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上形成有联动部,所述下触头组件后端向后延伸至转轴下方,并形成有与联动部相对应的联动配合部,合闸时,转轴能推动下触头组件向上旋转与上触头组件构成相贴合,分闸时,下触头组件与转轴分离并能自动向下旋转。其优点在于合闸时,转轴能够与下触头组件接触带动下触头组件动作,实现下触头组件与上触头组件的合闸动作,分闸时,转轴又能够与下触头组件分离,下触头组件可自动向下打开,尤其在叠加了短路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之后,上触头组件与下触头组件打开的速度更快,不仅有效增加了最大开距,还起到快速拉长电弧,有效熄灭电弧的作用,并可大大提高断路器额定工作电压,同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
本技术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具体涉及一种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动、静触头的分断速度,拉大开距,提高灭弧效率,一些断路器将触头结构设置为静触头可排斥式的结构。通常,该触头结构具体为静触头铰接在一支架上,支架固定在基座上,支架上设有能使静触头抬起的扭簧。分闸时,由于静触头能够在电动斥力的作用下被斥开向下移动,从而增加了开距,提高了分断速度,当完成分闸后,静触头又能够在扭簧的作用下向上移动复位,以保证合闸时动静触头的可靠连接接触,但是这种触头结构在分断时,静触头在被电动斥力的作用下向下移动时,同时还会受到扭簧复位弹力的阻碍,导致静触头斥开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同时也难以增加触头最大开距,不能有效提升触头熄灭电弧的效果。又如中国专利技术专利(CN103617927B)公开的一种可快速分断的大开距触头结构,其通过一连杆实现动静触头的相互联动,使得静触头向着与动触头相反的旋转方向转动构成相互贴合或分离,从而能够增加动静触头之间的最大开距,提高分断性能,但是这种触头结构中,静触头与转轴之间是通过连杆铰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的,不仅增加了零件,提高了成本,使得结构复杂,而且装配时,需要先将转轴、连杆、静触头组装成一个整体后,然后在一起装入到塑壳断路器的壳体内,装配难度非常大,工艺的可行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不仅结构简单,装配方便,而且具有更好的分断性能。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包括下触头组件、上触头组件,所述下触头组件通过铰接轴可旋转地安装在固定于断路器基座上的支架上,所述上触头组件安装在断路器操作机构的转轴上,所述转轴能带动上触头组件动作,与下触头组件连通或分离;所述转轴上形成有联动部,所述下触头组件后端向后延伸至转轴下方,并形成有与联动部相对应的联动配合部,合闸时,所述转轴能推动下触头组件向上旋转与上触头组件构成相贴合,分闸时,所述下触头组件与转轴分离并能自动向下旋转。所述下触头组件与支架之间还设有能驱使下触头组件向下旋转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为双扭簧结构,其包括两个簧体以及连接两个簧体的U型连杆,两个簧体均延伸出有弹性杆;所述弹性件的两个簧体套设在铰接轴外,并分别设置于下触头组件两侧,所述U型连杆与下触头组件相抵,所述弹性杆与支架相抵。所述下触头组件包括下触头、下触头支撑,所述下触头支撑套设在下触头外,所述下触头支撑两侧一体形成有下端开口呈“C”字形的隔离罩,所述弹性件设置在隔离罩内。所述下触头支撑对应隔离罩后端的位置向下形成有隔离凸台,所述U型连杆抵在隔离凸台上。所述支架弯折形成“凸”字形结构,所述下触头组件通过铰接轴可旋转地安装在支架上端,两个弹性杆分别与支架的两个凸肩相抵。所述支架凸肩的后侧形成有与弹性杆相适配的弧形限位槽。所述联动部为圆弧形结构。上述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的工作过程如下:合闸时,转轴带动上触头组件向下旋转,同时其联动部与下触头组件的联动配合部相接触,推动下触头组件向上旋转,从而使得上触头组件与下触头组件相贴合实现合闸;分闸时,转轴在复位弹力以及电动斥力的共同动作下,带动上触头组件向上旋转,同时下触头组件的联动配合部会失去转轴的联动部对其的接触限制,下触头组件能够在电动斥力的作用下向下旋转,从而使得上触头组件与下触头组件相分离实现分闸。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以上方案,合闸时,转轴能够与下触头组件接触带动下触头组件动作,实现下触头组件与上触头组件的合闸动作,分闸时,转轴又能够与下触头组件分离,下触头组件可自动向下打开,尤其在叠加了短路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之后,上触头组件与下触头组件打开的速度更快,不仅有效增加了最大开距,还起到快速拉长电弧,有效熄灭电弧的作用,并可大大提高断路器额定工作电压,同时结构简单,组装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合闸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分闸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下触头组件、支架、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下触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转轴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2所示,一种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包括下触头组件1、上触头组件2、支架4、转轴6。