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章睿承专利>正文

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56529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是在一本体内分别设置第一、二、三、四控制部及二负载流道,各控制部中设有主流道,一切换组件以第一、二、三、四切换件分别组设于各主流道中,各主流道周侧分别连通复数个分流道,该第一、二控制部的主流道分别连通一前置动力装置的输出、输入流体的通路,该第三、四控制部的主流道分别连通一后置动力装置的输出、输入流体的通路,该二负载流道连通一负载二端,各控制部的至少局部分流道相连通,各切换件上分别设有一与各主流道间接连通的下导流口,当各切换件受外力操作,可使各下导流口在各该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以形成以前、后置动力装置分别或共同驱动该负载的各种不同流体传输路径及其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
本技术涉及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尤指一种于单一本体中利用多个切换件分别切换其主流道衔接不同的流体分流道,可以转换二动力装置经由各种不同流体流动路径,进而产生对应不同负载需求的控制。
技术介绍
传统针对多个可输出流体的动力装置以及一承接该流体动力的负载之间的流体传输路径控制方式,大多是在各动力装置及该负载之间分别设置复数个衔接管路,并于各衔接管路上分别设置电磁阀(或其它具开关功能的控制阀),利用各电磁阀分别的开启与关闭操作,使各动力装置输出的流体能分别或共同经由不同的路径通过该负载,进而可形成分别以单一动力装置驱动该负载,或以各动力装置共同驱动该负载的各种驱动控制状态。然而,上述的组合结构于实际应用时,仍具有下列缺失:首先,利用多个衔接管路结合电磁阀(或控制阀)的整体组合结构较为繁复,且其控制系统也较为复杂,不但整体系统结构的开发、建置成本极高,且其操作控制也较不便利,而且,众多的组件也增加损坏故障的机率,大量增加维修成本。再者,由于组设在该主动装置及被动装置之间的衔接管路及电磁阀(或控制阀)组件都经由衔接方式相结合,长久使用后,极易受外界的油渍、水份及灰尘的污染或侵蚀而于衔接部位产生渗漏,造成流体压力降低,甚至于有电磁阀(或控制阀)组件损坏致使流体无法流通等故障情形,直接影响产品可靠性及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利用多个动力装置驱动一负载的流体传输路径控制装置于应用时有上述缺点,专利技术人乃针对该些缺点研究改进之道,终于有本技术产生。为达成上述目的及功效,本技术所采行的技术手段包括:一本体,内部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四控制部;其中在该第一、二、三、四控制部中央分别对应设有第一、二、三、四主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周侧依序连通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分流道,该第二主流道周侧依序连通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分流道,该第三主流道周侧依序连通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分流道,该第四主流道周侧依序连通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分流道;该第一前置输出分流道与该第一前置输入分流道相连通,该第一后置输出分流道与该第一后置输入分流道相连通,该第四前置输出分流道与该第四后置输入分流道相连通;一切换组件,由第一、二、三、四切换件所组成,分别设置在该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中,该第一、二、三、四切换件上分别内设一与该第一、二、三、四主流道相连通的第一、二、三、四导流通道,由该第一、二、三、四导流通道朝各该切换件外表侧分别开设有第一、二、三、四下导流口,该第一、二、三、四切换件可受驱动而使该第一下导流口能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该第二下导流口能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该第三下导流口能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道;该第四下导流口能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二、四后置输出分流道及第三前置输出分流道与一第一负载流道相连通,该第三、四前置输入分流道及第二后置输入分流道与一第二负载流道相连通。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一主流道周侧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挡止部,分别对应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分流道,且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挡止部之间分别设有第一流通口,各该第一流通口连通该第一、二前置输出分流道,该第一切换件外表侧另设有一连通该第一导流通道的第一上导流口,该第一上导流口能随该第一切换件的动作而与该第一下导流口同步动作,以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挡止部之间选择对应;该第二主流道周侧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挡止部,分别对应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分流道,且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挡止部之间分别设有第二流通口,各该第二流通口连通该第一、二前置输入分流道,该第二切换件的外表侧另设有一连通该第二导流通道的第二上导流口,该第二上导流口能随该第二切换件的动作而与该第二下导流口同步动作,以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挡止部之间选择对应;该第三主流道周侧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挡止部,分别对应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分流道,且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挡止部之间分别设有第三流通口,各该第三流通口连通该第一、三后置输出分流道,该第三切换件的外表侧另设有一连通该第三导流通道的第三上导流口,该第三上导流口能随该第三切换件的动作而与该第三下导流口同步动作,以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挡止部之间选择对应;该第四主流道周侧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挡止部,分别对应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分流道,且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挡止部之间分别设有第四流通口,各该第四流通口连通该第一、三后置输入分流道,该第四切换件的外表侧另设有一连通该第四导流通道的第四上导流口,该第四上导流口系能随该第四切换件的动作而与该第四下导流口同步动作,以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挡止部之间选择对应。