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64384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9-15 21:35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和车辆,所述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D柱上内板(1)和D柱加强板(2)之间的支撑架(5),所述车辆尾门通过紧固件依次贯穿顶盖外板(4)、顶盖后横梁上板(3)、所述D柱加强板(2)和所述支撑架(5)而固定于车身;其中,所述支撑架(5)具有箱型结构,所述支撑架(5)的下端(52)部分连接于所述D柱上内板(1),并且/或者,所述支撑架(5)的上端(51)部分连接于所述D柱加强板(2)。本公开所提供的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能够有效解决尾门下沉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和车辆
本公开涉及汽车车身结构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和车辆。
技术介绍
汽车D柱连接尾门的部分通常采用尾门铰链连接,现有的汽车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尾门下沉量>3mm,且尾门与左、右尾灯以及车身产生动态干涉,因此对车辆进行检测,发现车辆右侧铰链安装面出现塌陷,右侧铰链安装面下沉量>5mm,由此得出尾门铰链安装面下沉导致了尾门下沉的结论。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尾门,该车辆尾门能够有效解决尾门下沉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所述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D柱上内板和D柱加强板之间的支撑架,所述车辆尾门通过紧固件依次贯穿顶盖外板、顶盖后横梁上板、所述D柱加强板和所述支撑架而固定于车身;其中,所述支撑架具有箱型结构,所述支撑架的下端部分连接于所述D柱上内板,并且/或者,所述支撑架的上端部分连接于所述D柱加强板。可选择地,所述支撑架构造为几字形结构,包括中间部分、第一侧边部分、第二侧边部分、第一翻边部分和第二翻边部分,所述第一侧边部分连接所述第一翻边部分和所述中间部分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侧边部分连接所述第二翻边部分和所述中间部分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彼此相对,所述中间部分连接于所述D柱加强板,所述第一侧边部分、所述第二侧边部分对应从所述中间部分的第一端、第二端均朝向所述D柱上内板所在的一侧折弯,所述第一翻边部分从所述第一侧边部分的下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二侧边部分的方向折弯,所述第二翻边部分从所述第二侧边部分的下端朝向远离所述第一侧边部分的方向折弯,所述第一翻边部分和所述第二翻边部分连接于所述D柱上内板。可选择地,所述中间部分开设有安装孔,以供所述紧固件穿过。可选择地,所述第一侧边部分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和/或,所述第二侧边部分设置有第二加强筋。可选择地,所述中间部分焊接于所述D柱加强板。可选择地,所述第一翻边部分和所述第二翻边部分均焊接于所述D柱上内板。可选择地,所述D柱上内板构造有避让孔,所述第一翻边部分和所述第二翻边部分连接在所述避让孔的周边。可选择地,所述第二翻边部分形成有豁口,以用于避让所述D柱上内板的定位孔。基于上述结构,本公开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辆尾门,所述车辆还包括上述的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所述车辆尾门通过所述安装结构安装于车身。可选择地,所述车辆尾门具有至少两个安装点,每个安装点均通过所述安装结构安装于车身。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通过本公开提供的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在D柱上内板和D柱加强板之间增设支撑架,能够提高车辆尾门安装点的刚度,减小恶劣工况对车身D柱上尾门安装点造成的损坏,从而进一步有效缓解车辆尾门的下沉问题。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尾门的支撑架与D柱上内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尾门的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辆尾门的支撑架与D柱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D柱上内板;2-D柱加强板;3-顶盖后横梁上板;4-顶盖外板;5-支撑架;51-上端;52-下端;521-中间部分;522-安装孔;531-第一侧边部分;532-第二侧边部分;533-第一加强筋;534-第二加强筋;54-第一翻边部分;55-第二翻边部分;551-豁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车辆正常使用状态来定义的,朝向地面为“下”,反之则为“上”。