所述下触头组件1包括下触头11、下触头支撑12,所述下触头支撑12套设在下触头11外,与下触头11连接呈一体,且所述下触头支撑12能够基本包覆住下触头11的上侧与两侧侧壁,所述下触头11前端露至在下触头支撑12外,并形成有下触点,所述下触头11下端则形成有接线凸台,用于与接线板实现接线连接。所述支架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断路器的基座上,所述下触头11与下触头支撑12靠近中部的位置对应形成有安装铰接孔,使得下触头组件1能够通过铰接轴3可旋转地安装在支架4上。所述转轴6可旋转地安装在断路器的基座上,并与断路器的操作机构相配合,能够在操作机构的带动下旋转动作,所述上触头组件2安装在转轴6上,能随转轴6旋转,所述上触头组件2前端设有上触点,与下触头组件1的下触点相对应。所述转轴6上一体形成有联动部61,所述下触头支撑12后端向后延伸至转轴6的下方,并形成有与联动部61相对应的联动配合部101,所述转轴6能在合闸时推动下触头组件1向上旋转与上触头组件2构成相贴合。其中,所述联动部61呈弧形的凸起结构,当联动部61与联动配合部101接触配合时,能够减少摩擦,动作更加平稳可靠。合闸时,转轴6能够带动上触头组件2向下旋转,同时其联动部61与下触头组件1的联动配合部101相接触,推动下触头组件1向上旋转,从而使得上触头组件2与下触头组件1相贴合实现合闸;分闸时,转轴6在操作机构复位弹力以及电动斥力的共同动作下,带动上触头组件2向上旋转,同时下触头组件1的联动配合部101会失去转轴6的联动部61对其的接触限制,使得下触头组件1能够在电动斥力的作用下向下旋转,从而使得上触头组件2与下触头组件1相分离实现分闸。转轴6与下触头组件1中间通过联动部61与联动配合部101之间形成联动配合,两者之间不存在其它的连接零件,相对于现有需要中间连杆铰接实现联动配合的结构,结构更加简单,而且安装时分别进行安装,组装也更加方便,工艺可行性更高。另外,转轴6仅在合闸时与下触头组件1实现联动,而分闸时,转轴6会复位,从而与下触头组件1相分离,使得下触头组件1能够被电动斥力向下斥开,增加开距,拉长电弧,提高分断性能,而且斥开阻力小,分断速度块。如图1-5所示,所述下触头组件1与支架4之间还设有能驱使下触头组件1向下旋转的弹性件7,当分闸时,下触头组件1除了电动斥力,还能够受到弹性件7向下的弹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包括下触头组件(1)、上触头组件(2),所述下触头组件(1)通过铰接轴(3)可旋转地安装在固定于断路器基座上的支架(4)上,所述上触头组件(2)安装在断路器操作机构的转轴(6)上,所述转轴(6)能带动上触头组件(2)动作,与下触头组件(1)连通或分离;/n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6)上形成有联动部(61),所述下触头组件(1)后端向后延伸至转轴(6)下方,并形成有与联动部(61)相对应的联动配合部(101),合闸时,所述转轴(6)能推动下触头组件(1)向上旋转与上触头组件(2)构成相贴合,分闸时,所述下触头组件(1)与转轴(6)分离并能自动向下旋转。/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包括下触头组件(1)、上触头组件(2),所述下触头组件(1)通过铰接轴(3)可旋转地安装在固定于断路器基座上的支架(4)上,所述上触头组件(2)安装在断路器操作机构的转轴(6)上,所述转轴(6)能带动上触头组件(2)动作,与下触头组件(1)连通或分离;
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6)上形成有联动部(61),所述下触头组件(1)后端向后延伸至转轴(6)下方,并形成有与联动部(61)相对应的联动配合部(101),合闸时,所述转轴(6)能推动下触头组件(1)向上旋转与上触头组件(2)构成相贴合,分闸时,所述下触头组件(1)与转轴(6)分离并能自动向下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触头组件(1)与支架(4)之间还设有能驱使下触头组件(1)向下旋转的弹性件(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壳断路器的触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7)为双扭簧结构,其包括两个簧体(71)以及连接两个簧体(71)的U型连杆(72),两个簧体(71)均延伸出有弹性杆(73);
所述弹性件(7)的两个簧体(71)套设在铰接轴(3)外,并分别设置于下触头组件(1)两侧,所述U型连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国辉,李燕,张罗,师建轩,刘磊,李焰锋,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明晖智能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