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挡止部的外周侧设有一第一内循环通道,该第一内循环通道分别经由一第一前置输出内连通道及一第二前置输出内连通道连通该第一前置输出分流道及该第二前置输出分流道;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挡止部的外周侧设有一第二内循环通道,该第二内循环通道分别经由一第一前置输入内连通道及一第二前置输入内连通道连通该第一前置输入分流道及该第二前置输入分流道;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挡止部的外周侧设有一第三内循环通道,该第三内循环通道分别经由一第一后置输出内连通道及一第二后置输出内连通道连通该第一后置输出分流道及该第三后置输出分流道;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挡止部的外周侧设有一第四内循环通道,该第四内循环通道分别经由一第一后置输入内连通道及一第二后置输入内连通道连通该第一后置输入分流道及该第三后置输入分流道。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一切换件的第一下导流口于远离该第一上导流口的一侧设有一第一下环槽,在该第一下环槽内设有一第一下环片,该第一下导流口与第一上导流口之间设有一第一中环槽,在该第一中环槽内设有一第一中环片,该第一上导流口远离该第一下导流口的一侧设有一第一上环槽,在该第一上环槽内设有一第一上环片,另在该第一下导流口二旁侧分别设有一连通于各该第一下、中环槽的第一下纵槽,于各该第一下纵槽内分别设有一第一下纵向封阻片,而在该第一上导流口二旁侧分别设有一连通于各该第一中、上环槽的第一上纵槽,于各该第一上纵槽内分别设有一第一上纵向封阻片,利用该第一上、中、下环片与第一上、下纵向封阻片分别阻隔在该第一切换件与第一导流通道内壁之间,能在该第一上、下导流口周侧形成优良的弹性封闭效果;而该第二、三、四切换件具有与该第一切换件相同的结构。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一上、中、下环片与第一上、下纵向封阻片的至少局部是一体成型。依上述结构,其中该第二控制部设置在该第一控制部的一旁侧,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分流道沿一定义在该第一控制部与该第二控制部之间的横分界线,与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分流道形成镜射排列;该第三、四控制部分别设置在该第一、二控制部的相同一旁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n一本体,内部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四控制部;其中在该第一、二、三、四控制部中央分别对应设有第一、二、三、四主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周侧依序连通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分流道,该第二主流道周侧依序连通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分流道,该第三主流道周侧依序连通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分流道,该第四主流道周侧依序连通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分流道;该第一前置输出分流道与该第一前置输入分流道相连通,该第一后置输出分流道与该第一后置输入分流道相连通,该第四前置输出分流道与该第四后置输入分流道相连通,该第二、四后置输出分流道及第三前置输出分流道与一第一负载流道相连通,该第三、四前置输入分流道及第二后置输入分流道与一第二负载流道相连通;/n一切换组件,由第一、二、三、四切换件所组成,分别设置在该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中,该第一、二、三、四切换件上分别内设一与该第一、二、三、四主流道相连通的第一、二、三、四导流通道,由该第一、二、三、四导流通道朝各该切换件外表侧分别开设有第一、二、三、四下导流口,该第一、二、三、四切换件能够受驱动而使该第一下导流口能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该第二下导流口能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该第三下导流口能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道;该第四下导流口能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
一本体,内部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四控制部;其中在该第一、二、三、四控制部中央分别对应设有第一、二、三、四主流道;该第一主流道周侧依序连通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分流道,该第二主流道周侧依序连通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分流道,该第三主流道周侧依序连通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分流道,该第四主流道周侧依序连通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分流道;该第一前置输出分流道与该第一前置输入分流道相连通,该第一后置输出分流道与该第一后置输入分流道相连通,该第四前置输出分流道与该第四后置输入分流道相连通,该第二、四后置输出分流道及第三前置输出分流道与一第一负载流道相连通,该第三、四前置输入分流道及第二后置输入分流道与一第二负载流道相连通;
