向上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二凸圈设置的第四凸圈;所述第四凸圈的内侧面形成有第四上口径面;所述第四凸圈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五上口径面;所述下排水口还包括由中间板向下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三凸圈设置的第五凸圈;所述第五凸圈的内侧面形成有第四下口径面;所述第五凸圈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五下口径面。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四凸圈的厚度与第五凸圈的厚度相同;所述第四凸圈与第五凸圈对称设置。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中间板向下延伸形成有保护壳;所述保护壳围绕第五凸圈设置。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接水口、下排水口以及中间板均采用PP材质以及抗菌剂制成。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上口径面的半径为32mm;所述第二上口径面的半径为38mm;所述第三上口径面的半径为40mm;所述第一下口径面的半径为40mm;所述第二下口径面的半径为45mm;所述第三下口径面的半径为50mm。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四上口径面的半径为45mm;所述第五上口径面的半径为52mm;所述第一下口径面的半径为55mm;所述第二下口径面的半径为75mm。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上口径面、第二上口径面、第三上口径面、第四上口径面、第五上口径面、第一下口径面、第二下口径面、第三下口径面、第四下口径面以及第五下口径面均设有螺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凸圈、第二凸圈以及第三凸圈;从而形成有半径均不相同的第一上口径面、第二上口径面以及第三上口径面,并且形成有半径均不相同的第一下口径面、第二下口径面以及第三下口径面;使得下水管道管道接口能够适配不同口径的下水管管道。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截面图;其中:1、中间板;21、第一凸圈;22、第二凸圈;23、第三凸圈;24、第四凸圈;25、第五凸圈;31、主流道;32、上流道;33、下流道;41、第一上口径面;42、第二上口径面;43、第三上口径面;44、第四上口径面;45、第五上口径面;51、第一下口径面;52、第二下口径面;53、第三下口径面;54、第四下口径面;55、第五下口径面;6、保护壳。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由图1至图3可知;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包括上接水口、下排水口以及中间板1;所述上接水口包括由中间板1向下延伸而成的第一凸圈21以及由中间板1向上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一凸圈21设置的第二凸圈22;所述第一凸圈21设有主流道31;所述第二凸圈22设有与主流道31连通的上流道32;所述下排水口包括由中间板1向下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一凸圈21设置的第三凸圈23;所述第三凸圈23设有与主流道31连通的下流道33;所述第一凸圈21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一上口径面41;所述第二凸圈22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二上口径面42;所述第二凸圈22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三上口径面43;所述第一凸圈21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一下口径面51;所述第三凸圈23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二下口径面52;所述第三凸圈23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三下口径面53。具体地,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凸圈21、第二凸圈22以及第三凸圈23;从而形成有半径均不相同的第一上口径面41、第二上口径面42以及第三上口径面43,并且形成有半径均不相同的第一下口径面51、第二下口径面52以及第三下口径面53;使得下水管道管道接口能够适配不同口径的下水管管道。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所述第二凸圈22的厚度与第三凸圈23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二凸圈22与第三凸圈23对称设置。上述设置使得下水管道管道接口的结构更加稳固合理。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所述上接水口还包括由中间板1向上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二凸圈22设置的第四凸圈24;所述第四凸圈24的内侧面形成有第四上口径面44;所述第四凸圈24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五上口径面45;所述下排水口还包括由中间板1向下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三凸圈23设置的第五凸圈25;所述第五凸圈25的内侧面形成有第四下口径面54;所述第五凸圈25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五下口径面55。通过上述设置能够进一步适配不同口径的下水管管道。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所述第四凸圈24的厚度与第五凸圈25的厚度相同;所述第四凸圈24与第五凸圈25对称设置。上述设置使得下水管道管道接口的结构更加稳固合理。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所述中间板1向下延伸形成有保护壳6;所述保护壳6围绕第五凸圈25设置。上述设置能够对下水管道管道接口起到保护的作用。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所述上接水口、下排水口以及中间板1均采用PP材质以及抗菌剂制成。其中PP材质为高韧性的PP材质,上述设置能够使得下水管道管道接口具有较长的保护寿命。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所述第一上口径面41的半径为32mm;所述第二上口径面42的半径为38mm;所述第三上口径面43的半径为40mm;所述第一下口径面51的半径为40mm;所述第二下口径面52的半径为45mm;所述第三下口径面53的半径为50mm。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所述第四上口径面44的半径为45mm;所述第五上口径面45的半径为52mm;所述第一下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接水口、下排水口以及中间板(1);/n所述上接水口包括由中间板(1)向下延伸而成的第一凸圈(21)以及由中间板(1)向上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一凸圈(21)设置的第二凸圈(22);所述第一凸圈(21)设有主流道(31);所述第二凸圈(22)设有与主流道(31)连通的上流道(32);/n所述下排水口包括由中间板(1)向下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一凸圈(21)设置的第三凸圈(23);所述第三凸圈(23)设有与主流道(31)连通的下流道(33);/n所述第一凸圈(21)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一上口径面(41);所述第二凸圈(22)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二上口径面(42);所述第二凸圈(22)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三上口径面(43);/n所述第一凸圈(21)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一下口径面(51);所述第三凸圈(23)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二下口径面(52);所述第三凸圈(23)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三下口径面(5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接水口、下排水口以及中间板(1);
所述上接水口包括由中间板(1)向下延伸而成的第一凸圈(21)以及由中间板(1)向上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一凸圈(21)设置的第二凸圈(22);所述第一凸圈(21)设有主流道(31);所述第二凸圈(22)设有与主流道(31)连通的上流道(32);
所述下排水口包括由中间板(1)向下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一凸圈(21)设置的第三凸圈(23);所述第三凸圈(23)设有与主流道(31)连通的下流道(33);
所述第一凸圈(21)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一上口径面(41);所述第二凸圈(22)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二上口径面(42);所述第二凸圈(22)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三上口径面(43);
所述第一凸圈(21)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一下口径面(51);所述第三凸圈(23)的内侧面形成有第二下口径面(52);所述第三凸圈(23)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三下口径面(5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凸圈(22)的厚度与第三凸圈(23)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二凸圈(22)与第三凸圈(23)对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下水管道管道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接水口还包括由中间板(1)向上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二凸圈(22)设置的第四凸圈(24);所述第四凸圈(24)的内侧面形成有第四上口径面(44);所述第四凸圈(24)的外侧面形成有第五上口径面(45);
所述下排水口还包括由中间板(1)向下延伸而成并且围绕第三凸圈(23)设置的第五凸圈(25);所述第五凸圈(25)的内侧面形成有第四下口径面(54);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尹兆琼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善墨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