此外,本公开所示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分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此外,在下面的描述中,当涉及到附图时,除非另有解释,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上述定义仅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公开,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根据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图1至图3示出了其中一种具体实施例。参考图1所示,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D柱上内板1和D柱加强板2之间的支撑架5,车辆尾门通过紧固件依次贯穿顶盖外板4、顶盖后横梁上板3、D柱加强板2和支撑架5而固定于车身;其中,支撑架5具有箱型结构,支撑架5的下端52部分连接于D柱上内板1,并且/或者,支撑架5的上端51部分连接于D柱加强板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通过本公开提供的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在D柱上内板1和D柱加强板2之间增设支撑架5,能够提高车辆尾门安装点的刚度,减小恶劣工况对车身D柱上尾门安装点造成的损坏,从而进一步有效缓解车辆尾门的下沉问题。具体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和图2所示,支撑架5构造为几字形结构,包括中间部分521、第一侧边部分531、第二侧边部分532、第一翻边部分54和第二翻边部分55,第一侧边部分531连接第一翻边部分54和中间部分521的第一端,第二侧边部分532连接第二翻边部分55和中间部分521的第二端,中间部分521连接于D柱加强板2。这样,作为主要受力面的中间部分521与D柱加强版连接,第一侧边部分531和第二侧边部分532能够支撑中间部分521并分散缓冲中间部分521所承受的来自车辆尾门的力,防止D柱加强板2和顶盖外板4受力下沉,进而造成尾门下沉。与此同时,第一侧边部分531、第二侧边部分532对应从中间部分521的第一端、第二端均朝向D柱上内板1所在的一侧折弯,第一翻边部分54从第一侧边部分531的下端52朝向远离第二侧边部分532的方向折弯,第二翻边部分55从第二侧边部分532的下端52朝向远离第一侧边部分531的方向折弯,第一翻边部分54和第二翻边部分55连接于D柱上内板1。这样,第一翻边部分54和第二翻边部分55能够提高支撑架5的强度并加强支撑架5与D柱上内板1的连接,以将来自车辆尾门的力依次沿中间部分521分散成两路,即力依次沿中间部分521、第一侧边部分531、第一翻边部分54、D柱上内板1和中间部分521、第二侧边部分532、第二翻边部分55、D柱上内板1传递,从而进一步提高车辆尾门安装点的刚度。可选择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1至图3所示,中间部分521开设有连接车辆尾门的铰链安装孔522,以供紧固件穿过。这样能够通过安装孔522安装尾门铰链,进一步通过尾门铰链实现与尾门的连接。而本公开对于安装孔522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不做具体限制,以能够实现与车辆尾门的铰链的连接即可。可选择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参考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D柱上内板(1)和D柱加强板(2)之间的支撑架(5),所述车辆尾门通过紧固件依次贯穿顶盖外板(4)、顶盖后横梁上板(3)、所述D柱加强板(2)和所述支撑架(5)而固定于车身;其中,所述支撑架(5)具有箱型结构,所述支撑架(5)的下端(52)部分连接于所述D柱上内板(1),并且/或者,所述支撑架(5)的上端(51)部分连接于所述D柱加强板(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D柱上内板(1)和D柱加强板(2)之间的支撑架(5),所述车辆尾门通过紧固件依次贯穿顶盖外板(4)、顶盖后横梁上板(3)、所述D柱加强板(2)和所述支撑架(5)而固定于车身;其中,所述支撑架(5)具有箱型结构,所述支撑架(5)的下端(52)部分连接于所述D柱上内板(1),并且/或者,所述支撑架(5)的上端(51)部分连接于所述D柱加强板(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尾门的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5)构造为几字形结构,包括中间部分(521)、第一侧边部分(531)、第二侧边部分(532)、第一翻边部分(54)和第二翻边部分(55),所述第一侧边部分(531)连接所述中间部分(52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翻边部分(54),所述第二侧边部分(532)连接所述中间部分(521)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翻边部分(55),所述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端彼此相对,所述中间部分(521)连接于所述D柱加强板(2),所述第一侧边部分(531)、所述第二侧边部分(532)对应从所述中间部分(521)的第一端、第二端均朝向所述D柱上内板(1)所在的一侧折弯,所述第一翻边部分(54)从所述第一侧边部分(531)的下端(52)朝向远离所述第二侧边部分(532)的方向折弯,所述第二翻边部分(55)从第二侧边部分(532)的下端(52)朝向远离所述第一侧边部分(531)的方向折弯,所述第一翻边部分(54)和所述第二翻边部分(55)连接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艳明张东升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