一切换组件,由第一、二、三、四切换件所组成,分别设置在该第一、二、三、四主流道中,该第一、二、三、四切换件上分别内设一与该第一、二、三、四主流道相连通的第一、二、三、四导流通道,由该第一、二、三、四导流通道朝各该切换件外表侧分别开设有第一、二、三、四下导流口,该第一、二、三、四切换件能够受驱动而使该第一下导流口能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该第二下导流口能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该第三下导流口能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道;该第四下导流口能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分流道之间选择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主流道周侧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挡止部,分别对应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分流道,且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挡止部之间分别设有第一流通口,各该第一流通口连通该第一、二前置输出分流道,该第一切换件外表侧还设有一连通该第一导流通道的第一上导流口,该第一上导流口能随该第一切换件的动作而与该第一下导流口同步动作,以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挡止部之间选择对应;该第二主流道周侧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挡止部,分别对应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分流道,且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挡止部之间分别设有第二流通口,各该第二流通口连通该第一、二前置输入分流道,该第二切换件的外表侧还设有一连通该第二导流通道的第二上导流口,该第二上导流口能随该第二切换件的动作而与该第二下导流口同步动作,以在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挡止部之间选择对应;该第三主流道周侧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挡止部,分别对应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分流道,且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挡止部之间分别设有第三流通口,各该第三流通口连通该第一、三后置输出分流道,该第三切换件的外表侧还设有一连通该第三导流通道的第三上导流口,该第三上导流口能随该第三切换件的动作而与该第三下导流口同步动作,以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挡止部之间选择对应;该第四主流道周侧分别设有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挡止部,分别对应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分流道,且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挡止部之间分别设有第四流通口,各该第四流通口连通该第一、三后置输入分流道,该第四切换件的外表侧还设有一连通该第四导流通道的第四上导流口,该第四上导流口能随该第四切换件的动作而与该第四下导流口同步动作,以在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挡止部之间选择对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出挡止部的外周侧设有一第一内循环通道,该第一内循环通道分别经由一第一前置输出内连通道及一第二前置输出内连通道连通该第一前置输出分流道及该第二前置输出分流道;该第一、二、三、四前置输入挡止部的外周侧设有一第二内循环通道,该第二内循环通道分别经由一第一前置输入内连通道及一第二前置输入内连通道连通该第一前置输入分流道及该第二前置输入分流道;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出挡止部的外周侧设有一第三内循环通道,该第三内循环通道分别经由一第一后置输出内连通道及一第二后置输出内连通道连通该第一后置输出分流道及该第三后置输出分流道;该第一、二、三、四后置输入挡止部的外周侧设有一第四内循环通道,该第四内循环通道分别经由一第一后置输入内连通道及一第二后置输入内连通道连通该第一后置输入分流道及该第三后置输入分流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切换件的第一下导流口在远离该第一上导流口的一侧设有一第一下环槽,在该第一下环槽内设有一第一下环片,该第一下导流口与第一上导流口之间设有一第一中环槽,在该第一中环槽内设有一第一中环片,该第一上导流口远离该第一下导流口的一侧设有一第一上环槽,在该第一上环槽内设有一第一上环片,在该第一下导流口二旁侧分别设有一连通于各该第一下、中环槽的第一下纵槽,在各该第一下纵槽内分别设有一第一下纵向封阻片,而在该第一上导流口二旁侧分别设有一连通于各该第一中、上环槽的第一上纵槽,在各该第一上纵槽内分别设有一第一上纵向封阻片,利用该第一上、中、下环片与第一上、下纵向封阻片分别阻隔在该第一切换件与第一导流通道内壁之间,能在该第一上、下导流口周侧形成优良的弹性封闭效果;而该第二、三、四切换件具有与该第一切换件相同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切换件的第一下导流口在远离该第一上导流口的一侧设有一第一下环槽,在该第一下环槽内设有一第一下环片,该第一下导流口与第一上导流口之间设有一第一中环槽,在该第一中环槽内设有一第一中环片,该第一上导流口远离该第一下导流口的一侧设有一第一上环槽,在该第一上环槽内设有一第一上环片,在该第一下导流口二旁侧分别设有一连通于各该第一下、中环槽的第一下纵槽,在各该第一下纵槽内分别设有一第一下纵向封阻片,而在该第一上导流口二旁侧分别设有一连通于各该第一中、上环槽的第一上纵槽,在各该第一上纵槽内分别设有一第一上纵向封阻片,利用该第一上、中、下环片与第一上、下纵向封阻片分别阻隔在该第一切换件与第一导流通道内壁之间,能在该第一上、下导流口周侧形成优良的弹性封闭效果;而该第二、三、四切换件具有与该第一切换件相同的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上、中、下环片与第一上、下纵向封阻片的至少局部是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动力源复合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上、中、下环片与第一上、下纵向封阻片的至少局部是一体成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睿承
申请(专利权)人:章睿承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